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发 潘红
摘要:
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需要形成协同运作机制。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有助于打破课程壁垒,聚合各方力量,做好整体推进,增强实际效果,呈现出协同主体多元化、协同内容层次性、协同过程规范化、协同手段丰富性等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包括:以育人渠道为基础形成渠道协同,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课程协同,以师资培训为根本形成队伍协同,以平台搭建为依托形成载体协同,以利益激励为导向形成动力协同。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4-0138-06
An Exploration on Xi Jinpings “Three Enter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ZHOU Liangfa, PAN Hong
(Marxism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Enhancing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Xi Jinpings “Three Enter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promoting and rooting the latest theory of Marxs Sinicization are in need of forming a coope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Xi Jinpings “Three Entering”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ill help break the curriculum barrier, aggregate the strength of all parties, promote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 It show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subjects, the multi ̄leveled coordination conten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process, the abundance of cooperative mean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o construct the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Xi Jinpings “Three Enter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area, there are many ways including forming channel synergy on the basis of the channel of education, forming curriculum cooperation b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rming team synergy on the basis of teacher training, forming carrier synergy based on the platform building, and forming incentive synergy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benefit incentive.
Key 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ree Entering”; cooperative mechanism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繁荣兴盛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需要形成协同运作机制,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确保广大师生在思想的武装中投身新时代、奋进新时代。鉴于此,本文在深入探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运作重要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三进”协同运作机制的主要特征,进而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运作的实践路径予以初步探讨,为构建常态化、制度化“三进”协同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启示。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的重要价值
根据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的协同理论,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发力,能够实现效应最大化,形成1+1>2的态势和效果。構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运作机制,充分彰显协同合作的优势,有助于打破课程壁垒,聚合各方力量,做好整体推进,增强实际效果,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见效,使之成为高校师生在新时代确立人生坐标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1.协同运作机制有助于打破“三进”的课程壁垒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综合素养课呈现相对独立的状态,各自有着明确的学科范畴、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可谓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在此情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主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新要求,协同运作机制旨在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素养课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和边界,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进而形成“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能力”[2]的“大思政”格局。在协同运作机制的助推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综合素养课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等方面全面协同,形成强大而持久的育人合力,协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2.协同运作机制有助于聚合“三进”的各方力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无疑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和灌输。但是,对于一个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而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完全依靠这一“关键少数”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勃兴,单一“思政课程”的宣传教育成效日渐式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要坚持在改革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运作机制,意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汇集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协作驱动创新,实现跨界融合,加速各类课程重组和优化,以形成育人合力,协同推进这一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具体来说,上至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党委,下至党教宣教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职能部门高度协调、上下联动、共同维系,以协同合作模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落到实处,而不是虚化空转。
3.协同运作机制有助于做好“三进”的整体推进
列宁曾经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564缺失整体视阈的零散和局部研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会以偏概全。有鉴于整体思维的重要性,教育行政机关、党政宣教部门、各二级学院等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整体视阈、全局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过程加以检视,厘清“三进”工作进展,发现“三进”中存在的问题,寻绎“三进”的有效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三进”虽有逻辑次序上的先后(进教材是前提,进课堂是关键,进师生头脑是目标),却没有时空场域上的前后,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协同运作机制能够发挥各门课程的优势和专长,有助于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三进”课程体系,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进教材、全面进课堂、扎实进师生头脑。
4.协同运作机制有助于增强“三进”的实际效果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终究是为了进师生头脑,从而使这一思想转化为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授,一些党政宣传教育部门虽然花了很大精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却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然就教育教学的层面而言,主要包括宣传教育内容的“高大上”,宣传教育方式的枯燥乏味,宣传教育载体的陈旧落后等,导致宣传教育工作缺少吸引力和针对性。协同运作机制能够有效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三进”工作的育人渠道协同、课程建设协同、平台载体协同、师资队伍协同、推进动力协同等常态化、制度化协同运作模式,激发协同运作机制各要素的内在动力,极大地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实效,进而使这一科学理论内化于高校师生之心而外化于高校师生之行。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的主要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运作机制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也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主要包括“三进”协同主体的多元化、协同内容的层次性、协同过程的规范化、协同手段的丰富性等。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运作机制,对进一步搞好“三进”协同工作大有裨益。
