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2018-10-21 12:46吕国清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教学

[摘要]文章分析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不健全、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考核不科学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手段、考核、管理和保障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保障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 实践教学 管理类专业

[作者简介]吕国清(1979- ),男,河北衡水人,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两路径、三层次、四平台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6JGA389)和2015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背景下区域性新型一体化人才研究”(课题编号:KY2015YB5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9-0096-05

一、概念界定

1.应用型。汪禄应认为,应用型人才是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当今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是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潘懋元、石慧霞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邵波研究认为,对学生应用性和传统学术性的培养存在明显差异,应用型学生的培养是以市场为导向对知识实际运用的教育,而学术型学生的培养更注重于理论基础构建,二者的培养呈现出发展性和多样性特征。通过综述以上各位专家观点,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能在社会实践中结合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现实性问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社会资源,具有专业性、应用性及社会性的特征。专业性是指职业岗位被其他专业替代的程度或解决职业现实中问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程度;应用性是指职业中新问题、新情况出现非重复性的程度;社会性是指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方面的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关于实践教学体系,不同学者也有不同认识。洪燕云认为,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教学计划中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不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学时;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从理念、目标、内容到机制的一个完整体系。朱新艳从实践教学构成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从实践形式、时间及地点三个维度来看,实践教学体系由案例教学(形式)、实验室教学(地点)、课程设计(形式)、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及毕业实习等环节构成。曲立认为,实践教学体系不应该仅仅是形式的不同、地点的改变,而应该从目标、时间、手段、空间四个维度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构建。

综合上述各位专家的观点,笔者认为,从形式来看,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是交融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支撑人才培养目标;从结构来看,实践教学体系是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手段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所构成的六位一体的闭环系统。目标体系在实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有效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实践教学的总目标是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社会能力。内容体系是目标体系通过各种途径、课程及环节的有效落实,包括课内实践、独立实践、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等。手段体系是有效连接目标和内容的方式方法。考核体系是保证目标体系实现的保障。管理体系是让实践教学过程规范化、标准化,以凸显实践教学效果性的管理。保障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承担着物质基础的功能,包括实践指导教师、实践基地、实践经费三个内容维度。

3.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特点。管理类专业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动机、心理、行为、关系等,必须结合具体情景对其分析,才能找出提高组织资源运行效率的方式方法的学科。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人,所以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很强的社会性能力,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情商控制等,管理者正是通过这些技能达成管理目的的,可以说是管理者管理技能。在管理类专业人才中,社会性(管理)技能是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使其在企业管理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与个人特征相关的技能,相对比专业性更重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还认为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只是一个辅助环节,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等,导致实践教学没有单独成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巩固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及养成什么素质,几乎没有清晰的要求和目标,最终导致实践教学课程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2.实践教学内容不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没有围绕实践教学目标形成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实践课程或环节体系,实践内容陈旧且随意安排,缺少科学规划。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仅限于在核心课中安排实践课时,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的,随意开展的状况普遍存在,最终效果不理想。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但没有考虑专业特点,用讲授法在教室上课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另外,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购买专业軟件,用专业软件代替实践,但其中的情景模拟是预设的,和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学生社会性能力(管理技能)的提升。

3.实践教学手段单一。从实践类型上看,很多都是开设验证性实践或演示性实践,缺少综合性实践和创新实践;从实践空间来看,室内或校内实践较多,校外实践较少;从实践方式上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较少;从实践效果来看,多是专业技能性训练,或部分综合训练,关于社会性能力(管理技能)的训练较少。

4.实践教学考核不科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很多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独立的大纲和考核指标,也没有规范每个实践环节考核的目的和要求,随意考核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实践考核多采用期末一次考核形式,没有体现过程性考核。

5.实践教学多头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如教务处、实训中心、二级学院等,职责不清,不便于开展实践教学。另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健全,不能有效监控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教学运行不规范,计划、大纲、教师、经费、考核等没有落实到位。

6.实践教学保障缺乏。实践指导教师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高校的,没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师地位、薪酬待遇低于理论课程教师的状况,导致实践教师积极性不高;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的院校即使有,但利用率不高;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校内实验室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实践的需求。

三、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培养目标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起点又是终点,处于核心地位,培养目标体系由理论教学目标体系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成,对管理类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更重要。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总目标是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而分目标根据应用型的特征分为专业能力目标、应用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

2.构建健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践、独立实践、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等;按照目标分为专业技能训练内容、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内容及社会能力训练内容(见图1)。

第一,专业技能训练。设计该部分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再认识,形成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课内实践,是指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学时部分,相对该课程的理论学时来说较少。该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以该课程的视角看问题、分析问题。一般的主干课程中都会有,开展形式有课堂辩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参观、专家讲座等。二是独立实践,一般是针对两门以上课程进行的复合实践,是把相关课程结合来训练,以加深对不同课程内容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常见的开展形式有课堂辩论、课堂讨论、调查报告等。三是综合实践,是针对加深专业全部理论与知识开设的实践课程,比较综合,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常见的开展形式有课堂模拟演示、企业实习、调查报告。

