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的革命”:英国教育思想演进的特征分析

2018-10-21 00:48易红郡
关键词:人文主义英国思想

摘要:

英国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一个渐进式的演变过程,有的学者称之为“勉强的革命”。综观英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它既具有明显的西方特性,又保持了纯粹的“英国特色”,呈现出宗教性、人文性、民族性、阶级性和继承性等特征。影响英国教育思想演进的动因是多元的,其中既有教育家个人的贡献,也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有关。分析英国教育思想演进的特征及其动因,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英国教育实践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英国;教育思想;演进;特征;动因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4-0133-05

“Reluctant Revolutio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British Educational Ideas

YI Hongju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

British educational idea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Western educational ideas.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 had gone through a gradu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some scholars called it a “reluctant revolution”.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British educational ideas, it has distinct Wes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maintains purely British characters as being religious, humane, national, and class, inheritance and so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volution of British educational ideas are pluralistic, among them there were both the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 of educators and some related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trends of though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gent of the evolution of British educational ideas will help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Britain.

Key words:

Britain; educational idea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gent

英國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1]思想史研究不仅要考虑观念本身的价值,而且要考虑各种观念具体的历史内涵和意义。“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网络或语境去研究它们,那么我们对它们就只会停留在字面的认识上,而不能达到真正历史意义上的认识。”[2]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现象及其内在规定性的较为系统的认识,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物,是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法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关于教育问题的主张和理论成果,因此,教育思想的发展涉及众多学科。吴式颖先生指出:“教育思想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单线的,它总是从科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社会学、政治学中不断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所以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众多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3]

英国教育思想的演进是源于不同历史语境下不同教育家教育话语的形成,以及所属群体之间的长期博弈。怀特海认为,凡是在一位伟大教育家出现之后,教育便会发生重大的变革,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模样了。他说:“教育所要传达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逻辑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的习得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4]在英国教育史上,每位教育家都为教育的发展贡献了新的理论或对教育进程中的问题做了新的解释;这些教育家或多或少地都是哲学家,他们的教育理论基本上都扎根于各自的哲学基础之上,而且基于他们对人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些教育家都具有新颖的教育理念,并对教育实践产生过影响。“没有教育家个体,就没有一个时代的教育思想,也就不存在某一个教育思潮或流派史;反之亦然。”[5]15

英国教育思想的演进从文艺复兴时期起到20世纪下半叶,前后出现过人文主义教育、绅士教育、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国民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科学教育、古典主义教育、浪漫主义教育、激进主义教育、女子教育、新教育、自由教育、分析教育哲学等13个主要教育流派,比较完整地再现了英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作为西方教育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教育思想的演进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强烈的宗教色彩

宗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差异的共同因素。基督教既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也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基督教这一活生生的信仰赋予欧洲乃至西方社会以一种特定的精神整体感。它决非仅仅是一种神学理论,而且已经泛化成社会的文化特性。西方人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从道德伦理到生活习俗,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还是个人的心态结构和行为模式,也都与基督教有着密切联系。”[6]长期以来,英国人认为精神教化属于教会的职责,而非国家的责任。因此,无论在中世纪,还是近现代,宗教对英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属于基督教徒,他们主张宗教改革,但并不反对宗教和教会本身,因而其教育思想仍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7]。人文主义教育家科利特、诺克斯,古典主义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纽曼,浪漫主义教育家柯勒律治等人的思想都受到宗教的影响。“救世、美德与正直行为,根据各派基督教的教导,这都是适用于社会各阶层的教育目标。”[8]18

英国的宗教改革虽然不像德国那样激烈,只是国家范围内的政治改革,但它对英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以后,国教会成为统治者管理教育的代表,但结果英国并没有出现像其他新教国家那样的教育发展局面,而是放手让各教派和私人团体办学。与此同时,国教会开始对学校教师的行为、道德和宗教学说、宗教信仰进行严格的监督,对那些不遵奉国教的教师进行严厉的惩罚。如1662年颁布的《国教统一法令》规定:任何一个教师或其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先获得各自的主教颁发的特许状,并缴纳12英镑的捐款,如不遵守上述规定,初犯者处监禁3个月,不准保释[9]。其他法令还要求每个文法学校的教师都要进行效忠宣誓,要求孩子们都要参加英国国教会的礼拜仪式。由于国教会长时期地对教育进行控制和抵制由国家办学,直到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为止,英国几乎所有学校教育都是由教会举办并由私人资助。时至今日,英国仍然存在许多由教会办理的学校。当今的宗教教育思想不再以传教和培养基督教徒为目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礼仪和生活方式,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宗教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相适应。

