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飞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路径,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先进行科学的规划后再增强后备人员和法律法规支持,不断创新保护模式,旨在构建新的保护格局和使“非遗”保护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一)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餐”时代,容易忽视了欣赏“非遗”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传统文化。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首可以让人心境开朗的诗,而造就这首诗就要讨论到保护价值。如地方戏曲、工艺品、民间习俗等需要我们去发现和保护,否则我们将会失去这首诗,甚至是永久性的失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价值,工艺品如藏族的唐卡、汉族的刺绣;音乐艺术如江浙的丝竹、河南的大鼓;舞动艺术如蒙古族的安代舞、塔吉克族的鹰舞等,这些艺术无一不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表现力,其本身具备率真自然的特性引起了人们对待非物质文化独特的审美兴趣。艺术的表现是具有张力的,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了直抵心灵深处的独特感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着传统生活形态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国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文化记忆这个民族将会失去生命力,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变成了居民,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城市中务工,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使人们逐渐忘却了从前生活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在这样的遗忘临界点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特有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
对以前赶庙会、听大戏、走高跷、抖空竹等传统技艺和娱乐形式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唤醒了人们脑海中对从前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对于80后而言,成长的记忆里肯定有电视,90后也是跟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从而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树立正确的思想
守护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回忆。增强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是留住古老民族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的前提。就目前整体而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尚存许多欠缺之处。1.缺乏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意识是多数群众的表现。在年轻人中这个现象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这些都是没有用处的、老旧的和过时的。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保护意识不到位,这也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同时也给保护组织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2.一些地方政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上,如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以及认识不清其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繁杂性。3.对于一些重要的、即将面临消逝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修缮和保护。存在注重个人政绩,“重经济开发和轻内涵传承、重申报和轻保护”,一味地追求GDP等短视行为。
(二)资金基础不够,保护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费用的投入,但由于这项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费用投入与实际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并且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建立不完善,对一些保护力度不足的地区应加强保护力度,在面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问题上仍需要重点解决。
三、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一)构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保护观念
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党中央、国务院对“非遗”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方面,对文化发展规划先进行部署,然后再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的要求并经过认真考察当地“非遗”保护工作不同阶段的特征。另一面,通过对项目的谋划,做好重点项目规划,使“非遗”保护工作更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建设力量
首先需要健全法制体系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核机制,加大財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的思想建设。
(三)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要改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要从整体性保护、基地化建设和抢救性保护等方面着手,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谋求发展,形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莹,吴国玖.诗意栖居: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其保护路径研究[J].艺术百家,2016(5):49-53.
[2]高丙中,赵萱.文化自觉的技术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03):1-6.
[3]黄彬.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路径选择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为例[J]. 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05):123-125.
[4]刘明阁.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