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摘 要】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方面,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在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有很大改进,教材改变了以往“怎么写”的思想,确立了“爱写作、写什么”的指导思想。然而教材在强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提出要教会學生“怎么写”。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中,“写什么”和“怎么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这使得学生在初学写作之时,新知识、新问题与其原有的知识固着点之间存在着“潜在距离”。解决这些“距离”问题的关键是在两者之间设置合适的台阶,这种台阶的设置可以称之为“铺垫”。教师如何设置合适的台阶,进行习作教学的铺垫呢?笔者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学习模式;实践探索
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阅读策略、习作能力,统编教科书突破了传统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专门编写了两种特殊形式的单元:(1)阅读策略单元。根据有关的阅读教学理论成果,从中年级开始,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编写阅读策略单元,以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阅读策略,能成长为积极的阅读者;(2)习作单元。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突出习作能力的重点,编写独立的习作单元内容。
一、未雨绸缪,丰富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只有有着足够的文学积累,才可以写出优美的文章,我们不是在习作时才积累,那样只是复制别人的文章或者词句,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中华民族千年历史和生活积累,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章作品,同时,近代的言论自由和文化碰撞的优势,让文学界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积累和学习以及阅读优秀作品慢慢积累文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小学语文习作单元学习更加自在轻松。只有学生看到一些事物感受情感,积累优秀文学知识,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够有东西可以写出,有感情可以抒发,有文字可以记载。
二、先行组织,提炼素材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题材贫乏是当前小学生单元习作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只有学生能够感受题材的感情和悟性,才可以体会素材表达的意思,我们要让学生在习作中理解素材给出的情景,有着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很多时候,应试教育让小学生不敢表达,按照标准答案去书写,赢得好成绩或者是表扬,学生渐渐失去交流的欲望,习作单元教学更加难以进行,习作单元学习模式就成为一个空壳子。我们应该多让学生去感受素材、体验素材,总结想法,正是有了一次次体验,学生才有了丰富的材料,一段段带着真情实感的文字在学生的笔间流淌。
三、读写结合,适时迁移
作文是学生用文字来表达社会生活和个人感情的过程,然而如同任何种类的学习一样,作文的初始阶段也必须经过方法的指导和引领。把习作单元学习和阅读结合起来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首先学会读,才能够学会写。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是去模仿别人,阅读就是让学生模仿那些优秀文章,感受和学习习作单元的基础,去读懂别人的想法,并且能够从那些文章中借鉴别人的表达形式和方法,让学生的习作水平慢慢提升。同时,很多文章都会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就是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习作能力的地方,为学生后面的习作单元训练打下伏笔。
四、在交流互动中发挥习作能力
写作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只不过是可以不见面的交流,而言语交流就是这种交流的一种逐渐简化的过程,不必拘泥于书面文字表达,更加直白,让人更加容易理解。在语言交流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慢慢理解习作的意义,辅助后面习作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习作单元的精髓,为后面的发展奠定基础。统编教材吸收了现代写作理念,既注重通过写作来实现更好的沟通,也强调在交流中相互激发、主动反思以发展习作能力。
除导语外,单元的其他五个组成部分均安排有交流的要求,在这里,交流的对象十分明确:同学,体现了教材对同学间互动的重视。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便利易行,更容易展开,反馈的及时性强。当然,我们也可以考虑安排与其他人的交流,比如向家长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等。
教材中设计的交流内容包括阅读收获、观察所得、观察体验、写作成果等,这使整个单元的学习几乎都是在一种交际语境中展开的,明确的对象不仅会增强学生的交流愿望、写作兴趣,也使学生因在写作时有对象感而自觉地表达的效果,这是交际语境深含在其内部的深刻价值:反思与改进。
这种没有明示的或潜藏的教学功能,有时甚至会比显露在“海面之上”的教学更深邃,影响更深远。因此,教学时要特别重视交流互动环节的实施,珍惜并尊重每个学生的每一次交流,让生生之前的交流能在有效时空的保障下充分进行。
单元习作教学的策略有很多种,“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想只有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策略才是最好的。经过实践,我的“铺垫式教学”让学生不怕写作文,不觉得写作文是难事、苦差事,这样的方式在学生与习作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让孩子们真正走进了习作,更加亲近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