二、浓郁的人文精神

人文性是与宗教性针锋相对的,它是在直接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中逐步形成的。英国著名歷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即“人的尊严”,而人权以及其他一切价值都源于对它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类所独有的潜在能力,其中包括创造与交流(语言、艺术、科学和制度)、自我观察,以及进行推测、想象和推理的能力。一旦这些能力被释放出来,人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选择与意志的自由,他们因而能够转换方向、开拓创新,从而打开改善自己与人类命运的可能性……”[10]为了释放这些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需要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即教育和个人自由。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某种具体的技能,而是唤醒人们对生活可能性的认识,以及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人文主义作为西方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西方文明及西方教育思想的演进之中。

人文主义的热情在15世纪后期影响到英国,并逐渐在文法学校和新建的“公学”中产生影响。在英国,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利特、诺克斯、阿卡姆、弥尔顿外,其他人物如埃利奥特、吉尔伯特、克莱兰、莫尔、培根等人都属于典型的人文主义学者,他们的教育思想无不打下了人文主义的烙印。“最重要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建立了这样一种传统: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过经典著作的教育,那他不算真正受过教育。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这是学者和绅士的标志。”[11]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几乎所有英国教育家的思想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要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一种教育理想,无论从它的基本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内涵或它的发展与影响来看,它都超越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历史范围。……其实,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中一股时涨时落、时隐时现的‘洪流,它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等。”[12]19世纪时功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兴起虽然严重冲击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但到20世纪初一些教育家在尊重个人自由传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呼吁加强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三、鲜明的民族特性

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质。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教育思想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英国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无论是其教育理论还是表现形式,都是英国所特有的。例如,英国的政治传统强烈反对国家进行更多的干预,国家权力中反对发展教育的力量极为强大,使得英国公共教育形式的发展困难重重。英国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自愿性,这与英国自由主义文化传统有关,英吉利民族很早就形成了酷爱自由的传统。“在18—19世纪,这种自愿方式在道德和教育上都优越于欧洲大陆实行的义务教育体系。因为与英国公民享有的、被视为英国品质必不可少的诸多自由相比,这些体系是与专制和顺从联系在一起的。自愿主义(或者在历史用语中的自愿捐助制度),意味着学生免于义务教育的自由和学校免于国家干预的自由。”[13]

英国教育中的自由主义传统留下了一份复杂的遗产:一方面,以沛西·能、罗素和尼尔为代表的自由教育,认为自由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权利,强调更多地发展和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另一方面,以纽曼、约翰·密尔、赫胥黎、欧克肖特、彼得斯、赫斯特等人为代表的自由教育,主张教育目的在于促使人的智慧得以发展,认为教育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它与任何功利和职业无关。此外,政治哲学家葛德文和社会学家斯宾塞则从个人自由权利出发,极力反对国家干预教育。这些思想都反映了英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英吉利民族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激进主义力量,以托马斯·潘恩、普里斯特利和洛维特等为代表的激进派教育,对于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再如,分析教育哲学虽然与其他教育思想流派不同,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特产”。英国教育家们正是基于这种鲜明的民族特性,为英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四、严格的阶级分层

英国社会具有强烈的等级性,这主要是由于贵族制强大而持久的影响造成的。“这表现在英国不同阶级的人在生活水平、生活习惯、职业、受教育、仪表甚至口音等方面相差极大,它们成为阶级出身的标志。”[14]很多世纪以来,英国儿童基本上是按照他们的社会地位接受教育。例如,公学主要是为贵族阶级子弟服务,它传承贵族精神和培养绅士风度。贵族子弟“在那里用以磨练身心的,一方面是鞭笞、为高年级学生效劳以及热衷游戏运动等惯例的训练,另一方面则是古典语文教育。终于他们获得了那一望而知是公学出身的言谈风貌、精邃的知识和校友系戴的领带而步入成人的世界。在内阁大臣、主教、法官、高级文职人员以及将军等等人物中,很大部分都读过公学,这就表明这种排他的、永不衰朽的公学的那套办法是成功的”[8]8。只要英国社会仍是等级分层的贵族社会,公学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贵族和希望跻身于贵族行列的富人的领地。公学在塑造英国绅士风度和性格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15]。埃德蒙·金指出:“特别在英格兰,与其他任何教育设施比较起来,公学也许更能说明享有特权的上层中产阶级惊人的吸收能力:只要其毕业生成绩优良,符合受称许的人的严格要求,那么他们一般都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16]241

