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慧
研究背景
默读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
默读是落实新课标的有效载体 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小学生从第一学段开始,就要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高级学段更是要求学生做到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默读是师生可持续学习力发展的需要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默读存在的问题有:默读时间不够、默读习惯不到、默读任务不清、默读方法不实,制约了学生对单篇经典、群文阅读的理解,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有效默读的能力。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不会指导默读;二是学生有效默读习惯的水平差距较大,学困生不能有效落实教师的方法指导。因此,教师只有掌握切实可行的有效默读方法,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默读,才能够提高自身可持续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核心概念界定
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默读即无声阅读,用大脑直接感受文字,是获取文字信息的主要手段。默读速度要比有声阅读快,更有利于对内容的思考、比较和理解。
有效:能实现预期目标,有效果。
有效默读:默读要求分为外显要求和实质性要求。外显要求,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实质性要求,即默读技能发展的客观标志——识记、理解、速度、评价。
研究过程
构建快速阅读体系,掌握速看默写的方法 “小学生有效默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学校请来专家指导课题组教师快速阅读记忆的方法。
一是建立快速阅读训练方法体系:眼脑机能训练(生理学、脑科学)——计时阅读(限时阅读)(心理学)——程序阅读(教育学)——学会默读忌指读摆头和复视(阅读学)——增大识别间距(生理学)——集中与控制注意力(心理学)——推断阅读。其中眼脑机能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校认真落实眼脑机能训练,在对教师培训之后,全员全学科认真落实,作为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一部分。计时阅读则是对阅读的文本进行时间规划,测试学生通用多少分钟默读完,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推断阅读就是根据前一页的内容让学生先说出下一页的内容,再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推理能力。
二是掌握速看默写的方法:一遍一遍快速浏览。快速浏览一遍,了解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再快速浏览一遍,关注这段话有几句话组成;快速找到这段话的关键词语及句子;扩大视野,用眼睛罩住整句话,将它用眼睛摄入自己的大脑之中;根据段落内容进行联想。这五步快速浏览法,是有效默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学校从中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单元包整合教学研究 我校以群文阅读为切入点,进行“单元包”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从备课着手,在全校开展“单元包”整合备课,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是单元识字课。分为两课时完成整单元的字词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主要是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眼脑技能训练,训练学生的专注力;第二部分是词语教学,特点是不同形式地读,在读中加深对字音字形的强化记忆,对有效默读的训练扫清阅读的障碍。第二课时是对文本的初步解读,在老师限时下,学生反复朗读、默读,加深对文本的初步理解,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词语、问题,全班交流,为群文阅读奠定基础。
二是群文教学课。大约3-4课时完成单元群文阅读课。分为经典单篇阅读、精读+略读课文、精读+课外白话文、精读+文言文四类。精读课文用1-2个主问题完成重点段落的理解,完成思维导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本层次结构,习得写作方法。然后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利用习得的方法学习拓展的内容——略读课文或链接的经典名篇、完成语文目标阅读部分,学以致用。
三是作文与实践课。大约用4课时,作文指导与讲评用2课时,实践课用2课时。实践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是园地中的拓展,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交流会,还可以是读书小报指导课。
强化有效默读习惯,提升语文学业质量 我校教师运用“表格学案默读法”问题串烧默读法”“思维导图默读法”“限时快速默读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使学生形成语感和能力。做到了四个加强:加强国学经典积累,受到历史文化熏陶;加强主题学科实践活动,享受优质教育;加强图书館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加强博物馆、名胜古迹、名人故居题材的实践活动。一至六年级全面开展了晨读午诵文化经典活动,学校为每个学生购买了一册《经典素读》,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以及《论语》《诗经》中的经典名篇,让学生阅读中外名著,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展示、评比和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默读的积极性。
研究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按照有效默读课教学流程开展教学活动,运用“表格学案默读法”“问题串烧默读法”“思维导图默读法”“限时快速默读法”四个核心方法提高学生默读水平。下一步我校要进一步推广研究成果,使全校学生受益。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祁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