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根本 弘扬师德乃关键

2018-10-20 08:58陈娴贤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师德立德树人素质教育

陈娴贤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问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是根本,师德是关键。

[关键词]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德育;师德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1-0074-02

俗话说得好:“浇树须浇根,树人先树德。”对于人才的理解,我始终认为“才”可以有大小,“人”不能有大小。学生受过学校十二年的教育之后,不能是个小人。高智商不等于高素质,高学历也不是高素质的同义词,博士生随地吐痰依然被视为没素质,有本事的人不等于德行都好。所谓高素质的人才,有“德”应是第一位的,因为“德”是一个人的脊梁,是走出校门的学生能站立于天地之间、有用于社会的立身之本。一个学生文化成绩不合格,将来可能成为次品,身体不合格可能成为残品,而道德品质不合格就可能是个危险品。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实例证明了大家熟悉的这种说法不是危言耸听。古代《礼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之说。在学生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中,“立德树人”是首要的。因此,素质教育中,德育的分量应最重。

事实上,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努力教授学生学习知识,又培育学生成人成才,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人们常说:聚英才而教之,披肝胆以照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书作为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生活经验、科学知识的载体,除了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审美知识、生活知识外,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道德性、伦理性。正因为如此,教书成为学校教育中教师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特点。但是,就像农民种地意在收获粮食一样,教师教书,意在培养人才。从这种分析中,我们可感悟到这样一个道理,教师虽被称为教书之人,但实质并不仅在于教书,而主要是以教书这一鲜明的工作形式,达到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人才的目的。书之所教,可以惠养育人。即使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够好,可他爱劳动、对集体事务热心、心地善良、与同学关系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品好,依然会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用一句调侃的话说,咱们那些个学生只要不提学习,个个都是好孩子。教学生做人,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这是教师对学生最基本的责任。

研学《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多位专家从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有理有据地全方位诠释了什么是“素质教育”。角度不同,定义的具体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但无论是谁,无论从哪个角度、任何一个层面去定义“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都应是“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离开这一点,“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那什么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呢?我特别赞同书中这样的观点:“学校应当特别强调,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也就是要“立德树人”,教师要“教书育人”,此乃教师之天职。它反映了教师这一职业的本质特征,只有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唤起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最高成就。

在这里,我理解的“素质”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品质,是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是一种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精神;是一种关心社会、关爱自然的情怀;是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是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品德。雷锋一心为他人着想,品德高尚,他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却成为我们几代人的楷模,他的精神更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主持“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有渊博的学识,但是真正支持他们成功的还是高尚的人品和赤诚的爱国之心。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一方面几乎没人否认,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却又揣着敷衍的态度,以为德育无非是开会、听报告、政治课上给学生讲讲大道理;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搞各种评比规范学生行为,等等。在这部分教师眼里,文化课多上一节或多或少就能在作业本上看到收获,德育大而空,立竿见不着影。认为德育是面上的事,甚至有些教师直接把上述内容的德育活动统统称为“花活”。我不能说这些教师对德育的这种认识完全没道理,但是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或者说他们根本没弄懂德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诚然,开会、听报告、讲道理、搞活动,这些是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但也仅仅被称为显性德育的那一部分。学校德育,还应包括校园内方方面面的事物與工作,如校园设施、环境布置、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条例纪律、课程设置、活动安排以及能把这一切变得充满人文关爱,让学生闻有其声、学有其形的教师言行举止等。与前面说的显性德育相比较,这些应归为隐性德育。在我看来,这才是德育工作中最主要又最难做好的部分。因为德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师人人都负起育人的责任,铁肩担道义。

对德育工作这两部分的内容效果,我试作形象比喻:显性德育的内容好比雷阵雨,大而急。在干渴到了极点时它能救命,因为下得急它能冲刷角落的泥沙;因为伴有雷声,它能给人带来震撼;但也因为下得急,大部分雨水会流失,作用不会太长久。隐性德育的内容好比小雨,因为下得缓,所以点点入土,润物无声,因为下得小,就需要时间长才能显出作用。德育中的报告、讲座、活动好比雷阵雨,该下就得下,但真正滋润禾苗茁壮成长的还是被盛赞为雨露、甘霖的那些毛毛细雨。它是通过教师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师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每天从走进校园直至回家,无时无刻不处在教师的关注之下。十几年下来,他们的道德认知、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就在这日复一日和年复一年看似平凡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及养成。所以,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行为教育行为、以习惯培养习惯,人格示范原则要求教师这样做。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在敢于接受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德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处的工作,而且是我们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不管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是学校德育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德育的处处在、事事在,教师身在其中常常会不以为然。所以会有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麻木现象产生,行为上会有大事严肃、小节不拘的随意性存在。这种德育意识的麻木和教师行为的随意性,使教师不仅丢失了许多教育机会,也使一些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比如,课间一群学生在楼前的操场上打球,一只破塑料袋随着学生的跑动被踢来踢去,一位路过的教师踩着飘到脚下的塑料袋走了过去。也许,这位教师曾多次给学生讲过“爱护环境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但是他却把这次身体力行的德育机会踩在了脚下,同时被踩在脚下的还有做教师的一份责任。

所以,时值当下,我们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责任编辑 诺 依)

猜你喜欢
师德立德树人素质教育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