第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通过该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主要训练学生在一定管理情景下,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强调“真实”情景训练。一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在学完几门相关课程后,在一定的任务情景下,由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制订方案的综合性、任务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来发现问题、辨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环节的训练,学生应该掌握正确的设计思路、方法,此方式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才能达成更好的效果。二是仿真模拟实验。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现实情景,虽然不能很逼真,很多情景都是预设的,忽略了人的因素,但通过该环节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通用的管理技术,如数据分析方式、成本管理、业务流程、决策程序等,进而提升学生管理思维和能力,如决策能力、计划能力。三是毕业论文设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论文强调“应用型”,要从生产一线发现问题,从生产一线获取信息和数据,进而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针对现实的情景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生产一线的问题,强调要真题真做。

第三,社会能力训练。一是认知实践。管理类专业的社会性特征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生活阅历,对社会中人、事等现象有较深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促进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社会性角色形成的前提。该环节主要通过大量不同形式的企业参观、观摩及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氛围、文化、情景和运作方式,提高学生对各项社会能力的认知。二是社会实践。它是指组织学生实地进行社会调查、暑期调查、社会体验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为了保证效果,在具体实施中要根据相关专业的特点,分如下几步完成:首先,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自主确定调查题目;其次,由专业指导教师审核并报学院(系)批准;再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最后,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并于统一的时间在校内场所进行展示、分享。通过该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三是实习。实习是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一定实际业务活动的教学。该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根据专业情况,在校内实习场所或校外有关实践教学基地等真实工作环境中,从事实际工作。如此不但可以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更可以获得初步的协作、沟通、谈判等能力。四是第二课堂。此部分虽然没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但对学生社会性能力的养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实践教学目标养成的隐性环节,因此应好好利用。根据社会性能力构成规划成立各种协会,每学期定期举办各种比赛、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可以大大锻炼学生的能力。五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在实践环节运用小组协作或答辩的方式来进行,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开设影评课、发声训练、演讲沟通等实践内容,增强学生沟通、交流等社会性能力。

3.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手段体系。实践环节的内容多种多样,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手段也要丰富化、多样化,以有利于实践目标的达成。任課一种教学手段里面都包含着理论和实践因素,只是包含的比例有所不同,从图2可以看出,讲授法趋近于纯理论教学,而实习法趋近于纯实践教学方法,其他方法都处于居中位置,要灵活使用。在实践环节,教师要注意采用“适度指导”的理念以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为了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实践环节中指导教师要尽量少说,以免使学生产生过分依赖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团队讨论,以达到训练的目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指导不能过少,以免出现学生面对实践问题茫然无从下手的现象,影响训练效果。

4.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为了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必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加强课程的考核管理。一是要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要求,编制设立实践教学大纲,同时设立该环节的考核指标,以保证考核有依据,杜绝随意性。对课内实践环节进行独立考核,分值可占课程100分的20分,只有學生得分大于12分时,该环节考核才算通过。二是要加强过程性管理,要把末端考核变为全过程考核,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5.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有效保障,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为保证实践教学秩序井然,在组织管理上必须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建立一个上下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系(见图3)。主管校长总负责,教务处具体负责协调工作,制定相关实践规章制度文件及经费落实;“实验中心”负责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负责每学期实践教学前的设施、软件等的准备工作,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工作;院系负责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大纲、计划、考核标准等;实践教师负责按照计划、大纲及要求具体实施并考核,同时负责过程材料的归档;监控中心负责监控整个过程是否按照计划、要求、制度开展,有问题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保证实践环节高效、高质地开展、落实。

6.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第一,强化师资队伍保障。没有高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很难把实践环节落实到实处,因此要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完善薪酬保障制度,提高实验教师待遇,在同等条件下实验实训教师和理论课教师获取同样的荣誉、待遇、职务晋升及职称晋升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要利用多种手段、途径、形式对实验实训教师进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鼓励教师走出去,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了解实际工作状况。最后,积极招聘引进一些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改善实践教师队伍的结构。第二,强化物质保障。一是建设双赢的校外实践基地。虽然很多高校都认识到校外实习基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也都签了一些校企合作协议,但因为企业无利可图,所以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效果一直不理想。因此,为了保障实践效果,一方面,政府应该对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补偿,同时校方每年也应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实践基地的运行经费;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企业和学校互评职称,如鼓励实践指导教师评高级经济师或高级工程师,或鼓励企业人员评高校系列职称,以强化双方的联系。二是做好实践经费保障。每年应根据专业学生数量按一定比例拨付实践教学经费,以保障日常实践教学的开展。学校每年应按一定比例提取实验教学公积金,以备将来改善校内实验条件与购买相关仿真模拟软件,当需要购买时可申请动用这笔经费。

[参考文献]

[1]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2]朱新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J].中国水运,2006(12).

[3]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

[4]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5]徐理勤,顾建民.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6]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0).

[7]周湘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

[8]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9]曲立,刘宇,葛新权,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

[10]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践教学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