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实,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文本,形成一定的形成解释、作出评价的能力,才可能真正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享受审美的乐趣。为此,我展开了对于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解释的策略研究。下面就通过教学《画杨桃》一课,进行具体的学习策略介绍。
研究的主要问题
《画杨桃》篇幅较长,40分钟的时间内既要让学生明白道理,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又要完成知识目标,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深入走进人物内心并形成解释。
研究方法
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对文本的理解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文本内容;二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就需要对于一些词语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形成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讓形成解释成为理解文本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
查工具书理解品味词句,形成解释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品味词句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学会查字典,学生就可以自学生字,培养自学的精神。结合词语的本意,再联系文本理解在文中的意思,让词语鲜活地累积在学生心中。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品味词句,形成解释 例如:“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在这里就要用到联系上下文和具体语境理解“哈哈大笑”的意思。这里的笑声联系上下文就能形成正确的解释,即:嘲笑的意思。
换词理解品味词句,形成解释 “换词”就是引导学生把词语替换成其他相近意思的词语进行理解,也就是找近义词,从而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进而实现深入品味词句的目标。这种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常用也很有效的策略。所换的词语一定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者容易形成解释的词语。
展开想象理解品味词句,形成解释 例如:“半晌”这个词语一般用在生活中表示半天的意思。可是在这篇课文中表示的是老师沉思了比较长的时间,并不是过了半天。所以在理解这个词语时就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并联系生活实际,对词语做出正确解释。
借助生活积累理解品味词句,形成解释 社会生活是大课堂,语文学习中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强大资源。例如: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于是课件展示:你画一样东西,看见的是圆的就画成( ),看见的是方的就画成( ),否则就是(想当然)。借助生活中学生画画的经验,来理解“想当然”这个词语。
对比理解品味词句,形成解释 例如:“好——笑!”“好笑!”“好——笑!”的教学时,使学生明白破折号是拉长声音的作用。就采用对比教学,将两个词语上下对比着写,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会发现破折号使两个词语代表的含义完全不同,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释,认识到破折号在这个句子中是拉长声音的作用。
用直观的方式形成解释 用直观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有具体形象作为凭借。比如表示事物名称,又是学生不熟悉的词语,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片等,将不容易用语言表达的词语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观察事物的具体形象,得到清晰的认识。
分解法形成解释 例如:“和颜悦色”的理解。“颜色”这两个字指的是哪的颜色?(脸上的颜色,就是神态)“和”能结合词语再组个词吗?(和气)“悦”指喜悦。连起来就是脸上流露出和气喜悦的表情。这种分解法可以让学生很快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当然形成解释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画图理解品味词句,在表演中理解品味词句等策略。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词语选择性地使用这些方法,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形成解释能力。
文本解读形成解释是语文交际者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因为在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即便是对同一文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解读文本的什么、解读文本的目标取向以及如何做到解读的个性化是个性解读文本的三大重要内容。要想做到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我们必须首先弄清“解读文本的什么”的问题,然后在解读时才能做到个性化解读。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理解词语,形成正确的解释是理解文本内容的途径,帮助学生形成理解文本的能力。
(作者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祁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