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时,往往只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伴随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就业的质量却并没有明显的进一步提升,在大多数高职学生身上所反映出的职业素养缺失,则是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自我修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从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加强,增加了一些以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内容,职业的内涵也由此扩大了。
(二)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
二、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按行业、组织特点确定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标准要明确,什么标准才算是有素养,在很多国家是有标准的,把标准定下来后,就按此培养。
确定标准,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前,规定在完成专业教育计划以取得毕业证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
参照标准,明确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学生可根据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参照所确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能力要求,评价自身职业能力的优势与缺陷,平衡其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发展,同时可通过确定的职业能力框架为学生制定即将从事的职业标准提供指南。
按照标准,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集中衡量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的获得与保持情况,比衡量已完成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优越。也就是说,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应评价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不是评价其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二)结合专业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可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对专业的研究。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融入职业态度、素质的教育,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实际技能,包括课堂实践、课堂拓展、课外拓展、医院见习、顶岗实习等,以真实的工作任務为载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深度和广度上层次递进,增强实践性。
(三)在专业教学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如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各种真实情境。有意识地了解行业的历史,激发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培养从事该行业的自豪感和意志力,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从事该工作的强烈职业情感。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团队成员考核评价方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单一的终结性考核的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采用形成性考核(分段式考核、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及原有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更适合课程改革。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终结性考核就是指通过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情景教学中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的掌握情况,要求试卷题型丰富、知识面广、重点突出、难易适中,既可以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可以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性考核主要是通过项目训练考查学生对工作情景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项目实训的设计能力。要与医院合作,保持考核标准不断更新,将职业素质、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纳入考核范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
(五)开发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功能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而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对护理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与座谈,与医院护理专家一起共同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解构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准确分解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共建基于工作过程教材、实训手册、教案、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
在专业教学中,有些行业岗位有其特殊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因此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职业习惯的养成因缺乏恰当的环境而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这样也可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养成职业习惯。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作者简介:尹秀伟,1999年生,女,本科,护理学专业,山东英才学院医学院本科护理学1601班,研究方向:母婴护理。
参考文献
[1]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54-55.
[2]侯晓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探讨[J].北方经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