英国特权阶层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部信奉国教,而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则是不信奉国教的主要力量。许多人由于不信奉国教而进不了大学,于是一些中产阶级开始赞助私立学校,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比较现代化的教育。同时,他们也赞助“不信奉国教的学园”,以提供大学教育。就下层阶级子女而言,除了基本的读写算知识以外,没有什么教育被认为是必要的。正是这个等级森严的阶级分层,奠定了英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基础。在19世纪,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贵族阶级之间展开了争夺教育权的一系列运动,最终形成了英国教育的分裂性体制。在英国教育思想中,绅士教育、古典主义教育反映了贵族阶级的需要,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激进主义教育(如工人阶级代表人物洛维特)表达了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愿望,国民教育、功利主义教育、激进主义教育(如中产阶级代表人物普里斯特利)、女子教育则是中产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英国著名教育史学家西蒙提出用阶级利益冲突的观点理解英国教育,认为阶级斗争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国教育体制正是在阶级利益冲突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17]。

五、深厚的教育传统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历史传统的国家,即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崇尚蕴含传统的制度。“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把它的过去如此完整地带入了现代生活。”[18]1在当今英国,许多古老的制度和观念仍然盛行,如王室、贵族体制、公学、绅士风度等,即使是进行变革,也不完全否定传统,甚至还要披着传统的外衣。正如埃德蒙·柏克所说:“英格兰人民非常清楚,继承观念能够产生出某种稳妥的保守原则和某种稳妥的承袭原则,而且丝毫不排斥革新原则。它让人们自由地获取新东西,也让人们守住业已取得的东西……。因而,我们取得、拥有和传承我們的政府和我们的殊荣的方式与我们享有和传承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生命的方式是一样的。政治传统、有幸获取的财产及上天的恩赐都以同样的路径和法则传授给我们,并由我们再传续下去。”[19]

英国教育思想的演进同样如此,它实际上是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尽管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都是探究一种永恒现象的教育,因而不同时代的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正是在继承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后人的教育思想才得以进一步发展。例如,培根、弥尔顿、斯宾塞和赫胥黎等人都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他们的观点为现代英国课程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托马斯·阿诺德、马修·阿诺德、纽曼、怀特海、利文斯通等人都强调古典教育的价值,其实质就是对英国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坚守。浪漫主义教育、新教育和自由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然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影响。但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继承性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时期更高层次的阐述和发展。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英国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内容,这也是它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充满生命力和颇具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英国是一个既有古老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国家,其教育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英国教育思想演进的路径不可能是直线式,而表现为一种文化保守中的自我更新,即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它以和缓、平稳、渐进、共生为主要特色,其中既有进步也有倒退,既有革新也有复古。如人文主义教育、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新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嬗变,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锋,自由主义教育与保守主义教育、功利主义教育与自由教育思想的融通等。这就是英国式发展道路——渐进改革之路。“整个英国历史过程都是这种情况。没有一种旧因素彻底消亡,也没有一种新因素彻底胜利,或者某一种原则取得了独霸的优势。各种力量总是在同时发展,各种利益和要求总是在折衷调和。”[20]埃德蒙·金称之为“勉强的革命”[16]174。渐进改革已不仅是英国民族取得变革与进步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

作为欧洲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英国教育思想与其他欧洲国家具有“同质性”,但由于英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和自觉的文化意识,其教育思想既具有明显的西方特征,又保持了纯粹的“英国特色”,如在传承中自我更新、进步与保守互为表里、古典与现代的兼容等。同样,英国的教育制度一直以其自由、多样和独立而骄傲。“整个教育体系四分五裂,缺乏系统性。它固执地拒绝现代化,拒绝那些提供将教育标准化和理性化的措施,而这些东西早已被欧洲大陆国家视为保证教育平等的关键了。这样做的结果是英国教育体系在任何层次上都表现出结构上的不协调。”[21]

