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习”以为常

2018-10-21 21:48陈晓燕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讨论质疑指导

陈晓燕

摘要:一个热衷于语文教学的教师,永远追求一种境界——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因此教育首先是一种种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通过课程中介而结成的一种交往关系。全文是通过分组先让学生学会读、画、查、疑等自学方法,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作业来实现因材施教,通过作业抽查、批改达到反馈矫正、训练巩固的目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养成习惯,只有养成习惯,才能让语文学习“习”以为常!

关键词:分组;指导;读书;标画;质疑;讨论;实践

新课程理念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时代精神。自主学习强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预习之前先给学生按学习程度好、中、差分组,一方面是流利于学习、交流、指导,每小组不宜超过六人,桌子可以放成对面,这样有助于交流、指导。分组最主要的还是推荐出学习交好,善于交流的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小助手,更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

一、重指导

往往很想学好语文却茫茫然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时就应该及时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因此,每当我教初一学生的时候,都不惜在课堂上花足够的时间,手把手地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尤其是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具体的做法通常是在课堂上结合某一篇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习指导。

1、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还有“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读,就是要求学生集中精神总体浏览,快速通读(默读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结合资料、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进行思考,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如预习第一册《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有感情的朗读或默读,感知到文章是以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样的预习,能使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大意,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诗歌的学习重点。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初读感知。 另外以《雨霖铃》为例,我是这样指导读的。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應是:即便是。

2、画,这是预习过程中同样重要的一环。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后,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画出来。如用“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标出生僻字;用“????”标出成语;用“~~~”线画出最欣赏的句子;用“?”号标出疑难之处。如预习《再别康桥》这篇诗歌时,同学们都能在书中圈圈画画,文中运用了反复、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同学们也能用“~~~”线标注出来。

3、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我要求高一新生都购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印的),以便在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等)查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如预习《再别康桥 》这篇诗歌时,同学就发现“荡漾”、“漫溯”、“斑斓”等不少字词,在课文注释中并没有注音解义,必须靠自己翻查字典、词典,才能准确地弄清其音义。若只是等待老师在课堂上讲,那就不但被动,而且费时费力,效率也低了。

4、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书上做好标记,以便上课时提出来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以求解决、纠正。如预习《再别康桥》时,有学生会提出用连用三个“轻轻”?(体现作者难舍难分、飘然而去的形象,同时为全诗奠定胡抒情基调)还有学生提出诗歌中那些词可以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金柳”是依恋、“放歌”是迷恋、“沉默”是离别、“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哀愁)这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5、议,这是预习过程中的讨论。讨论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在课堂。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问题。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 ,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的效果。

关于疑和议以《雨霖铃》为例,比如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二、贵实践

预习指导完成后,预习这个环节就应该安排在课前完成。为了敦促学生预习,落实预习这个环节,教师就要认真设置预习作业。

1、作业的设置要易以操作,要讓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比如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让学生为每篇课文设置好预习表格,表格设置的项目有文章的作者是谁;本文的体裁属什么;给生字注音;给词语解释意义;摘抄课文中的成语及佳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你的疑难问题等。然后要求学生按预先设计好的预习 表格认真填写。这样做目的是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正如徐特立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2、作业的要求要体现个性差异。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科学设计。每次预习前一般有必做和选做的作业,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是必做作业,要降低门槛,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如有不理解的可以和身边的小组长或理解的学生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是必做和选做作业,教师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可以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人人预习的目的。

3、作业的检查要坚持不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不能单要求学生勤学习、勤做作业,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教师可以先批改小组长的作业,同时,可抽查各小组长或组员的作业,以便掌握不同学生预习情况,更有利于在授课时有的放矢的查缺补漏。学习程度较好的小组长可以批改组员的作业,可以更好交流学习,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研讨。老师检查预习作业时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会给学生钻空子,预习作业就不能落到实处。作业的检查,我通常安排在早读课,学生早读时把作业本放在课桌上供老师抽查批阅。

当然,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同学,预习这个环节还是会被疏忽的,有同学甚至偷懒不做。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他们常会抄袭其他同学的预习作业。所以光靠做作业还是不能够完全落实预习这一环节的,这就需要通过预习检测来强化,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了!

总之,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读、画、查、疑等自学方法,接着又通过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来达到反馈矫正、训练巩固的目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养成习惯,只有养成习惯,才能让语文学习“习”以为常!当每一位学生真正把语文学习“习”以为常的时候,那才会爱上语文,到那个时候,语文学习已经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让他学都不行。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版》2005年10期

[2]深圳市龙岗惯坪地中学网 《让预习成为习惯》

[3]2011年6月17语文教育《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猜你喜欢
讨论质疑指导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