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下的旅游景区文化发展研究

2018-10-21 18:41于梦寒
当代旅游(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旅游景区文化

摘要:旅游学科领域对旅游地的研究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基础而又重要的理论。而文化是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之一,文化与旅游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知识的回顾与梳理,结合旅游发展新形势以及文化因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融合的背景,分析旅游景区在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如何运用好文化资源。

关键词: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景区;文化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学科中研究最成熟和运用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在整体学科理论中占领者基础而又重要的地位。旅游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2016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中提出旅游扶贫的相关内容至今已两年,全国各省市在新形势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一系列诸如“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旅游IP”等政策热点名词的频频出现也强调着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此背景下,旅游地旅游景区的发展是否出现新变化,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发展好旅游景区各个阶段以及延续旅游地生命周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梳理

“生命周期”一词最早是生物学科领域内的专业术语,形容生物从出现到灭亡演化的过程。后经过学科融合研究被借用来描述发生相似变化现象。在旅游学科的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在欧洲研究旅游业发展中被提及。得到学者公认的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1](1980)提出的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图1),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每阶段各有特征。该理论解释了旅游地发展变化的过程,有利于人们了解并掌握每个阶段下旅游发展的情况和可能产生的问题,更利于认为干预与调节,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国外研究情况

1.理论研究情况

自巴特勒理论后,国外学者对于该理论进行不断验证与探讨。Hovinen[2](1982)以Lancaster旅游地生命周期为例,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将巴特勒理论中巩固与停滞阶段用成熟阶段进行替代。同时认为衰落阶段在该案例中表现不明显。Getz[3](1992)在研究尼亚加拉瀑布案例中发现,该地起步阶段与发展阶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的界限,后期巩固、衰落与复兴阶段也并不是单独而完成的存在,更多地以并存状态出现。Priestley and Mundet[4](1998)提出全新的概念“后滞长期”(post-stagnation)。描述很多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地在经历了增长过程达到最高发展水平之后,旅游地并没有立刻出现衰落情况,而是更长久的保持了平稳的发展阶段。

同样,针对该理论也存在质疑的声音。Weaver[5](1993) 对GrandCayman 岛的研究发现,随着旅游地的发展,该地投资由早期的被外来机构控制转向由本地方控制,这一特征与Butler生命周期描述的特征正好相反,。Weaver认为这是该地早期地方资金缺乏且是英属殖民地,对外开放度高能够吸引大量外来资金参与投资的历史缘故。

2.研究领域情况

除了在旅游地的研究中运用,学者也将此理论用于时间尺度与空间设置领域中。这些研究以此理论为基础,采用30—50年的数据进行以年度为单位的数据分析与比较。但由于研究过程中大尺度空间的相关统计资料较容易获得,而小尺度空间的资料较为缺乏,因此数据上欠科学性。同时由于跨年代时间长,容易产生资料缺失等情况使得具体运用较为困难。

部分学者对该理论运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客源市场的定位进行研究。尤其是旅游地生命周期在顶峰下降过程中如何了解旅游的环境质量是很重要的。Agarwal[6] (2002)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中将其与重组理论结合,利用产品重组、产品转换、劳动力重组及空间重组四种形式将旅游地进行重组,来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

巴特勒[7](1992)提出用长远的眼光进行规划和管理,可以控制旅游地的发展以防止旅游发展超过其容量范围,导致紧随其后的旅游地衰退。对于此观点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学者基本认同。法雷尔Farrell[8](1992)针对不同的阶段旅游地的发展策略经常被验证以及进行合理的调整。因此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并且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

(二)国内研究情况

1.理论研究情况

国内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起步晚了近30年。张文[9](1990)发表了《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最早提出了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保继刚[10](1993)在《旅游地理学》教材中面向国内介绍了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此后,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此理论。国内学者在研究過程中面临到基础性问题的范围确定问题。一是对于究竟是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还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质疑。吴必虎[11](2001)从旅游产品的角度来研究生命周期现象,认为生命周期现象是旅游产品供需关系变化的一种反映,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的途径。另一个是对于该理论具体功能的质疑。杨森林[12](1996)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立论基础与事实均予以否定,从而全面否定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更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自己的理解。谢彦君[13](1995)对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进行归纳,认为需求、效应和环境这三种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施加影响,同时提出了控制与调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措施。相比国外,国内关于该理论的探讨较为多样性。

2.研究领域情况

随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在国内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将此理论与其他方面旅游研究相结合。包括了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生命周期存在的科学依据,推导产生过程以及现实意义;与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与旅游地形象的动态研究;与旅游地市场营销策略的关系研究等等方面。同时,国内研究更偏向于实证研究,早期偏向于海岛类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随后偏向于市场营销领域,较为近期的集中在旅游地形象的生命周期模式。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将其定义为:“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能够提供相应旅游服务,同时旅游景区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的独立管理区。”[14]

(二)文化与旅游景区文化

1.文化

文化的概念范围较广,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5]

2.旅游景区文化

目前没有统一的明确定义,本文认为旅游景区文化属于旅游主体文化中的客体部分,同时旅游景区文化也具有广义上的文化内涵,在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均有所体现。

(三)文化与旅游景区的关系

当今的旅游者早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早已不满足于探奇寻幽、观赏山水风光与单一层次的体验,而投身于综合性,丰富层次的高质量文化活动体验中。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应积极投身到文化品牌建设中去。文化的投入与景区发展的带动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促使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能产生游客集聚的因素。当下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日益提升,而景区作为一个固定范围的场所正是旅游者交换信息,分享精神观念的地方。从文化角度入手,不仅在景区内资源上满足旅游者需求,更能从独特文化魅力的角度为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旅游景区发展中的文化构建

