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美茶的历史初探

2018-10-20 05:04:49邓辉
三峡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初探历史

摘 要:容美茶是指以明清土司时代的容美境域为主体的茶叶。其茶叶多为湖南等地的茶商收购外销,且名声较大;而清代以来,茶仍然是容美大宗外销的土产。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结束了土司制度,而容美茶的地域则分为了五峰与鹤峰两县,因此今天的人们又习惯性称为五峰茶、鹤峰茶。但就其历史而言,统称容美茶笔者认为也是适宜的。今天随着五峰、鹤峰宜红茶申遗的兴起,对容美茶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会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容美茶的历史发展过程。

关键词:容美茶;历史;初探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5-0018-05

这里所称“容美”,当指在清代改土归流前的鹤峰县与五峰县的区域称谓,容美司曾是元、明、清土司时代,土家族区域里的几个大土司之一。而“容美茶”是历史上鹤峰县与五峰县的特产,它起源早而流传时间长。特别是明、清时期,容美司曾把茶作为重要的输出商品,因此有许多记载。而今由于行政的分割而各自有名,将容美茶也分割为鹤峰茶与五峰茶。茶在古代,曾一度是“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是以无”,[1]可见茶在民间日常生活品中的重要地位。容美主要处在长江三峡以南的清江南岸,唐宋时期的峡江区域当包括清江的部分地区,也都是容美的主要部分。元、明、清土司时代的容美,所指称的是今天五峰与鹤峰为主,另还有长阳、巴东、建始、恩施等清江以南的部分地区。

一、容美茶的历史

今天我们追溯五峰与鹤峰(容美)区域茶叶种植的历史,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研究,更是对茶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厘清。为了更好传承茶文化,了解土家族区域的产茶历史,我们从唐代陆羽所列举茶叶的产地中,可得到一些了解。陆羽认为峡州所产的茶为上品。在《茶经》载“荆巴间采叶作饼,中老者饼以米膏出之。”另外《唐国史补》卷下记载:“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朱萸簝”等名茶,在夔州地方有“香雨”(又名真香、香山茶),唐代的名茶记载有55种之多,而在三峡区域就有10种以上。[2]45可见这里的茶是特产,也是出产茶叶的重要区域。而如何喝茶,除泡茶、煨茶之外,这一区域里的“油茶汤”也是一种吃喝方法,也有相应记载。对于油茶汤的制作,《广雅》记载云:“荆巴间采茶作饼,煮饼者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覆之,用葱姜芼之。”[3]207而吃“油茶汤”一直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咸丰等地长期保存的至今仍流行的一种民间吃法。从历史传统上看,荆州曾是茶叶的集散地,如后周的世宗柴荣,在年少时,曾跟随大商人颉跌氏前往江陵经营茶叶的买卖[4]。而江陵亦曾是区域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这里的茶叶当多是来自于峡江区域以及相邻区域里。周荔根据《太平寰宇记·土产》统计的宋代产茶地区中,位于三峡地区的有渝州、涪州、归州、峡州和荆州[5]。那时的地域,归州与荆州,就包括了今天的五峰与鹤峰的大部分区域。

三峡中部的巴东一带,大约自六朝以来就一直保留着饮茶的习俗,其所产‘真茗茶(真香茗)早就已经成为名茶,广为人知。古代的巴东有“真香”茶为代表,至宋代而不衰。而明、清土司时代里,容美境内产茶,土司头人喝茶,已有较为丰富的记载,在土司田氏族人所作的词诗中,亦有不少对茶的描述。清初时期,土司王田舜年曾邀请大文人顾彩前往容美司境游历,田舜年以上宾对待顾彩,亦多次陪同。顾彩在容美土司境内游历数月,以日记方式曾写下了《容美纪游》,其中多有关于茶的记录,如《采茶歌》[6]14等,这些表明了此区域里的种茶历史久远的特点。

二、容美土司时期的茶

容美土司时期,茶是对外商贸的重要资源,但究竟有多大的销量,则没有明确的记载,今天仍可从相关的茶园与茶道的描述中,看到历史上种茶的一些情景与现象。土司时代的田氏族人对茶的喜好,所表现出对茶叶观察,可谓是来源于生活经历。在田氏族人自己编著保留的《田氏一家言》中,有不少诗词即以茶作为表述对象。而有些描述,今天看来,只有对茶有深厚的情感才能品味与描绘。田氏土司的裔亲对茶叶的嗜好,以及对茶的情怀,也许是容美茶能在社会中引起不同关注的重要原因。如田泰斗、田峄南、田九龄、田甘霖等,都有具体对茶叶的描述。

