覃凤玲
摘 要:城乡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抛家舍业”,远赴城市谋求发展,导致农村大部分家庭都处于缺失状态,长此以往,留守在家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对其未来的学习、就业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为此强化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義。本班共有学生47名,其中就有25名孩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占全部总人数的53%,我们通过本次课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试着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当前的心理状况以及问题,并提出强化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相关策略,旨在为留守儿童今后的积极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命意识;城乡经济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增长与物质丰富的双重刺激转变了农村的旧有生活方式,传统农耕畜牧业正日渐衰落,越来越多的农村男女不愿再继续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是选择离开农村,远赴城市,不约而同地怀揣着“发财梦”,长期与自己的亲人分隔,这就导致目前我国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限于农村,即使放眼城市,远赴国外“挣大钱”的父母、子女亦不在少数。这些处于缺失状态的家庭看似“平静无澜”,实则“暗藏汹涌”,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甚至双方长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缺席”,继而暴露出诸多问题,只有强化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重要性,才能使其端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使其健康成长、良好发展。
一、留守儿童当前存在的“生命意识”问题
经济大潮涌动下,一群长期与父母分隔异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心陪伴、没有家长的亲自监督管理,使得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缺少许多正常家庭孩子所拥有的情感,继而产生了其对自身的生命意识淡漠,对他人生命不够重视的问题。这无疑要归因于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教育“缺席”。“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之一部分祖父母在教育儿童的观念上存在轻道德重物质等弊端,导致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各种问题。”[1]
1.留守儿童存在人格发展不健全问题
儿童处于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逐渐形成,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会成为其成长的契机,也有可能变为其人生的转折点,为此,家庭、学校、社会肩负着不容小觑的责任,基于此,家庭环境的完整与否就成为了儿童人格发展是否健全的关键。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甚至要三年五载才能与父母见上一面,电话来往也不够频繁,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找不到适合的监护人与自己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遇到问题时也往往会因为祖父母行动不便或年龄代沟较大而选择缄默,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便出现了内向、多疑、孤僻、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逆反心理、冲动易怒、神经敏感等问题,出现人格上的不健全。
2.留守儿童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长时间的离群、内向使得留守儿童不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甚至在面对父母的时候,也更愿意保持沉默,回避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父母会认为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在经济上保障孩子的花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实际上孩子真正需要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这种想法上的错位也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情感上多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还会产生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性格怪异、忧郁焦虑等心理障碍。”[2]这就使得其在学校和家庭中更易出现问题,造成生活及心理的不便。
3.留守儿童的生命意识及道德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的情感出现了诸多问题,在看待事物、对待事情、处理事故的时候,留守儿童的很多做法和想法都有失偏颇。甚至一度出现情感扭曲的情况,其生命意识和道德意识的淡薄导致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更有甚者,挥霍无度、虚荣浪费、抽烟酗酒、打架斗殴,这些留守儿童没有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意义,也缺乏道德观念的约束,久而久之,没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没有了对道德的尊崇与恪守,在社会发展的主流道路上越走越偏,甚至行差踏错。
二、强化留守儿童“生命意识”重要性的策略
“‘生命意识即对生命教育上升到精神意识领域的最本质的认识,要对生命安全、生命精神、生命状态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引导。”[3]基于此,可以将生命意识的步骤与过程分为几个阶段,首先,了解生命的本质,继而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予以保护;其次,认识生命的价值,继而不断提高自我能力、强化内心;最后,发掘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并不断自我完成。为此“生命意识”教育必不可少,是每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调整不良心态的必要途径。我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策略归纳如下几方面:
1.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留守儿童“生命意识”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命意识方面呈现出淡薄状态,这时学校教育的功能便需要不断放大。学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强化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重要性。尤其是语文、品德与社会等人文关怀极强的学科。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实践认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校本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宣传文章中蕴含的积极主题来为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理念、人生目标,以文达情,继而让学生的消极心态逐渐得以改善。
2.通过常识宣传强化留守儿童“生命意识”重要性
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命意识”重要性的强化,就必须加强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关于生命的基本常识,首先,必须让留守儿童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的重要概念,生命不是游戏,不能一次次的“存档读档”,所以一旦因为不重视生命而出现损伤或危险,将会留下终生难以挽回的遗憾。其次,留守儿童必须对身体常识、安全常识、法律常识有一定了解,通过了解这些常识,继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并能够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行为。最后,要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常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父母的社会压力以及良苦用心,尽最大可能消除其心底的隔阂和消极情绪。另外能够通过社会常识的丰富了解到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增强自我保护。
三、通过关怀帮助强化留守儿童“生命意识”重要性
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关心与呵护,这种情感上的匮乏使得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消极情绪,学科教育和常识宣传都难以起到治本的功效。为此,强化留守儿童的生命意识重要性必须建立在关心帮助的基础上,这依赖于学校、教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充分重视留儿童这一庞大的群体,给予其必要的关怀与重视,使其能够感受到外界的温暖,继而打开心扉,走出自闭消极的状态。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从单纯的物质关怀向精神关怀转变,让留守儿童能有一个相对幸福的成长历程,继而认识到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四、结论
“由于经济原因和现实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外出打工的大潮中,导致大部分的孩子缺少了父母的亲自监督教育,成为了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要远比普通孩子更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对自身生命意识淡薄。”[4]为此,学校、教师、社会以及监护人等均有义务加强对留守儿童“生命意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科教育、常识教育、关心帮助等途径使其能够对生命予以尊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更好地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乔丹.道德建设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5).
[2]罗黄秋子.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乔丹.生命教育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干预策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6(44):103-107.
[4]蔡舟.留守儿童生命价值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5.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