(一)旅游景区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不是实体产品,它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得以展示。

1.隐形

不同地域景区拥有自己渊源流传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不仅通过景区资源展现出来,更能通过旅游活动中的旅游体验从旅游接待者的观念认识、风土人情、民俗风情活动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而这些正是形成了旅游景区独特性的体现。

2.显性

显性的文化特色主要通过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符号是信息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文字、图案、材料、颜色等形式展现出来。不同定位特色的旅游景区通过建筑、装饰物、景区设计等环节将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进行具象展示。

(二)旅游景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文化发展

旅游景区无论类型如何,在总体发展的规律上能够体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规律。如巴特勒对于各阶段的特征概括,文化元素应更好的参与进来。

1.探索阶段

该阶段是旅游地(旅游景区)发展的初始阶段,此时只有自然和文化吸引物的原始状态,游客以散客为主且稀少而零散。没有或者较少有专门的旅游设施。 在此背景下,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定位属于初级阶段,此阶段正式把旅游文化要素放在首位考虑的时机。只有在前期规划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景区文化的核心作用才能做好定位。然而大量景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景区优势资源的开发,为规避风险不会集中力量考虑旅游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在刺激段作用不明显,应采取主动策略,把文化概念融入到旅游景点的开发、设计、包装等各个环节中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让景区在开发初期就能吸引消费者,从而抢占市场。

2.参与阶段

该阶段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游览活动开始出现规律。本地居民开始提供简单的旅游服务与设施,同时广告宣传开始出现。政府方开始出手改善旅游地(旅游景区)情况。此背景下通过前期的定位需重点着手于宣传。

旅游景区应打好“文化营销”的牌,充分运用文化力量来实现战略目标。首先,旅游景区要有特色,主题感鲜明的景区能带给旅游者独特的体验感受。而这种独特性需要从文化的差异性上去挖掘。例如,旅游者游览泰山景区与衡山景区会有明显不同的体验与感受。除去山体类旅游资源本身的差异性外,南北方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感也很明显。差异性越大越容易在市场中为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

3.发展阶段

该阶段在前期大量广告和旅游者的宣传下,旅游地(旅游景区)人数增长迅速,较为成熟的市场已经形成。而此时,外来资本与外来企业受吸引力的影响开始进行投资,人造旅游吸引物开始逐步取代原有的自然与文化旅游吸引物。

此时景区已具备较好的市场声誉,要加强文化品牌的推广,不仅仅依赖于前期设计的旅游文化产品更要注重产品质量的保证。保持奠定起来的声誉十分重要。在实践中多尝试其他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实践,保留旅游者数量的基础上,避免声誉受损。

4.成熟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

该阶段旅游者增长速度变缓,总体数量增长,在旅游功能上有显著区分。而一旦景区进入停滞阶段,会出现接待服务与设施过剩,保持旅游者规模需费力。差异化策略需坚持,同时开发更新旅游景区产品。首先,可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选取有代表性的建筑、场景或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點举办传统文化活动,让旅游者身临其境,满足其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向往。其次,利用好景区无形资源,整合景区与周边地区、政府等资源的互动。最后,利用景区节事等活动盘活有历程故事提升文化积淀的。

5.衰落或复苏阶段

衰落阶段无论是景区吸引力还是旅游者数量都很难再增加,竞争能力显著下降,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过剩严重。继续下去会出现消失的可能,若出现新发现新契机将会迎来复苏期。

在此阶段需要不断更新思维与更新方式,把握时代脉搏而进行调整。一方面,始终加强宣传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应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综合运用。参与新媒体平台活动,在各大门户网站及官方渠道投放广告。运营官方微博,将微博发展成为旅游目的网络营销的至高阵地,随着粉丝数量多提升,微博将会形成最强的营销工具。利用国家、省、市举办的旅游论坛。评比等特色互动,在公众平台上打响知名度。例如,乌镇景区作为国内开发最早的古镇类旅游景区,在整体生命周期发展中曾经已经历过长时间的停滞阶段。但目前整体转型调整效果显著,已顺利进入第二次的生命周期轮回。在时代机遇下,乌镇景区从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的古镇类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乘上了“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两班文化快车。将单一的古镇景点标签撕下,成为科技、文学与艺术的聚集地。可见,文化在生命周期后期能起到很重要的重生作用。

四、结论

休闲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旅游者的旅游模式也发生着变化,旅游景区想谋求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势必离不开文化的注入与融合。

(作者单位:上海杉达学院)

作者简介:于梦寒,1990年生,女,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

[1] R W Butler.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2] Gary R Hovinen.Visitor Cycles Outlook for Tourism in Lancaster Count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565—583.

[3] Donald Getz.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ination Life 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752—770.

[4]Priestley,Mundet.the Post-stagnation Phase of the Re-sort 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85-111.

[5]Weaver D B.Grand Cayman Island and the Resort CycleConcep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9(2):9-15.

[6] Agarwal,S.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 the Resort Life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25-55.

[7]Butler R.Alternative Tourism: the thin end of the wedge[Z].SmithV L,Eadington W R (eds).Tourism Alternativ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hiladelphia,1992,31-46.

[8]Farrell B.Tourism as an element in sustainable eevelopment:Hana,Maui[Z].Smith,V L,EadingtonW R (eds).Tourism Alternativ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hiladelphia,1992,115-132.

[9]張文.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载孙仲明等,旅游开发研究论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99-108.

[10]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吴必虎.区域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39-242.

[12]杨森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J].旅游学刊1996,11(1):45-47.

[13]谢彦君.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解[J].旅游学刊,1995,10(2):41-44.

[1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15]刘敦荣.旅游文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26.

猜你喜欢
旅游景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天津市旅游景区英文译文错误分析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