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

2018-10-21 05:40赵晨祎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人格教育

赵晨祎

摘 要:严峻的现实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出现代德育的薄弱环节——人格教育缺失。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仅是完善个人素质的需要,更是维护社会和谐、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现代德育的基础所在。而关于人格形成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文化传统是人格养成的深刻影响因素。民族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对于人的影响最重要也是表现在人格的养成和塑造上。因此,可以说,人格教育是文化传统与现代德育的最佳联结点。现代德育要实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标必须正视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影响,批判继承传统人格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树立理想人格路标,借鉴西方人格教育教育思想为我所用。

关键词:人格教育 文化传统 现代德育

当今社会已进入多元文化时代,这既给人的思想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因价值观的多元化给人的价值选择与人格塑造带来挑战从而产生严重的人格危机。对于处在由传统到现代大转型社会中的中国人来说,人格危机集中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中现实人格的“失范”,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人们己不再是“传统人”,背离了传统的角色期望,传统人格失落,从现代化的观点来看,人们在价值取向、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上还有许多传统的特点,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对于现代德育工作的开展来说,人格教育的必要性愈加凸显。

一、人格教育是现代德育的基础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社会的进步文化氛围为人们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令一部分人心理失衡,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人格缺失现象,呈现为“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的局面。无论是从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来说,提倡人格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人格教育成为当前道德教育的基础方面。

其一,从个人发展角度,人格是一个人确立自身存在的根本,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其二,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来说,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实质是人格的转型或重塑。正如英克尔斯所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

其三,从德育本身来看,人格教育的整合性决定了其在现代德育中的基础地位。人格教育不同于认知理论、价值澄清等等任何一种德育理论强调某种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而重在强调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塑造人格,它以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更强调的是各种素质统一为人格的整合性。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和整合性特征决定了其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文化传统造就民族人格

文化传统与民族人格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文化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人格是文化的内核,是文化的体现和寄托。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的活的灵魂,是不断发展着的活的文化,是造就民族人格的核心要素。

首先,人是文化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被当作人一样来尊重,并不是因为他具有人的外表,而是因为他具有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表现,而这些东西都是文化的产物”,这句话简洁地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说文化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是说人是文化的产物。在哲学家卡西尔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按照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存在是多方面的、系统的。但文化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深厚、最稳定、最持久、最普遍的决定性力量。更有学者直接从人的本质出发来阐明文化的涵义,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

其次,文化的内核是人格。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人在实践中创造的,从事实践活动并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即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出发点,因此正确掌握“文化”概念,关键是要以实践为基础,把文化规定为由现实个人的选择和创造所构成的,它体现并塑造着一定社会的人的人格或个性。

最后,文化传统是活的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延续和积淀。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积淀和文化心理积淀,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民众心理基础,是无法与现实割裂的,同时它也是不断丰富发展着的,是一种活着的、不断生长着的文化。王铁仙曾提出“两种中国文化传统”,他认为,一提起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们总是将它与中国的古代文化联系起来,实际上,中国还有另外一种文化传统,即五四新文化。他主要透露出的一个思想在于文化传统是活的,不断发展丰富的。

三、关于现代中国人格教育的思考

当今时代的现实发展呼唤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现代德育的基础。而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的深层积淀,是影响民族人格的最深刻因素,人格教育的开展必须正视和重视其影响作用,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开展,在对传统人格教育思想有益部分加以利用的基础上前进,借鉴西方教育思想为我所用。

(一)正视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影响

以人格教育为文化传统和现代德育的联结点,今日的人格教育若想通过人格教育实现国民人格的现代转型,首先要做到的是正视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影响,辩证地看待传统。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虽是形成于以往的历史,却亘古绵延,强有力影响着当下以及未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相互交融。也正是因为有了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才作为世界民族独特的一分子生生不息。也就是说,也许现代中国人的人格与古代中国人的人格迥异,但是其所秉承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在人格的基本追求方面,现代中国人与先人之间差异并不大。在中国人的人格中,传统因素仍是占主导地位的。

正视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影响还须分清现实中传统因素影响下人格的优劣,对于好的人格传统要提倡和保留,对于其中的腐朽没落部分要对其加以改造。正是,“承认和懂得传统的力量,善于利用传统和在必要时打破传统,才是真正理解传统”。

(二)批判继承传统人格教育思想,树立理想人格路标

鉴于文化传统对于民族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力,中国现代人格教育的发展要想实现中国人人格的现代转型必须对传统的人格教育思想加以批判和继承。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化中人们最为推崇的人格典范,它典型地体现该社会及其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人格教育思想就突出表现在对于理想人格形象的设计上。

就古代而言,自西汉以后,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其核心,长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关于儒家理想人格的设计,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孙德玉认为儒家对于人格理想的设计主要有三个层次:“圣人”、“君子”、“士”。三个层次都是有着浓厚伦理道德意味的人格理想。近现代以来,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思想家们提出要培养“新人”,且蔚为社会思潮,如洪仁玕提出的“新人”口号、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梁启超的“新民说”等。思想家们对新时期理想人格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人格的转变,对中国人人格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反观当今社会,现代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尚無较为一致的观点。理想人格的失落是当今社会人格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理想人格为路标,是从传统人格教育思想中所获得的最大启示。理想人格具有超越性的特征,能够使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高度自觉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对超越现实的理想的追求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的体现,如卡西尔说“一切伟大的伦理哲学家的显著特点正是在于,他们并不是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如果不扩大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前进哪怕一步”。理想人格的价值正在于其对现实的超越。荣格曾说,“人格,作为整个生命的最完善体现,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但这种不可实现性并不能推翻这种理想,因为理想从来都只是路标,而不是目标本身”。

(三)对西方人格教育思想的借鉴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但是不可否认,西方国家走在了现代化的前列。在人格的现代转型上,西方也先行进行了探索。现代中国人格教育的现代转型,也需要重视对西方人格思想及人格教育思想的借鉴。

西方人格教育学说源于德国,建立在新理想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它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和独创性,强调情感和意志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既弥补了过分重视教育实用性、功利性的不足,也与摧残人格、束缚个性的封建旧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度有着广泛的影响:19世纪末盛行于欧洲;20世纪初期美国兴起人格教育运动;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将陶冶人格作为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之一;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人格教育学说转道日本传入近代中国,对当时反对摧残人格的封建旧教育和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人格教育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动摇了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也冲击了注重功利的实用主义教育观,提升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伸长了教育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本义。受时代条件的局限,就全国范围而言,人格学说并没有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思潮,在近代中国也未产生很大的影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人和以人为本观念的确立,人格教育学说已日益受到重视。

借鉴西方的人格教育思想,并不是要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而是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再借鉴。借鉴的同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改进,使之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适应、相匹配。

总之,中国现代德育的发展要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人格教育的转型需要在尊重文化传统、正视文化传统的影响力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人格教育思想,并对其加以改进,使之与当今中国的现实相适应。人格教育,作为现代德育和文化传统的联结点,其转型的实现还有漫长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德玉.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研究[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2]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9.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7-9.

[5]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71-69.

[6]顾明远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6.

[7]王铁仙.两种中国文化传统:区分、辩证与融通[J].中国社会科学,2010(5):194.

[8]孙德玉.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研究[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9.

[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13.101-104.

[10](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格的发展[M].陈俊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168.

[11]张彬,彭彩菊.西方人格教育学说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人格教育
浅谈清教主义思想与其对于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研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