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交锋亮剑壮大主流舆论策略浅析
——以湖北日报《华中科大〈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报道为例

2018-10-21 10:32陈会君
新闻前哨 2018年9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深度思政

◎陈会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

为党领导的伟大斗争助力开路、凝心聚力,新闻舆论工作就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敢于交锋、敢于亮剑,引导社会舆论热点。

针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湖北日报政治新闻中心策划推出关于高校思政课的系报报道。2018年4月15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通讯《中国,我怎能不爱你——华中科大〈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随后,湖北日报推出专栏《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持续刊发6篇报道。

该报道引发强烈反响。湖北省相关领导予以批示,并深入《深度中国》课堂进行暗访。5月底,教育部负责人来鄂调研,座谈会上,湖北省相关负责人对《深度中国》予以重点介绍。6月底,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在华中科大召开现场工作会,全省高校代表300多人,现场观摩《深度中国》授课。

与此同时,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浙江日报、辽宁日报、山西日报等,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凤凰网、搜狐、网易等多家媒体,都予以跟进报道或转发报道。6月21日,人民网首页头条刊登报道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入脑更入心 很红也很炫》。

“技”和“效”,孰轻孰重?用政治的标准把握报道基调

新闻报道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报到什么程度,都体现着鲜明的舆论导向。

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此后,省里也对该项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头脑里装着这些“大局”,我们始终关注湖北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进展、新动向。

广泛调研是基础。历时两个月,记者联系武汉各高校,深入高校思政课堂,寻找线索,寻找能供磨尖、磨亮的选题。

偶然的机会,记者了解到,华中科大有一堂思政选修课很火爆。每堂课爆满,抢不到座位,坐上窗台;窗台被占满了,站上几个小时也要听完。

效果到底怎样,要深入调查才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报道。记者到该课堂听了一个多月的课,密切跟踪学生思想状况变化;参加教师团队的备课会,关注老师所感所想;采访学校相关负责人……

《深度中国》特色鲜明,11位优秀教师联袂打造,每周一个专题,对谈、辩论、访谈等多种形式,弹幕、投票等互联网技术也运用其中。

政治领域的报道要有大格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政治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以政治的眼光分析复杂问题,用政治的标准把握报道基调。

相比“技”的炫酷,《深度中国》“效”的影响,更为深远。稿件从效果导向出发,突出学生思想的变化,重点聚焦学生听课后的所思所想,旗帜鲜明地以“中国,我怎能不爱你”作为主标题。以此立意,稿件站位更高,立意更深远,起到了凝聚民心、汇聚力量、振奋精神的作用。

版面“寸土寸金”,如何让该热的热起来?大规模系列报道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2]

大是大非面前,新闻媒体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首篇报道推出后,湖北日报开设专栏《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连续刊登如下报道:

《走上三尺讲台,自信从何而来——〈深度中国〉团队的“台前幕后”》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高校思政战线眼中的〈深度中国〉》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学生畅谈〈深度中国〉的获得感》

《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华中科大党委书记邵新宇解析〈深度中国〉现象》

《潜移默化,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谈〈深度中国〉现象》

报道从不同侧面聚焦深度中国现象,探讨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国际比较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

浓墨重彩的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省物价局、省气象局有干部打听课堂信息,想去现场听课;省青联第十三届委员微信群,热议《深度中国》现象的启示;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微信公众号连续三天转发报;浙江日报跟进评论……

武汉87岁的离休老教师李代仁给湖北日报打来电话:“持续关注每期报道,立意深,引人深思。”不愿透露姓名、手机尾号为“0428”的读者说:“思政教育是管一辈子的。看到这样的报道,很受感动。”

在舆论的关注下,4月23日傍晚,华中科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走上《深度中国》讲台,与参加脱贫攻坚的老师、学生同台讲授《从精准扶贫看大学责任:来自澜沧江边的故事》。

以此为由头,4月25日,该系列推出一篇综合报道收官:《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从〈深度中国〉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

党报版面“寸土寸金”。前后10天,湖北日报总计推出总计7篇、1.5万余字的报道。其中,3篇报道呈现在一版重要位置,4篇报道在时政版头条、倒头条位置刊发,其报道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可谓为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竭尽全力。

思想、温度、品质,从何来?把基层跑深 把基层跑透

习近平强调,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3]。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用心用情开展宣传,让群众爱听爱看[4]。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只有基层跑深了、跑透了,推出作品才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前后两个多月时间,记者采访了30多名高校学子、20多位思政课老师,并将视角不断拓展,还采访了北京、上海知名高校的老师。粗略统计,采访笔记最少突破5万字。

深入蹲点,激发灵感,记者捕捉到诸多鲜活现场,让报道生趣盎然——

例如:

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秀实老师以《从“地矿”到“脑矿”——科技创新如何助力强国富民》为题,上演“速度与激情”。他情绪饱满地说:“英国人有蒸汽机时,中国并没有本质上的落后。乾隆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并不弱。可是当时的中国,无视科技创新。”

随后,满屏公式出现在PPT上。“你们学物理、化学,以人命名的单位、公式中,有中国人吗?”“唯有创新,才能保持大国地位。”

用心采访,真情感悟,大量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好故事跃然纸上,入脑入心——

例如:

《深度中国》课堂之外,闫帅还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拉近伟人和当代大学生的距离,他布置作业:请大家为毛主席做简历。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的亮点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混合教学法。王祝福的“提案法”是该院8大混合教学法之一。他请学生模拟两会,递交“提案”。“漫灌”让大家对人大、政协,对国体、政体有了直观体会;不同的“提案”内容,让“滴灌”有了针对性。

回顾报道历程,我们深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内容为王”始终是做好新闻报道的根本所在,做好内容的关键,就是深入基层。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源于实践的报道,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发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注释: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一版

[2]党的十九大报告

[3]《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4]《第十八讲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深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