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艳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指先让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开始自学,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后,教师出示相关题目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然后让学生“兵”教“兵”,互相指正,在全体学生都无法解决问题时,再由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讲完之后留一半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本节课的知识点。
学校引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已近四年,从实施情况来看,教师们当堂训练的意识已经养成。但是在训练内容的难度和题量上来看,往往把握得不够好,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尤其对于语文来说,训练的题型有时跟教学目标的确定关联不大。
张淑萍老师“在上《出师表》(第一课时)时感触颇深:刚一开始,我按这种教学模式出示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2领会诸葛亮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朗读),然后对照注释小组内疏通文意,接下来对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最后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做讲解,再做检测。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还不错,但是缺少了一种语言、意象、意蕴等综合性的艺术美。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美,也就是由感性到理性的美未挖掘出来,对诸葛亮那种声泪俱下,撕心裂肺的赤胆忠心未领悟透彻,因而也感悟不到文学鉴赏的魅力。上完课后,我感觉到这不是一堂成功的课!于是在一些不得不训练的公开课上,有教师往往用非常简单的语文字词或课文词句的填空题等对于教学目标没有任何意义的题目敷衍了事。
在我校,校长明确指出,语文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实际灵活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次数,可以一课时一次,也可以一课上完再训练。我深切的明白,训练是不可不为的,总不能只管自己上完而不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吧。但是针对语文课堂,不同的语文课型甚至不同的文体应该设置怎样的训练题目呢。经过的近一年的思考与探索,我将常用的也较有效的语文当堂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写作类训练:
阅读教学应该何去何从?在教学中综合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课上,教师先通过阅读教学最终落实到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综合提升,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改写|续写|扩写|缩写类
改写一般被用于文体或改变叙述视角,用于加深学生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角色性格的揣摩。这样的改写要领悟原文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才能心中有数。续写不仅有改写的效果,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2.仿写类
仿写适用于语言精美的课文,类型如仿句式:《散步》一文中对称句式的仿写;仿修辞:《春》中比喻的仿写,《济南的冬天》中拟人的仿写;仿文体:《陋室铭》中对“铭”的仿写;仿选材、仿思路結构、仿手法……
3.自我小结类
课堂内容完成后一般教师都会对课堂要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记忆。但当堂训练中,这一环节完全可以交由学生来完成。
4.口头作文类(选材类、思路整理类、)
有时课堂教学任务较多,教师没有太多实际时间交由学生动笔去写,口头作文也是一种很好的当堂训练的方法。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构想要通过口头语言表现出来,既考察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提升了作文能力。通常再由学生在课下对课上思路整理细化、再创作后呈现在书面上。
(二)表演类
较强、人物形象特点鲜明的写人叙事类的文章而言,表演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情节及人物性格的揣摩兴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研讨课文。
1.再现表演类:
包括表情朗读和脱文本表演。在教学《散步》时对于生活化细节入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学生很不理解,我表演“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请学生看表演谈理解,学生很快理解出母亲对孙儿的慈爱。再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关于阿长“切切察察”的细节,学生表演了阿长的手势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爱说人是非的妇人,鲁迅当时很不喜欢她。
2.理解表演类
有时课文中人物语言不多,或受叙述视角的限制,无法完全叙述,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后通过想象编写台词再表演。比如《孙权劝学》时请学生将课文改写成两幕剧后表演,深入体会孙权善劝。
3.背诵表演类
表演对于学生言,是一种非常能调动兴趣的活动方式。学生通过小组配合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加深后,有利于学生后续的记忆跟背诵。比如《核舟记》,我请“导演”选角,根据课文内容陈述了选择这一同学的理由;演员根据自己的角色要求进行扮演;观众对所有演员的表演进行修正和点评。最终全班一起看着眼前活生生的“核舟”齐背课文,效果非常好。
(三)文体训练类(复习课)
以上各类当堂训练的方式都比较活泼,形式多样,选择和组合都可以十分灵活自由。只是在复习课时,当堂训练才稍微严肃一些。针对各知识点、各类文体的复习,往往讲解分析整理归纳之后就要以练习来巩固以上方法,这一方法最为普遍,在此不再缀述。
曾有教师在施行高效课堂时,以为当堂训练太过枯燥,使整节课学生都过于沉闷,虽然自主,但未必高效。所以笔者也想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一些较活泼有交往的训练方法。与诸君共勉。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