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玲
随着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电视、手机成为人们习以为常、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图像、视频等在数据信息的表现和传播上所占分量越来越重。继“图像化时代”这一说法之后,网络巨头们纷纷发言宣称“视频时代”已经到来。时代发生变革的同时,儿童,尤其学前儿童的生活也快速发生了改变。其中很明显的、不可忽视的、令诸多家长头痛不已的现象就是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有不少儿童教育专家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将其定性为“动画痴迷症”,认为痴迷于动画、游戏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全发展。
不同于一般研究方式,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一个更为宽容的角度对幼儿动画痴迷症进行解析,并结合“视频动画”和“美术教育”在图像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共性,对当前学前美术教育现状给出思考。
动画痴迷症暗合幼儿心理发展需求
幼儿因何痴迷于动画,其实可以转换为另一个问题,即动画凭借什么持续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显而易见是图像的造型与色彩。以成年人的审美眼光来看,二维动画图像以简单的线条和粗糙的造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进行粗略的模仿。幼儿处于图形知觉的敏感期,但对事物的视觉感知停留在大概轮廓或者说外延上,不能对细节或内涵进行精致的、细微的观察和把握。大量模块化色彩的填充足以让简单的造型丰富起来,对儿童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刺激,相比之下,色彩单调、造型乏味的日常周边环境毫无吸引力。
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论,3-7岁的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环境,对意识或无意识获得的东西进行加工和充实。幼儿感知动画片中的事物形象,并给予认可,在脑海中形成关于这一形象的图式。在构建并丰富各种图式的过程中,幼儿接受了动画片中的逻辑。动画片的故事逻辑,基本上由图像播放的先后顺序决定,这种逻辑常常与自然法则相悖,没有对错之分,但动画制作方出于社会道德考虑会给出适当的引导,有善恶之别。
从造型、色彩等简单的感官刺激,到知觉层面的图式构建和行为层面上的游戏强化,幼儿可以说是出于心理的好奇本能(一种生存进取倾向)而痴迷于此,是一种正常的、非病态的心理反应。
动画痴迷症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發展
尽管动画痴迷症表现了幼儿对图像刺激的敏感,暗合幼儿心理发展需求,但痴迷于动画这种行为并不值得鼓励。因为高强度的电子图像刺激有损幼儿视力健康,观看视频时长时间的静坐、趴卧不利于幼儿颈椎、脊椎等骨骼发育。
固然,痴迷动画显现出了周边教育环境资源的匮乏。当乏味的日常生活不足以激发或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时,幼儿选择进驻并痴迷于虚拟世界。但这毕竟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端——感知能力,而实践能力则需要与行动联系起来。行动,在儿童那里往往表现为游戏。
幼儿任脑海中获取的图式(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事物形象和故事逻辑)自由地游弋在自身世界中。通过反复的游戏,儿童进一步强化、丰富脑海中的图式并付诸实践,偏重获取的图式构建发展为偏向创作的图式构建,初步实现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鉴于此,幼儿若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容易忽视掉“游戏”这一端的强化练习,不利于言语表达、与人和物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总之,儿童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和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动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学前美术教育对幼儿影响巨大
近些年来,美术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得到重视,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断。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生活变迁同样迅速,诸如动画痴迷症等关乎幼儿心理发展健康的现象,让学前美术教育功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美术和动画片基本都诉诸于人的视觉感官与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形象的整体把握,依赖于人的视觉感知能力。相比动画,儿童从美术教育中同样可以获取关于造型、色彩的感官刺激,获取丰富的知觉图式,关键的是,美术教育中的创作环节可以让幼儿们在绘画、雕塑或其他手工艺术品环节中反复强化图式认知,进行更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建构。其次,学前美术教育涵盖了绘画及其他多种手工制作形式的作品创作,可以为幼儿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载体。此外,相较于在事物逻辑关系面前保持谨慎态度的道德教育,美术教育则在造型、色彩甚至是故事等层面鼓励孩子尽其可能丰富自身的逻辑架构,关注事物的各种可能变化,充分满足自身好奇心,为幼儿保留了一片任其想象力、创造力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相比动画片等,学前美术教育在培育幼儿方面有综合性优势,应该在幼儿生活中发挥出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
总之,动画痴迷症的出现,表明了学前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暴露出来当前学前美术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不足。如果说,过去我们面临着如何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转变教育模式,化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自主探究式学习这一问题,那么,当下我们则面临如何占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制高点,丰富教育方法与手段这一问题。理念已经完成转变,而实践正在进行时,这不仅是教师们,也是幼儿家长们应当面临的共同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枣园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