田九龄有《茶墅》诗曰:

年时落拓苦飘零,瀹茗闲翻陆羽经。霞外独尝忘世味,丛中深构避喧亭。旗枪布处枝枝翠,雀舌含时叶叶青。万事焌巡谁得料,但逢侑酒莫言醒。

田峄南的诗曰:

蛙声一听咋晴天,夜月残灯伴鼎烟。花映壁间窗映斗,茶烹欲熟火红鲜。

田泰斗的《五峰竹枝词》诗曰:

茶礼安排笑语温,三朝梳洗共回门。新郞影落新娘后,阿母遥看试泪痕。竹枝词欲写重阳,恐袭题糕旧典章。记得采茶歌更好,重阳造酒菊花香。

容美茶的对外输出,在《容美纪游》中载:“诸山产茶,利最薄,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曰湘潭茶。故茶客来往无虚日。(茶客至,官给衣食以客礼待,去则给引)”[6]这里表明,明清以来的容美茶(峒茶)的最大销路,是去了湖南的湘潭,并成了湘潭的名茶。而从五峰境输出茶叶,沿途上也是骡马结队,店铺拥挤,也有一大路往枝江、宜都,没有去湘潭者名声大。但如果没有像顾彩这样的文人进入到容美,并且对茶的细腻描述,也许就不会知道容美茶是明清时期十分畅销的土司茶品。

容美土司早在明代征收茶税时给予茶商一部分茶叶,以鼓励茶商多开种引茶。清代沿用这一制度,例如鹤峰地区的茶叶,雍正时期规定每一千斤茶允许带附茶一百四十斤[7]。可见容美土司时期,茶已经是其外销中的重要经济内容。

在容美土司改為州县后,鹤峰除去五峰的地界外,也包括今天大岩关外的走马镇所辖属地,报称土司时代的鹤峰茶,乾隆《鹤峰州志》载:“原报茶山81顷62亩8分8厘5毫,每亩科粮4合2勺8抄,共科粮34石9斗3升7合1勺4抄7撮8圭”。[8]可见茶叶产地面积在鹤峰境内的一般情形。

三、茶道与商铺

从道路的存在来看,今天的鹤峰,通向五峰、湖南方向的主要是三条大道,一是经百顺桥向湾潭方向,这一出境的古道在鹤峰境内保存完整的路段有不少,如‘红茅尖题记仍存。一条是下坪向清湖、过三板桥上树屏营。另一条是自南府向大岩关到白果坪、锁坪出境,今天这两条道路仍存部分古道,特别是从南府经五里至大岩关方向到达白果坪的一线,许多路段保存了古代的风貌,当是被称之为‘湘潭茶的去路。这条道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的地段是三路口上大岩关、又从大岩关至白果坪的一段线路,仍存顾彩时期的特征。我认为是保存了土司时代的风貌与特点的路段,几乎是没有改变历史原貌。而五峰境的百顺桥一带,也仍存少量的古道遗迹与路边的古遗址。但在两条道路的沿线,仍有相关的一些地名,如茶店子、茶园、铺子上等地名,亦表明旧时代所存在的历史过程。

土司时期,除中府(今天的鹤峰县城外)、南府是田氏的重要的商业之地外,也是茶叶外销的重要之地,从中府通向百顺桥的沿途道路遗迹来看,还有不少地段有大段的石板路或是沙石路段保存着。康熙二十九年(1690)建成“百顺桥”石桥,康熙三十三年(1694)拓展修建通向五峰的道路。百顺桥的建成,以及五峰湾塘境内的《新改荒路记》碑文等[9],都是指称这条道路的艰辛,而通过拓展修建后成为坦途的历史。说明这条道路除却是与容美政治统治的需要外,更是茶道文化中的最重要一条,而容美辖属的各级土司头人近百人,都来此庆贺道路与桥梁的完成,亦说明道路与桥梁的重要性。清乾隆时期,第一任知州毛峻德,于乾隆戊午年(1738)拓修‘红茅尖一带山路,其后鹤峰州知事李林,也曾主持拓修“红茅尖”一带的山路,碑文刻于山崖上,存有文字内容:“乾隆二十……锺月谷旦立,红茅尖,地主:付国富、董君瑞、向子凤,知鹤峰州事李林重修道路,署戌厅施元恺监督”。[10]表明修建道路是由官府所主持的。

