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羡
摘要:提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是打开学生思考的钥匙。然而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分配答问对象等等,都是课堂中提问时需要注意的。因此掌握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正是现在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研究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掌握提问的艺术,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因此,对于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我研究了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的技巧,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问。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
在现实中,不管是常态课堂还是各种公开课,课堂提问大多用在完成自己的原本预设的教学过程,老师们抛出的问题是为了得到自己要的答案,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一)提问空洞浮泛,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是十分抽象空洞,学生反倒不理解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更加无从下手,学生的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根本无法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提问形式主义,学生厌倦抗拒。形式主义是课堂以及教学中最为忌讳的,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毫无用处。(三)提问过于简单,学生浅尝辄止。这样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都能不用经过思考地回答出来。但这并不是提问教学法中的一问一答,其实这样的提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害,比如我们常说的无效问题:“是不是?”“好不好?”等等,这样发问的结果,学生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是”“好”,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机械性回答,会让学生思维萎缩,无法进行思考。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新思考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整理如下:
(一)语言要精炼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很大程度是体现在课堂提问上,所以提问时要注重提问的科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等等,恰当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方向。语言不精炼,会导致学生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该怎么做,目标不明确,则思考无法进行。如前段时间听了一节部编版语文二下《大象的耳朵》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耷这个字的结构是什么?读音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提问意思好像是说清楚了,但是精炼吗?学生记得住吗?不然,学生只会觉得烦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我该怎么来解决。
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根据以上案例,我觉得可以这样提问“耷这个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忆?”于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选择结构、读音、意思等来交流学习,提问既精炼,学生思考有效,充分体现生本课堂的理念!
(二)“度”要把握好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度”,要有一定的难度,也不能太难。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无效问题不能太多,“是不是?”“好不好?”等等,这样发问的结果,学生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是”“好”,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机械性回答是无效的。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二要有新意;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如果问得巧妙,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并能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意识。
比如学习《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世界年级还小的时候是怎样的?2、有哪些事物在学本领?3、它们学会了什么本领?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新课改所要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古诗时,让学生联系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理解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其思想感情。在设计时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中问题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只有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
(三)“情”要感受到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所以上课前要熟悉课文,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只有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才能带领学生一起感受文章,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流露。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走过场。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四)效果很重要
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们都在研究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效,然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教师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第二、三次对话问题相仿,略)。教师B: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教师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的设计共有4个小问题。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2句中,后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3句中。我们暂且不论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就引向的阅读空间来说也实在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
我们的课堂只有注重思考,才能真正讓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才能让课堂组织更加有效。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有效思考,真真正正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墩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