影响英国教育思想演进的动因是多元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如外族入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工业革命、科学革命、议会改革、宪章运动、女权运动等,都对英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英国教育史学家西蒙指出:“教育史通常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即学校和学校教育的历史、教育内容和方法变革的历史、新机构的创办及其发展的历史、议会法案及其产生的管理结构的历史。当然,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它的危险在于离开了更深层的社会运动,它们对教育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另外,英国不仅有最严格的阶级分化,而且有一套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相同的政治结构。在英国,我们还可能看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主张斗争之下产生的一些妥协现象。“从广阔的视野看,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教育运转和变化发生影响的思想动力的来源是多样的、复杂的,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至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来源,而且也未必总是主要的来源。深藏在一个民族观念中的价值观、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乃至宗教信仰等,都是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教育演化的重要思想和观念力量。”[5]9显然,英国教育思想的演进既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的考察,也离不开对教育家生平及其教育活动的关注,更离不开对经典作品本身的分析,因为文本是人物思想最有效的载体。

总之,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英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也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国家,其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古典主义、自由主义、分析主义等都是独特的,不能用一般人熟悉的这些“主义”的标签去理解。“英国的性格不仅有稳定和统一的一面;还有丰富多彩和参差不齐的一面;它既明显又隐晦,因此任何一种概括只能让人感到迷惑,很难令人满意。”[18]1只有通过充分理解英国教育家们颇为独特的教育思想,才能正确理解当今英国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通过分析英国教育变迁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如保守派、改革派、激进派)之间的博弈和融合,才能探究英国教育思想自我更新的内在逻辑,还原英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英国教育思想演变的独特路径及基本趋势,从而深化对英国教育思想史的科学认识。可以说,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相互融合的道路,这是英国教育模式的显著特色。这种发展方式及教育模式是英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推动英国率先敲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有的学者指出:“所有那些为现代人所熟知的英国特色——工业化社会、民主化政治、理性化思维、英国式道路和所谓的‘英国绅士风度,……它们都是在历史的冲突中形成的,是冲突的双方在长期的斗争中相融的结果。”[23]

参考文献:

[1]

柯林伍德. 历史的观念[M]. 何兆武, 张文杰,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302-303.

[2]何兆武. 西方哲学精神[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94.

[3]吴式颖, 任钟印.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106.

[4]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庄莲平, 王立中, 译注. 北京: 文汇出版社, 2012: 15.

[5]张斌贤. 西方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视角与视野[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4).

[6]王天一, 方晓东. 西方教育思想史[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 96.

[7]易红郡. 从基督教人文主义到现实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演进[J]. 教育文化论坛, 2015(5): 12.

[8]奥尔德里奇. 简明英国教育史[M]. 诸惠芳, 李洪绪, 尹斌苗,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9]克伯雷E P. 西方教育经典文献:上卷 [M]. 任钟印,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311.

[10]阿伦·布洛克.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 董乐山, 译.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12: 164.

[11]R.弗里曼·伯茨. 西方教育文化史[M]. 王凤玉, 译.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3: 200.

[12]李明德. 西方教育思想史:人文主义教育之演进[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

[13]安迪·格林. 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 朱旭东, 徐卫红, 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103.

[14]顾明远.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03.

[15]易红郡. 从埃利奥特到洛克: 英国绅士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 154.

[16]埃德蒙·金. 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 王承绪, 邵珊,李克兴,等,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7]武翠红. 英国教育史学: 创立与变革[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96.

[18]阿萨·布里格斯. 英国社会史[M]. 陈叔平, 陈小惠, 劉幼勤,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19]埃德蒙·柏克. 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M]. 蒋庆, 王瑞昌, 王天成,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121-122.

[20]基佐. 欧洲文明史[M]. 程洪逵, 沅芷,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246.

[21]安迪·格林. 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 王春华, 王爱义,刘翠航,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41.

[22] BRAIAN S. The Radical Tradition in Education in Britain[M]. London : Lawrence and Wishart , 1972: 9.

[23]钱乘旦, 陈晓律.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2.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英国思想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