从中府至杨柳,这是一段约三十里的主道,自杨柳前往南府的道路更艰苦。而在清乾隆时期,在三里荒一带,曾因道路险峻难行,亦曾改扩建这里的道路,在道光版的《鹤峰州志》中有记载。名曰《三里荒修路引》,其言:

三里荒大路离州三十余里,高峻为诸峰最,北出者由痴虎坪而上,南来者由东乡坪而上,梯级百糿而上始跻齐巅。而下山麓亦约百糿,人汗喘马虺聩矣。山腰旧有樵径,险狭不可行,乾隆五十年间,附近田文龙等鸠工,剔凿成新路坦迤而近,省攀崖涉磴之劳,一岭横过,上视所经历之天梯云栈,乃在空际,行人以为便。顾路半皆石砌,狭处只二尺许。……[11]

又如上五里的石板路,南府街道的石子路面与石板路面,多处仍存石板平桥与石拱桥,至大岩关的中途,还有三多桥,大约是改土归流后鹤峰出境的交通道路中的集镇。如石板大街残存200多米,三多桥是乾隆时期修建的重要桥梁,这里也是去五峰湾潭重要的道路要口之一。鹤峰的茶道,一是从中府至百顺桥,至杨柳村时分道,分向百顺桥、五峰方向与南府方向。南府至三路口,因公路改道,商贸集镇衰退,至今仍有残留,在山坡上行走过程中所形成的深沟状的特点,至少说明从明代以来,这里就是出入容美的重要道路,而大岩关因地形险要,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特点,土司时代所垒砌的隘墙与关门,至今仍存在些遗迹,也是土司与卫所间的防御关隘,更是原湖南、湖北的边界隘口,这里现仍存有界首残碑。清代咸丰年间,由于商贸活动量的增加,白果往大岩关中途,生计柴禾也渐成难题,为了维护交通,使客商遵守此地规定,因此议定了共同遵守的协议,如《公同议定》碑文记载:

预白:上下来往客商,近来此处地方柴灶艰难,故上起大岩关,下至懒市歇店,公同议定,每客取钱十文,生米火钱三文,炒饭钱二文。如违,公罚。此白!咸丰十年三月十五日。[12]

这一记载里,一是可知当年此地的柴禾难求,凡是来去者,如在此处生计,都需要遵守这里的规定,就是生米煮饭交三文钱,熟食炒饭交纳二文钱,歇店则要十文钱。

容美土司的南府曾是土司王田舜年与清代大文人顾彩于此喝茶的好去处。顾彩入容美,初到南府时,田舜年就将新茶带来,放至其居舍里。笔者在南府调查时,发现这里的古茶树有围径在50厘米左右的数株,似乎是前清时期的茶树遗留,亦表明其地种茶的历史并非传说。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容美茶能产生经济收入,最关键的是有贩茶行商,有运茶路线,否则上好的茶叶也无人问津,养在深闺人未识。从上面记载可知,容美茶上品每斤钱一贯,而中品楚省之所通用,可见茶叶运输销售渠道畅通。从一定程度上讲,容美对外交通路线就是运茶之道。正是有了通畅的茶叶之道,“茶客往来无虚日”才得以实现。而作为外来客的顾彩在进出容美的道路上与茶客颇有缘份似乎印证了“茶客往来无虚日”亦是实情。”[13]1-7

顾彩在《容美纪游》中云:“钓鱼台在云来庄南。四面皆桐花,四五月盛开可玩。上坡路通椒山司,每旦行人如蚁,盖司中驿路也。” [6]24表明这是进出容美的大道,往来人员多。顾彩于六月二十四日从容美出发回归的路途中,于七月初六日,行至五峰境内“至白马溪乃更起群峰,一潭澄泓,居民环之。茶客二十余人, 放驴满山,余杂之共宿一店”。[6]30可见,进入容美土司地域的购茶者,是驴、马成群,茶客云集,顾彩也只好与他们杂处共宿。