1.“三进”协同主体的多元化
在协同运作情境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主体不再是“孤军奋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而形成的协同推进机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主体的多元化,首先是由这一思想本身特征决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宏阔、意涵深邃、涉及面广、指导性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都作了系统阐述,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必须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次是由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决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繁荣兴盛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加强这一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因而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力推进。从协同主体构成的管理者角度来看,包括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党委、党政宣传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从协同主体构成的实施者角度来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等。此外,除了整合协调校内人力资源,还要善于借力,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精英,聘请校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地方党政干部、社会各阶层先进人物,担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宣讲者。通过校内校外人力资源协同发力,打造多部门上下联动、多学科背景支撑的协同运作主体,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的主体更加丰富多元。
2.“三进”协同内容的层次性
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使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既不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植入各類课程中,也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的简单对接,更不是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替代各类课程,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的高度融合,确保同向同行、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入脑入心。而要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协同运作过程中相互对立、彼此内耗,需注重“三进”协同内容的层次性,形成“点—线—面”式的内容融入机制,层层深入、有序推进。首先,厘清学生的关注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各门课教师要了解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通过实时追踪分析学生舆情动态,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找准切入点。其次,把握学生的实际线。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可通过其日常行为进行测算和评估,并可通过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浸润和濡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青年学生实际行为相契相合。再者,构筑学生的知识面。利用一切时机和条件协调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合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综合素养课交织交汇、并肩同行,发挥其他各门课程“润物无声”的隐性育人功能,让青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认知和认同。“点—线—面”构成的多层次内容导入机制,有利于青年学生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3.“三进”协同过程的规范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运作机制本质上要求构建一个集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党委、党政宣教部门、各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层级的教育体系。多层级教育体系虽然有利于逐层细分任务,落实主体责任,却面临层层弱化甚至层间断裂的风险,而要使“三进”教育体系繁而不乱、协调有序,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效应,必须实现“三进”协同过程的规范化。换言之,在“三进”的具体实施阶段,各职能部门和一线教师要权责明确、制定标准、统一规范,保障“三进”协同过程的秩序井然、条理清晰,按照规范化管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在实处、取得实效。在此过程中,学校党政部门、教务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学校党政部门注重顶层设计,重在落实建设和组织实施;教务管理部门注重教学运行,重在资源保障和制度拟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课程建设,重在思想引领和信仰培育;各二级学院注重课程思政,重在知识传授中发挥育人功能。规范“三进”协同运作过程,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综合素养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宣传教育。
4.“三进”协同手段的丰富性
协同运作机制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手段,有利于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三进”协同运作模式:(1)课内协同与课外协同相结合。课内协同是协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主渠道,而课外协同能够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课内协同与课外协同融合,推动高校师生系统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线上协同与线下协同相结合。随着新媒体的勃兴,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泛在学习日益普及,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线上传播提供了可能,结合线上线下两种传播载体,实现“三进”线上与线下相互配合、协同发力。(3)显性协同与隐性协同相结合。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既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渠道,同时也要发挥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综合素养课的隐性教育作用,实现显性协同与隐性协同的深度融合。(4)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相结合。纵向协同即协调“三进”工作中的职能部门,包括上至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党委,下至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横向协同是协调“三进”的主要实施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综合素养课。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相结合,能够形成垂直教育格局与横向教育平台联动的“三进”协同运作新生态。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铸魂工程,除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还要与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综合素养课等深度融合、协调同步。为使“三进”协同运作常态化和制度化,需要构建切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师生情感特征和成长的实际需求的协同路径,从渠道、课程、队伍、载体、动力等层面建立健全“三进”协同运作机制。
1.以育人渠道为基础,形成“三进”的渠道协同
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运作,首先要夯实根基,切实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渠道,形成“三进”的渠道协同。渠道稳固顺畅,协同运作就有保障;协同机制有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也就更有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渠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前者倚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旨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宣传教育,让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成果;后者只有依赖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青年学生的实践养成,让青年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而言,既要注重理论灌输,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特征、地位与作用等,进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发展大势和世界格局;又要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用,通过青年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让他们深切体会这“极不平凡的五年”[4],直观感受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将两大育人渠道结合起来,推动理论与实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效协作,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育人渠道更加稳固,顺畅通达,从双重层面筑牢“三进”协同过程中的渠道协同。
