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
对話式教学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新课程提倡“生本”意识,于是在课堂上我将教师的“一言堂”,焕然成了学生的“多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进行交流、对话。但面观现在语文课堂,很难看到有真正的对话,一是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感悟,二是感悟不够深入。 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妙语连珠,同时又能切入要害,言之有理,就必须有深刻的感悟作基础;要想努力生成真正的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对话”,并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有所感悟,有所生成,就必须让对话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感悟与对话在课堂上共舞,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灵性的空间呢?
一、潜心会文,感悟文本,科学引领“对话”
由于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有偏颇,富有活力和具有创造性的对话往往产生于师生思维高度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读文章,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在读、悟、交流中理解文本,为学习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文章意境,。所以,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并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倾听的“对话”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对话中获得的感悟更丰盈,同时也激发他们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
二、创设情境,促进感悟,在共鸣中对话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是否有对话的愿望,能否积极地参与对话,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演”、“做”、“说”、“唱”、“画”等,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对话。例如,在教学《老师,您好》时,我首先利用歌曲《轻轻走过老师窗前》导入新课,在学习生字时则改变了过去单纯就字论字的教学方法,而是设计了一棵“智慧树”,树上挂着带着拼音的智慧果,谁掌握了生字就可以摘下相应的智慧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在拓展活动中,我还是特意安排了《轻轻走过老师窗前》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交流中,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语让人倍受感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把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唤起相似的记忆,让他们感同身受,并且在理解与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了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了亲切自如的多层面的对话。
三、移情拓展,丰富感悟,在创造中对话
课堂是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只有尽情展示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摸索到,要不囿于文本,沟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悟文本中蕴藏的哲理继而生发对人生的关注,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为准确的预测,用好教材,为学生搭建与文本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练笔来扩展文本、为插图配文字说明等,以“情”丰富他们的感悟,释放他们的情感。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有一篇课文《九寨沟》,课文着重叙述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名称由来、以及雪峰、湖泊、瀑布等奇丽原始的自然风光,并配有一幅插图,在学习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插图内容。由于是第一次为插图配文字说明,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连一位平时爱做小动作的男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了。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在同学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在我对他们某几个词语的点拨中了解了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
四、适当留白,等待感悟,在升华中对话
教学中需要讲究空白的艺术,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常常人云亦云,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没有耐心等待。众所周知,学生对文本的内化需要时间思考,课堂上,如果不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浮躁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深入思考,思维就缺乏深度和广度,我们在提出问题以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发表看法,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决不暗示,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真正放飞学生的心灵与思维,让他们体会到思考和创造的快乐,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在教学《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没有多余的拖沓的讲解,而是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思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邓小平爷爷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此刻,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呢?在《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的旋律中写一写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灵感中激情中迸发,笔走如飞,真情流露于笔端。感悟,是语文教学活的灵魂,它让语文课堂充满了语文味,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对话,让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文性,让学生的个性得以飞扬。让感悟与对话使课堂闪现智慧,真正实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对话”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