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延续五千多年的道路自信

2018-10-21 11:04肖君和
关键词:现实意义道路内涵

摘要:

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上,回顾了中国路5 000、170、60、30多年以来,以及2017年10月18日以来各阶段的内涵与现实意义,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了出自5 000多年前的中国路初始阶段,并且贯穿整条中国路的特征、特性“生、中、和”;包含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寻求真理、艰苦奋斗;包含了持续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性和持续探索性;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且适应了新时代的各种要求,具有令人向往的未来。因而,走在这条道路上,通过对整条中國路历史、历史阶段及其特点、特性的回顾,中国人民不能不具有道路自信。这也说明,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可以建立在对中国路历史及其阶段的回顾上。

关键词:

中国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点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4-0001-07

China Road: the Confidence of Road Lasting Five Thousand Years

XIAO Junhe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China)

Abstract:

Standing in the hei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the paper reviews the the implication and realistic meaning of China Road since more than 5000 years ago, 170 years ago, 60 years ago, 30 years ago and since October 18th, 2017, holding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includes the primary stage of China Road 5000 years ago,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heng, Zhong, and He” winding through the whole China Road; includes the hard struggle and searching for truth on the way to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he socialist nature and exploration embodied in lasting explor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development, and one central task, two basic points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mee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 and is with bright future. Thus, looking back to the history,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Road, Chinese people should build up their confidence on the Road.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ar can be built on the review of China Road in its different stages.

Key words:

China Road; Chinese social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有关于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又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囯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笔者拟根据习近平的这些指示,并结合进入新时代的新情况,谈点对于“道路自信”的看法。

一、5 000多年以来:以“生、中、和”为基本点的中国路

“综观中国路,它的基本点是‘以生为道‘致中和。这一基本点或主要内涵又可以简洁地表达为‘生、‘中、‘和(或‘生、中、和)。”[2]现在,我们分别看看“生”“中”“和”的内涵与现实意义,从中体会中国路是怎么发展、延伸的。

( 一 ) 生

1.“生”的内涵

“生”,就是生存,以及生存下来的发展。对于远古时代的世界先民来说,生存就是硬道理。为了生存,世界许多地方的先民选择向生存环境条件好的外部迁移、发展、扩张。中国的远古时代,中原地带的生存环境条件(土地平展、气候温和等)比其他地方好,中国先民就从四面八方向中原地带迁移、扩展,形成巨大的“旋涡”。因此,中国先民走的道路就是在这个巨大“旋涡”中的偏重内向的扩展道路,而不是像其他一些民族的向外扩张的道路。这也就是说,“早期中国的四方万民为了争夺最大物质利益和最大精神资源的博弈活动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旋涡动力模式,旋涡一旦形成,就具有无法拒绝的向心力和自身强化的力量,从而使大多数参与者既难以脱身也不愿意脱身,终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而定义了中国的存在规模和实质概念。”“为什么古代中国并非扩张型的帝国却能够不断扩展,其秘密就在于,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3]“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中原的“旋涡核心”形成了,久而久之就使中国这个以中原为“核心”的巨大实体,能够稳定而不会分裂。显然,从“生”——生存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中国先民以及后来的中国民众为着生存发展,走着一条由巨大“旋涡”决定的偏重内向扩展,因而不会四分五裂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不断延伸,以后又不断增加内涵的中国路。

2.“生”的现实意义

从“生”的含义引伸出来的现实意义至少有:第一,与我国对“生”、生存发展重视的传统相联,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顽强地为生存发展而奋斗,“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毛泽东);第二,与“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周易·象传》)相关,中华民族一直“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第三,为着生存发展,我国必须对外开放,因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4];第四,作為巨大“旋涡”决定的偏重内向扩展的延伸,我国不会走向外扩张的道路,不会去侵略别的国家。

( 二 )中

1.“中”的内涵

我国是“中”观的源头。在这个“中”观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了它的从“中正”到“中道”的丰富内涵。