另在相关的文物遗存中,特别是清代“英商宝顺合茶庄”标牌是代表这里茶叶出口的重要的指示器,也说明那时有专人来鹤峰境内收购茶叶而销向英国。该件标牌,现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县博物馆藏品。标志牌为木质,呈长方形,长74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板面用生漆漆面,呈黑色,自上向下刻写‘英商宝顺合茶庄七个楷书大字。字为半园浮雕式,用描金装饰,顶端另用铜质挂环,保存完整。

四、茶道遗产的利用

五峰与鹤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高味醇、耐冲泡、无污染、天然含硒的品质特征。早在历史时期,就被称为“茗贡”,清代以来,远销海外,被英国人称为“皇后茶”。今天五峰、鹤峰的茶叶产销,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前景,但是如何利用好茶马古道,作为一种资源的保护与弘扬,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从现存的道路遗迹来看,在五峰境内,所保存的古代石板路,大多通向境外各地,自渔洋关向外,则知去宜都、枝江(今枝城)等地。因此说,五峰境内茶道,一是境内外的交通所需,另外多与当年容美土司巡查各地,或派遣下属机构,并让其遍修道路有关,从而形成了网络状的交通格局。而鹤峰、五峰境内,其茶叶的出境路线,陆路主要是两条路线为主,一是走五峰至渔洋关出境,二是走大崖关往石门壶瓶山出境,而接近清江者走清江水路。今天的行政区划,分属一省两地两县。今天的五峰茶、鹤峰茶,实际上仍都属于容美茶的范围,是一个大品牌里的小分割。如何利用古茶道与今天产茶的关系,如何做强容美茶?提升这一民族品牌知名度,提高其商业经济的价值,如何利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茶文化中体现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土家族人民对茶的深情,是今天两地需要共同研究、厘清的问题,共同关注、协商融合、注入历史文化因素的问题。对于茶道与茶园保护与使用问题,是需要在茶文化的大环境下保护与保存,在保护下共同发展,并利用已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进一步申请国家级保护单位,提升定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进一步研究茶文化涵意和内容,整体提升保护容美地方民族文化遗址的内涵。

笔者曾调查过鹤峰县境的蒙古族村——今中营的三台村等地,那里仍存的古茶树、古茶园、店铺子地名等内容,似可证此地茶的历史悠久。三台村里,其部氏家族于乾隆年间至此时,大约就是看中了这里叫‘神仙茶园的地点,而选择在那里居住。我们今天在那里发现的古茶树、古茶园,虽说茶树与茶园的保存不规律,但其时间上看,约有数百年者的茶树分布于三台村的大片数十亩的坡地上。这里最古老的一棵茶树,最粗的一段约50厘米,茶树的直径14.6厘米左右,茶叶通高约2米左右,至今仍生长得枝繁叶茂。而在鹤峰县境,其古茶树在不少的地方仍有保存,调查所见太平乡的坛子洞村,有四百多年古茶樹,今仍为丛生高枝状,并仍在采摘中;还有五里乡南村等处的古茶树的发现等,这些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茶树,是鹤峰境内产茶历史较早的明证。

另如在鹤峰土家族传统的傩戏唱本中,也有说茶的内容,“说此茶,道此茶,说起此茶有根芽,什么地方好窖茶,什么地方撒一把……须弥山上好窖茶,须弥山上撤一把……高山高岭好窖茶,高山高岭撒一把……坪坝低山好窖茶,坪坝低山撒一把……”[14]可见茶已深入到民间的各种活动之中,是礼仪中不可或缺的首选。

今天在五峰境内,五峰绿茶是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特产,保护地域范围包括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内8个乡镇,均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容美产茶历史悠久,保护地域范围在鹤峰,主要覆盖走马镇、铁炉乡、五里乡、燕子乡、中营乡、下坪乡、邬阳乡、太平乡、容美镇等9个乡镇。上文所述的“英商宝顺合茶庄”的金字商号招牌,以及“广东忠信昌红茶庄”的商号门扁等,都是可以利用并加以弘扬的文化遗产。

注 释:

[1]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七十《议茶法》。

[2] 朱海军:《唐宋时期三峡茶业兴衰初探》,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 邓辉:《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旧五代史》卷一一九引《五代史补》。

[5] 周荔:《宋代的茶叶生产》,《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

[6] 顾彩:《容美纪游》,高润身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猜你喜欢
初探历史
学生管理法制化及其权利保护思路初探
经济法程序问题初探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12:59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34:11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2:20:32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6:00:37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