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摘 要:隨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索,紧紧牵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以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攻坚战的努力,全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3-0092-04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3.014
在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并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
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举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全党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2]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2]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前行方向,而且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基本抓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虽然千头万绪,但其核心内容和目标所向,就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和提高供给质量,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而,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索,紧紧牵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之所在。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一项匹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工作主线索,随着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不仅更加凸显,而且在所有事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中更居于突出位置。
第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当然要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前提。这意味着,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建立在高质量发展而非高速度增长的基础上。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既要摒弃以往围绕GDP的规模和速度指标做文章、追求高速增长的思维和做法,着眼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也要针对以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失衡为代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在供给侧发力,更加着力在结构性调整上下功夫。同时,聚焦于优化供给结构,注重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
第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质量为本的供给体系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上中等收入经济体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数量型的更多增长转向对质量的更高追求,而当前经济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症结就在于质量优势尚未全面覆盖各行各业。这意味着,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实际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在改革道路上攻坚克难。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改革,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量事实表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部分重点、难点要么位于供给侧、要么出在结构上,是同供给侧和结构性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比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当中,无论是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还是政府的作用,抑或是二者的协调配合,都属于供给侧和结构性的问题。这意味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只能而且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展开;只能而且必须将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改革;只能而且必须着眼于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认识
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拖进,成效不断显现。从去产能看,2017年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超额完成年度规划任务。从去库存看,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明显。从去杠杆看,企业部门负债率稳中有降,资金“脱实向虚”得到遏制,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从降成本看,企业的税费成本、用工用能成本、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及制度性交易成本都不同程度有所下降。从补短板看,通过加大对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民生建设、水利管理以及第一产业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得到有效改善。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特别是去产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待完善,去库存的政策应更加精准,去杠杆尚要下大气力,降成本很多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补短板需要进一步聚焦。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的战略目标出发,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上,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意味着,在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基础上,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已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领域和新内涵。
注意到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中心任务,可以认为,加快增长动力转换,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水平,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主战场。为此,我们必须强化基础体系支撑,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与此同时,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而且,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领域广、影响范围大。必须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要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匹配。换言之,全面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因而,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程中,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至关重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对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我们必须在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把握好这一系列部署的核心含义的基础上,坚决贯彻执行[3]。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发展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从速度型向效率型发展转变;经济增长动力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要素生产率提升。以创新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的转变,以创新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创新增加有效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乡村振兴作为农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城镇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需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第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供给要素配置效率。
第五,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进一步拓宽开放的范围和领域,全面提升开放型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的同时,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绝非易事。在这一过程中,很有必要着力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着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协调统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对标国际质量高标准,逐步形成一批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品牌企业和产品;同时依靠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不断提升,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的持续创新和完善。在三大重要变革中,以质量变革为主体,以效率变革为主线,以动力变革为基础,切实、持续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4]。
第二,着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引导经济脱虚向实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强化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队伍[5]。
第三,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构建宏观调控有度的經济体制。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全面调整理念、思想和战略,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进一步深化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的内涵与要求的认识,以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攻坚战的努力,全力推进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2]习近平.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2-01.
[3]宁吉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M]//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4-181.
[4]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2):13-17.
[5]朱尔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因、内容与次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5-80.
【责任编辑 郭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