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导入

2018-10-21 01:39王飞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39期
关键词:导入小学数学

王飞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完整的新课程应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导入新课程、教授新课程和巩固练习。其中新授课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主体,但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熟练而有效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入 形式与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课堂教学应注重导入艺术。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它不仅使学生感兴趣,而且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授课内容,可以有着不同的导入形式。

一、复习导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化。在复习旧课时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问题似乎正在升温。而实在知新。

例如,教学“最大公因数”时,选择复习什么是因素,如何找到因素,让学生了解共同因素,最大限度地准备共同因素。这样将新旧知识点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谈话导入

课堂主阵地,是学生与教师对话、碰撞、生成的载体。教师利用谈话,单刀直入的引出课题。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开门见山,迅速省时,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三、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是指教师运用音乐、幻灯片、录音、录像等手段,适当而巧妙地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具体情境。教师可以结合新课的内容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不同的方法创造新课的教学情境,使新课教学更好地启动。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先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学校组织教师学生进行投篮比赛的情景,当数学教师三局投球结束后,出示每局平均得分:5分.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录像中的情景,提出个人不明确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平均得分”是什么意思?这个“平均得分”是怎样算出来的?教师趁势引入课题。这样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古时候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孩子。孩子已经长大了,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各自发展,就将自己的家产分成3部分,老大说他拿了全部的十二分之九,老二说他拿了全部的八分之六,老三说他拿了全部的四分之三。同学们,你们说谁拿得最多?这无疑会在课堂上引起激烈的争论。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评分王国的大厅。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师邀请两位学生扮演一对好朋友,一人说:“我是好朋友,他也是好朋友,我们是好朋友”。这时台下的学生开始捂嘴笑,有的窃窃私语。教师便问:“有什么问题吗?”生回答:“说得不对,一个人不能是好朋友,要说我是他的好朋友或他是我的好朋友。”实际上在这个环节利用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去发现错误,建立“相互”的概念。即将要学的因数和倍数就和这对好朋友一样,只能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四、实例导入

数学源于日常生活,生活实例生动具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更加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能够“看到和触摸”的现实。

例如,教学“用排水法测物体体积”时,教师可借助实物(土豆),提出问题:我们会计算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那么不规则的土豆……?要想知道方法,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用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简言之,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践导入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如,教学“摆一摆”时,教师出示没有珠子的计数器和单独的珠子,并说要求,组织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探索没有坏的计数器可能是哪些数。能很快调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记忆深刻。

六、類比导入

通过比较激起学生的疑问,学生的好奇心强,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

例如,教学“圆”时,教师首先放映一些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图片,组织学生观察他们车轮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或三角形等形状,一会儿,学生笑了,连连摆头。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总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达到了高潮,求知兴趣空前高涨。这时,老师再教新课。效果就会很好。

七、演示导入

演示教具导入法通过演示抽象事物,使学生直观、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这种介绍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学“设计美丽的图案”时,通过实时演示剪“手拉手的小人”的剪纸,让学生生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和记忆。

八、悬念导入

数学课逻辑性强,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要求较高,所以在课堂教学内容往往缺乏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教师出示一份材料,让学生看一看材料内容,有些学生看不到,就产生对材料内容的疑问。此时让学生想法利用教室的设备,帮助看清材料内容,此时学生选择了投影仪达到放大的效果。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结语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总体效果,所以,大有研究的必要。总之,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引入应着眼于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发现材料或情境,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权利,使学生在新课开始时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后续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学习,发展可持续性。不断发展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导入小学数学
关于中学语文“导入”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