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共同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和生活观念以及物质的总和。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构建起着导向作用,并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基于普通高中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课程文化的建设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文化建设模式的作用找到适合不同学校特点的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路径,从而优化学校建设,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育人;精神建设;校本化
“文化”一词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中对“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且文化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从实践层面而言,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学校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文化”最早由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于1932年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一书提到,并将学校文化称之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我国学校文化建设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而生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理念,其根本着眼点在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一个优化的人文环境。简而言之,学校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文化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形态,包含师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等。
借鉴文化学研究的方法,学校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课程文化五个大类。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处于学校文化结构的外显层;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形成其他文化的根基,影响其他文化的建设;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管理方式等;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活动文化,也包含师生互动关系所产生的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性文化的呈现。这几种文化共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并且这几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一、开发物质文化资源,创建特色学校文化环境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重视学校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探索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发挥物质文化感染和熏陶作用。学校文化,以文化人,通过物质文化的建设达到营造良好学习与活动氛围的目的,从而促进深层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普通高中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要依托已有物质文化资源并予以适当的开发和利用,如学校的基础建筑、展览宣传区、花草树木、活动设施、指向标识等都是建设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物质文化应基于基础设施完善和安全保障之上实现整体环境的美观性。以“使用方便、流向合理、减少拥挤、避免干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原则规划、布局学校环境;本着尊重历史,整体和谐的原则搞好学校建设工作。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根据时代要求、区域特点和学校校情进行科学规划,着力完善学校内部物质文化设施,同时适当的进行外部拓展和延伸,通过内外统一的整体设计和系统建设构建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以学校内物质文化建设为主,建好学校的人文景观,将人文色彩蕴于自然环境及学校设施中,以特有的学校文化符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校内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推动学校文化传播设施建设,善于将学校校史文化作为传递学校思想、彰显学校精神的重要功能进行挖掘和传播,并通过视听手段传达学习精神文化,在物质层面上构建具有人文气息和教育意义的学校文化环境。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时充分将其导向功能、审美怡情、教育意义和规范行为等功能发挥出来,让在学校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学校文化的魅力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强化精神文化思想,建设和谐人文精神学校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围绕人文精神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培养全校科学的文化建设意识,确立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从人才和课程两大主线进行学校各项工作的推进,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才评价观,提高教师专业化意识、创新课程文化,重视开展对新课程文化的研究,确立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学校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的校园文化,它以形象直观、无处不在的表达方式将思想教育寓于具体可感的各种情景当中,对人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和交往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具有渗透性、暗示性、持久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学校精神文化的教育功能在于通过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及优美和谐的物质环境给师生积极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理想信念、价值引导等产生深厚影响,因而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综合创新发展的过程,应该从教师、学生和活动等方面入手,注重教师科学精神的培养和良好师德的树立,教师不仅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为学生率先垂范,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从教书和做人两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精神追求,凸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潜质的最大发展。注重活动开展的内涵性和有效性,将实践与知识相融合,正确的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能够为充分彰显师生的个性提供良好的氛围,全方位展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三、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体系
学校制度文化是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对学校成员施加影响的因素。因为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能约束人的行为,还能通过学校成员对这些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管理体系的认可和遵循,来形成他们基本一致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每一制度的具体安排都要受一定伦理观念支配,制度不过是一定伦理观念的实体化、具体化、程序化了的伦理精神。”①制度文化体系的建设应适应时代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能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求,又对以后的发展不造成制约和危害,注重学校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可行性和权威性,以人性化的制度建设为出发点,以现代化观念为指导,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潛能充分发挥出来,注重意识的培养和人文关怀。
良性的学校制度文化既有刚性的约束力,又有人性化和亲和力,执行过程要奖惩结合,以引导为主,用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渗透和内化。学校制度文化在于对师生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因而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制度,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要与学校的其他文化建设相一致,充分体现制度文化的先进性。制度内部要和谐一致,简洁易懂,通过制度化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每个细节和活动中,并最终将制度落实到位且落实妥当,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局面。
四、逐步落实素质教育,创新行为文化活动方式
学生在校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以课上学习为主,还辅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因而具有创新和教育意义的活动方式能够显示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性。通过整合学校文化活动和德育资源,找到符合校情的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路径,既要保证学校文化活动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先进性,又要拓宽学校活动的文化视野实现多元性。同时,注重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确保学校文化活动的内核和灵魂
学校的文化活动建设,要坚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使学生在多彩生活中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如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成立学生自主组织,开展学生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结合课内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通过学生的文化活动传播校园文化,增强学生之前的凝聚力和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部分内容可与学校文化活动相结合,对文化的交流和传承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获得,将课本知识传授活态化,真正实现文化的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灵活教学因材施教,推动校本化课程培育特色
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有独特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的校本化作为主要方式要依据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情况适时开展,尤其对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必修+选修+特色”的模式展开,同时将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优势。教师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活动、文化沙龙等方式鼓励学生全方位参与和多角度思考,并指导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搜集学习资料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将学习过程转化为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较为完整的完成相关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
课程是一种复合文化,因而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应是开放多元的,课程的主体、内容、空间及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都应开放多元,并且坚持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和谐,打造智慧化课堂模式。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和知识分量实现因材施教和灵活教学,尤其课堂教学要有品质,以高中思想政治《文化与社会》一课为例,本课的知识起点是“文化”,因而教师的阐述要从具体生活入手,避免纯抽象的概念理论灌输,从生活化的认知层面入手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品质和重要性,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能够生动活泼有亲和力,以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案例实现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探讨,尤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通过引导性和启发性的讲解让学生紧扣生活理解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还需借助于新媒体,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搭建校园文化对接平台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杨青荣:《制度的伦理与伦理的制度——兼论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作者简介:赵国东,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务处主任。
注释:
①杨青荣:《制度的伦理与伦理的制度——兼论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