(1)“中正”。1999年以来,位于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表明,“陶寺文化所代表的邦国成为‘中土之国,开创了‘中国最初始的意义”,舜传位于禹时谆谆嘱托要“‘允执其中 ”[5]。这就是中华文明之“中”观源头。不过,这个“中”观主要是“中正”的意思。

(2)“中行”。 从“中正”发展到“中行”。此“中行”就是“九二,得当于中行”“九五,中行无咎”(《易经》)中的“中行”,它具有路线的意思。这“中行”,“并不是直线,也不是分界线”,而“是曲线”。“这个曲线无论是向上向下、向内向外、或动或静、或快或慢、或高或低……都是对立的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不能平均,有时候‘动的力量大一些,有时候‘静的力量大一些,在这种牵引游动的情况下,造成了曲折,造成了曲线”,“这个曲线是两种力量形成的、拉扯的”“是统一的对立、和谐的对立”;“中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里“上下牵引、内外协调”,“忙忙碌碌,在动和静、刚和柔、快和慢之间忙忙碌碌,在那里做斡旋的工作”,“所以这个‘中行线非常累,累得不得了”,沒有它“发展可能就有更多的弊端”[6]。

(3)“中道”。 从“中行”又发展到“中道”。这“中道”就是孟子所说的“中正大道”:《孟子·尽心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赵岐注:“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显而易见,从“中正”到“中行”,再到“中道”,经过这么一个历程,儒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与道路联系起来,使“中”具有了道路的含义,成为中国路的一个基本点。

2.“中”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从反“左”右倾的角度,很好地揭示了“中”或“中道”的现实意义。他在这方面有很精彩的论述,我们有必要完整地引下来:“‘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沒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这个思想的确如伯达所说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7]“中”的现实意义,或“中”在道路、行路上的现实意义,毛泽东讲得很清楚了,任何阐述都没有必要了。

(三 ) 和

1.“和”的内涵

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囯语·郑语》)。所以,“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购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和”也因此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8]。“和”本身又具有“和平”“和谐”“和合”等具体的内涵。

( 1 )“和平”。“和平”由“温和”“和解”和“平静”等结合而成,既是沒有战争的社会状态,也是与好斗好战相对立的民族特性。作为前者的延伸,和平是人类为着生存发展而追求的起码的社会目标。作为后者的例子,和平是中华民族的特性。古往今来,中国人待人接物讲究“和为贵”,讲究“人和”。中国对待外国,讲究“协和万邦”。从唐朝到清朝初期,中国国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除了由游牧民族控制中央王朝的个别时期,中国从来没有对外实行过扩张,更没有奴役过其他国家。对此,著名哲学家罗素评述过:“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做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得到回报。”[9]

( 2 ) “和谐”。“和”最初是指嘉禾之和、和声之和、和羹之和。“谐”是指声音相谐、人事相谐、政事相谐,二者均含有协调、协同、调和、应和、和同等意。因此,无论是从词源意义来看,还是从其哲学本体论上看,“和谐”都是指“多样性的统一和对立要素的有机结合”[10]。这种“和谐”来自“矛盾的和谐性”,亦即“矛盾着的各方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性,也就是矛盾着的各方相互协调、相互妥协、相互依存的性质和趋势”[11]。和谐还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美好目标。

( 3 )“和合”。 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在这个“和合”定义中,“冲突”“融合”是关键词,因为“和合包含了冲突与融合,作为冲突融合的和合体,是一种提升,使原来的冲突融合进入一个新的领城或境界;冲突也只有在新的和合体中,才能继续发展和获得价值”[12]。

“和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第一,促成了三次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经历过三次民族大融合,即周秦时期中原华夏和夷蛮戎狄的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与“五胡”(匈奴、乌桓、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的融合、五代十国时期汉族与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在这三次民族大融合中,“和合”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民族大融合之前,华夏族,以及后来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可后来还是经由“冲突融合的和合体”而融合为新的结构形式;第二,使“中囯”的观念得以长期维持,中国作为统一的国家能够保存下来。虽然中国广土众民,又大体上居住在同一地区,但相对于西南亚、东北非、欧洲等巨大共同体,因为有“和合”的作用,“中囯内部区间的人口流动,使得不同的人群有混合的机会”,并“促使文化产生了共同性,经过不断地融合,在总体相上,中囯文化只有逐渐的变化,而没有突然的断裂,这才使‘中国的观念,可以长期维持”。甚至,蒙元“是一个征服王朝,而且蒙古的征服也造成许多灾害,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然而,这一段时期,尤其是忽必烈之后,蒙元也“不能不转变为以中囯为主体的国家”[13]。