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三进”的课程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也就是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狠抓课堂建设[5],而课堂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课程建设。相应地,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也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三进”的课程协同。而做好“三进”协同机制的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各类课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中的属性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过程中将继续发挥显性育人功能;其他各门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继续承担植根理想信念的隐性教育作用。其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类课程要“种好一段渠,守好责任田”[1],意味着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综合素养课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6]。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同向同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并不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合二为一”,或者一方取代另一方,而是二者彼此依存、相互促进、交相辉映。以同向同行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才能发挥自身的课程优势和专业特长,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课程协同。
3.以师资培训为根本,形成“三进”的队伍协同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需要教师来负责组织实施,开展一系列协同运作活动。然而,由于不同课程的教师囿于各自课程的属性和特点,难以形成持久稳固的协同合力,有的情况下可能引发“分力”和“壁垒”[7],那么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资培训,指导各门课程教师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进路引领教师树立协同育人思维,强化协同育人意识,提升协同育人能力,形成“三进”的队伍协同。就具体的操作而言,在理论层面上,要消除认识误区,加强各门课程教师的沟通交流。长期以来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的沟通不够,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甚至对学生产生了误导。借助师资培训加强各门课程教师的沟通交流,提升教师队伍基于协同育人的目标,充分认识相互协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强化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在实践层面上,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各门课程教师的协调合作。通过师资培训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各门课程教师的协调合作,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的协调合作,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结合素养课的协调合作,通过教学目标的协同育人、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教学方式的互进课堂,达到“全课程”协同育人效果。以师资培训为契机,消除认识偏差,将各门课程教师凝聚成一支始终保持协同合作的主力军,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队伍协同。
4.以平台搭建为依托,形成“三进”的载体协同
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协同运作机制,离不开平台载体的有效支撑,协同平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重要载体。鉴于此,教育行政机关、高校党政宣教部门、各二级学院等职能部门,要汇集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搞好顶层设计,搭建协同平台,形成“三进”的载体协同:(1)合作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开展合作研究,通过多学科领域的跨界研究,找出这一思想与其他各门课程的相契相合、内在关联之处,为“三进”协同运作打下坚实基础;(2)学术研讨。教育行政机关、高校党政宣教部门等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这一思想与其他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契合度等核心问题进行研讨,凝聚共识,拿出方案,指导实践;(3)经验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各门课程教师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的做法、经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进行交流,对深受师生欢迎、取得实际效果、能够推广应用的做法加以凝练、总结和提升,为构建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协同运作機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启示;(4)集体备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各门课教师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相关课程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寻绎这一思想与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内在的其他课程的密切相关度,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进而达到互进课堂协同育人的效果。依托协同平台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各门课程教师开展全方位对话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消除认识偏差,加强互信合作,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载体协同。
5.以利益激励为导向,形成“三进”的动力协同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政治任务,既要通过制度传导压力来加强这一思想的宣传教育,也要建立以利益激励为导向的关怀机制,通过外部刺激形成强大的推进动力,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落地生根。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人一旦离开了利益激励,理论灌输的作用和影响就可能相当有限[8]。而如果高校师生顺适了以利益激励为导向的关怀机制,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就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成为一种内心自觉。因此,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运作机制,要依托稳定持久的利益激励机制,从正向鼓励和反向督查两个层面同时并举,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的参与意愿,形成“三进”的动力协同。就正向鼓励机制而言,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三进”工作中表现突出者(团体或个人)进行奖励表彰。同时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经费投入,围绕“三进”协同育人开展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从反向督查机制来说,对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党委、党政宣教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中推诿责任的现象和行为,应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以利益激励为导向的关怀机制,有利于激发高校各级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意愿、兴致和动力,形成“三进”工作的动力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同样要审时度势,借“式”化事[9],提升“三进”工作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协同运作机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协同机制思维方式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不再完全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协同运作机制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夯实了协同基础,凝聚了协同主力,搭建了协同平台,激发了协同动力,但必须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而不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进”工作格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端,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10],进而化为高校师生毕其一生的信念与行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8-03-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李国娟.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J].红旗文稿,2017(12):21-2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2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李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狠抓课堂建设[J].红旗文稿,2016(21):27-29.
[6]項久雨,石海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生成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8(4):66-71+86.
[7]何玲玲.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82-85.
[8]刘宗洪.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意蕴及实践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4):97-105.
[9]冯培.审时度势 借“式”化事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5-38.
[10]中宣部召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理论工作座谈会[EB/OL].[2018-03-09].http://www.xinhuanet.com/2018-02/07/c_1122381697.htm.
(责任编辑:钟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