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英
纵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有关内容,其明确指出:学校是落实系统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使学生在道德的熏陶下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我国新课改核心部分的“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其指引着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的时候,要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借助生活化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道德事件、领悟道德,从而树立起良好的道德素养。翻阅《關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即德育的内容主要从生活中搜集而来,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化的手段引导学生感知、理解道德内容,进而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那么,在小学德育活动开展中,我们要如何引入生活内容呢?
教育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传统的德育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会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但这样照本宣科的方式使学生所获得的德育知识大都属于理论层面。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学习能力不高的小学生来说,这些理论内容毫无使用价值,甚至是枯燥乏味的。道德来源于生活,这一点毋庸置疑,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熏陶,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并将良好的道德行为在生活实践中得以落实。由此可以看出,道德与生活无法相割裂。由此,在进行小学德育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极具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生活的感召下对教师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分析,自主地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等。在此方式下,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驱使下了解什么是道德,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道德要求的,要如何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等。我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一般会向学生呈现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且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道德榜样。
以我们班的小红同学为例,该同学在上周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在其他人视而不见的情况下,主动地给予老奶奶帮助。在组织德育活动的时候,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组织了以“老人摔倒,扶不扶”为话题的讨论会,在此次讨论会上,学生们立足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认为,看到老人摔倒,我们应该把他们扶起来,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不能扶;有的学生认为,老人摔倒了,躺在地上很可怜,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就算会有麻烦,还是应该把老人扶起来。针对学生的讨论,我将小红的事件引入其中,同时鼓励小红将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讲述出来。在小红的讲述下,学生们仿佛看到了老人躺在地上的无力感,由此转变了传统的观念,认为就算会招惹麻烦,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把老人扶起来,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此方式下,在道德榜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意识到讲道德的重要性,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严格要求,以促进其良好道德行为的落实。
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如上文所提及,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会借助灌输道德知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认知道德。但是,由于道德知识极具抽象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削弱学生的道德学习积极性。对此,则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立足教学内容,借助生活化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道德的力量。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我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借助创设活动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中使学生加深对道德的认知。
例如,以“关爱”为主题,我组织了一次德育教学活动。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养老院进行慰问活动。在本次慰问活动中,学生们看到老爷爷、老奶奶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显得很可怜。为了逗老人开心,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表演节目,有的唱歌,给予老人欢乐,而有的学生则默默地为老人打扫卫生。在参与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对老有所依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意识到我们要对老人给予充分关注和关爱,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有的学生在参与本次活动之后,回到家中会自觉地为自己的爷爷、奶奶甚至是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人的负担。如此一来,不仅实现了道德教育,还实现了道德的落实。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德育,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道德的感知。
结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对道德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意识到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借助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来丰富德育,使学生在生活的包围下理解、落实道德,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