2.“和”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来说,“和”的现实意义非常突出:第一 ,“和”有助于我国人民的团结和世界人民的团结。毛泽东在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著名的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其中的“(一)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14]393,就是以“和”为基础的。道理很简单,没有“和”的思想愿望,以及“和”的客观条件,团结是不可能搞好的;第二,“和”有助于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务院新闻办2005年12月22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这里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就建立在重视“和”、爱好和平的思想基础上,有了这个“思想基础”,和平发展才能稳步进行;第三,“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05年2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又指出我囯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包括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等在内的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15],这些思想作为思想资源可以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借鉴,这就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第四,“和”有助于和谐世界的建设。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以我国国家主席的身份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认为虽然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样,建设和谐世界也需要“和为贵”“兼相爱”之类思想资源来促进,因此,作为中国路基本点之一的“和”,也有助于和谐世界的建设。

二、170多年以来:寻求真理、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170多年以来就是鸦片战争以来,或者说,我国进入近代史以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始了屈辱苦难的历程,也开启了誓死复兴并付诸行动的历程。

(一)170多年以来的历程的主要内涵

这种主要内涵有二:一曰寻求真理;二曰艰苦奋斗。

1.寻求真理

怎么挣脱屈辱苦难?怎么进行民族复兴?首先得寻求能够指引挣脱屈辱苦难、进行民族复兴的真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里叙述过寻求真理的过程,指出这个过程有两个阶段:

( 1 )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毛泽东指出:“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这个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阶段,伴随着艰难的奋斗。可是,最后失败了,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 2 ) 向俄国学习,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阶段,毛泽东激情地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6]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后,就在这个真理的指引下,开始了艰苦的奋斗。

2. 艰苦奋斗

这个艰苦奋斗也可分为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的两个阶段。

( 1 )“五四”运动前的艰苦奋斗。这个阶段的艰苦奋斗,包括了平英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及以刘永福、冯子材、邓世昌等人为代表的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 2 )“五四”运动后的艰苦奋斗。这个阶段包括了“五四”运动、中囯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中共领导下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又包括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从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及其代表的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所做的一切艰巨的斗争,不论是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地寻求真理,还是敢于并且付诸实践的抛头颅洒鲜血的艰苦奋斗,都为着复兴伟大的中国、伟大的中华民族。

(二 ) 170多年历程深刻总结中蕴涵的現实意义

这种意义很多,但主要的是四点:第一,坚持和促进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坚持对真理的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需要有新的真理光芒的照耀,因此,依然要有寻求真理的决心和行动;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70多年的历程中,1921年7月1日以前,中国人民大众的无数斗争都失败了。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复兴中华民族的斗争,才一步步走向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真理,应该坚持;第四,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行动。170多年以来,特别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囯取得的各个方面的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大众顽强干出来的,艰苦奋斗出来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因此,艰苦奋斗应该永远坚持下去。

三、60多年以来:持续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

60年以来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这60多年以来,我国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其伟大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60多年的前32年取得的成就做了总结,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笔者要说,从道路选择的角度看问题,这60多年以来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确立了持续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 ) “持续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

主要内涵有二: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持续探索。

1.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在我国确立。虽然外有帝国主义和一些国家的反动派以及蒋介石集团的包围和破坏,内有“反击右派进攻”“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文化大革命”之类“斗争”“运动”的干扰和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不断取得成就,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作为一条康庄大道而不断向前延伸。

2.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持续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后,在怎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完善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好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做了许多持续不断的探索。“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这类探索的产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搞社会主义教育也是这类探索的产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袖去世后,这种探索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继续进行。

(二 ) “持续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本文前面讲过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道“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14]393,可见确立“社会主义道路”是何等的重要!这种重要表现,迄今仍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我国的前进有了正确的道路

道路一错,什么都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独立了,解放了,可是因为没有选好前进道路,走上弯路歧路,发展相当慢,甚或没有发展。相比之下,我们国家虽然受到过“反右”“反右倾机会主义”“文革”之类的干扰破坏,可总的来说还是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就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选对了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2.为道路的探索、完善提供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任何道路都会经历改进、完善的过程,然而,任何改进、完善都要有好的基础才行。没有好的基础,你再怎么改进,再怎么完善都无用。具体到我国,如果当初没有选定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础,以后就不可能经过以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探索,而改进、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可能在2017年10月以后,迎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30多年以来:实践证明为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群众遵循持续探索的轨道和惯性,逐步将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很多内涵,但如同邓小平所指出的,最重要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

1.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为为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30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工作中心”的确立是正确的。须知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出现过“价格闯关”“六四”风波之类来自“左”、右两方面的干扰。然而,因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干扰都大搞经济建设,所以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顺利进行,经济实力、综合实力一直在壮大着。

2.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1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它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有了它们,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以“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例,如果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保卫各种厂矿企业,而任由各种犯罪分子横行、破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受到威胁、损害,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受到破坏而不可能正常进行。

( 2 )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道,此“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另外一半内涵,当然得坚持。况且,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确是强国之道。有了它,我国的经济体制才发生了巨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得以确立,“万科”“万达”“碧桂园”“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民营企业才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半边天”,我国的经济才一直快速发展着;有了它,我国的其他领域也发生了巨变,欣欣向荣的局面真正到来了;有了它,我国走到了世界各国的前列,国际威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高。总而言之,有了改革开放,我国才有了翻天覆地的欣欣向荣的大变化。既然如此,我们当然要坚持它。

(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

以“一個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涵、主要构成成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使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7]的康庄大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就因为有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便要坚持它。

五、2017年10月18日以来:令人向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去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在报告中,习近平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7]这也就意味着,我国人民群众从去年10月18日开始,走上了令人向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 ) 令人向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

由于“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7],因此,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特点都不会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标志着进入新时代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我国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令人向往”的主要内涵

十九大报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题,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容、战略目标昭示天下,中国人民群众知悉后,当然欢欣鼓舞向往之。

(二 ) 令人向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

令人向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连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当今现实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成为现实。这就是令人向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

六、道路自信建立在对道路历史的回顾上

列宁指出,“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否定的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要素[18]。这里所说的“重复”,实际上就是“包含”。根据这一辩证法要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路的高级阶段,必然重复(包含)中国路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具体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复(包含)了出自5 000多年前的中国路初始阶段,并且贯穿整条中国路的特征、特性“生、中、和”;重复(包含)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寻求真理、艰苦奋斗;重复(包含)了持续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性和持续探索性;重复(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且适应了新时代的各种要求,具有令人向往的未来。因而,走在这条道路上,通過对整条中国路历史、历史阶段及其特点、特性的回顾,中国人民不能不具有道路自信。换言之,对于作为中国路高级阶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可以建立在对于整条中国路的历史的回顾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39-40.

[2]肖君和.关于中囯路基本点“生、中、和”的思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3]赵汀阳.惠此中囯[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15.

[4]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5:45.

[5]何驽.陶寺文化:中华文明之“中正”观缘起[N].中囯社会科学报,2014-11-05.

[6]殷旵.中和之道[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23-24.

[7]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6-147.

[8]李中华.“和”论[N].光明日报,2008-09-22.

[9]戢斗勇,刘洪文.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化复兴[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29.

[10]左亚文.“和谐”与“矛盾”的辩证关系辨析[N].光明日报,2007-03-20.

[11]舒炼.矛盾的和谐性与竞争性[N].学习时报,2006-11-20.

[12]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6-27.

[13]许倬云.说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3.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政协报,2005-06-27.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471.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新华月报,2017(22).

[18]列宁.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0-191.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道路内涵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道听途说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