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方高校供给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索

2018-10-20 01:54邓成超
西部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质量监控本科院校培养模式

摘要:在构建地方高校供给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索中,重庆理工大学逐步搭建了以质量工程领导小组为载体的质量管理新平台,形成了基于学分制的质量管理新模式,拓宽了创业创新教育的质量管理新视野,建立了以监控系统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新机制,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培养模式;质量工程;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7-0077-03

1999年我国做出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到2017年,我国高等学校达到288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进一步稳定和提高教育教學质量,成为社会各方面尤其是高校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注的问题。重庆理工大学始终坚持把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并在办学实践中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基于“质量工程”搭建质量管理新平台

重庆理工大学长期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坚定不移地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20世纪末,该校主动申请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以优异的成绩一次性顺利通过;2005年12月,该校又一次参加了教育部组织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优秀结论,极大地增强了办学实力,提升了社会声誉;目前,该校正全力以赴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式评估。面对高等教育扩招新的历史条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该校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相继围绕学风建设与外语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评估、教学整改、实践教学等组织开展系列教学主题年活动,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充分肯定。

2006年国家正式启动“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后,为了进一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切实巩固本科教学评估成果,重庆理工大学及时把握“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改革信号,学校多次专题研究“质量工程”,从工作计划、发展思路、改革措施等多方面对校级“质量工程”建设及市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进行了总体部署。该校成立了“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二级教学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任务落实、反馈迅速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了促进教职工全面了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发展趋势,切实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该校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先后多次召开全校性的“质量工程”研讨会,强化了师生员工的机遇意识、全员意识、责任意识、建设意识。

该校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深入研讨、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制订了一系列文件。比如《重庆理工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重庆理工大学教学工作奖惩办法》《重庆理工大学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等等。各二级单位也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分阶段的具体实施计划。该校“质量工程”主要由5大子工程、10个子模块组成,过去10年间累计投入专项建设经费超过3000万元(不含硬件设备投入和日常教学经费)。该校关于“质量工程”的系列文件,体现了“点”与“面”结合、“塑造品牌、注重特色”与“全面建设、提高质量”结合,为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切实提高本科教学工作能力水平确立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和发展,该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该校已经建成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重庆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5个、特色学科专业群3个等,形成了理工经管文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同时,该校还形成了全国性、地区性、校级、院级四级学科竞赛体系,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30余项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二、基于学分制改革探索质量管理新模式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为了尽快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全国各类高校相继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由原来的专业化教育转向多元化培养,由学年制管理转向学年学分制或者学分制管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创新,由于学生对学什么、何时学、学谁的课都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性,学分制无疑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2]。在学制年限的表现形式上,学分制主要就是弹性学制,其最突出的优点就在于把学生从“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中解放出来,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给他们留出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

为了真正地体现学分制改革的优势,必须让学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比较自由地选择学科、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和学习进度。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国内大部分普通高校还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需求。鉴于此,重庆理工大学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着重为学生提供专业任选、跨学科专业任选、文化素质教育任选等多种形式的选修课程。提供重修、重考、辅修、补修、换修、免修等多种学习形式和机会,部分必修课程也设置了多种类型和层次供学生选择,从而帮助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地获取知识,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2003年,该校按照大众化教育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推行了学分制管理模式。为了保障学分制改革能够顺利推进,该校坚持以“大类培养、后期分流、精选课程、模块组合”为原则,优化设计了课程模块和教学平台,同时按照班级规模的大小为所有学生配备了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结合实际自主选修不同课程、合理安排学习进程。2007年,该校经重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被确定为重庆市首批4所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该校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特色比较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三、基于创业教育拓展质量管理新视野

进入21世纪后,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十分严峻。人社部相关数据显示,连续几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0%以上,年底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3]。针对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新型择业观念,对于其开发创新潜能、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其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4]。从高等教育领域诸多国内外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来看,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创业教育是一条理想途径,这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和谐就业环境的时代要求。2013年国家做出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批中小企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这也为实施创业教育和加强质量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就业能力,自1999年开始,重庆理工大学便着手系统探索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如:“TPE”综合培养模式、“合格人才与精英人才”结合培养模式、“2+1+1”分段培养模式等等。一方面,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教学活动,包括理论学习(T)、实践环节(P)、课外活动(E)等全部纳入培养方案,为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获得综合性训练及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以“面向全体、注重优生、分流培养、合理淘汰”为原则,分别开设了工商管理、金融学、会计学等综合教学改革试点班,对那些相对优秀的学生实行单独开班、单独授课,提供更好的培养条件、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综合训练,尤其是更加注重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较好地解决了大众化教育下如何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问题。

面对高等教育全面实现大众化的新形势,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并大力实施创业教育,专门安排了经费预算,成立了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挂帅)、创业教育中心(各职能部门参与),配备了工作人员,严格推进相关工作落实。为了切实保证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该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过程,设置了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学分,逐步构建起由普及性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相互融合的创业教育体系。在普及性创业教育方面,着力于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着力深化教学管理综合改革,加强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训练环境,促进各种教育教学形式互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成长机制;在创业实践活动方面,经常性地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开展创新课题研究、开展自主创业论坛等,允许学生利用创业教育基地试办公司、兼职打工、求职体验等,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其在直接或间接的创业实践以及主动或被动的创业转变中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和培养,该校不少学生转变了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创业,涌现出一大批创业能手。同时,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该校毕业生长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初次就业率、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2年还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四、基于监控体系营造质量管理新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的角度提供充足的办学经费投入、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优良的育人环境氛围,也依赖于健全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重庆理工大学建立了一套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依据,具有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和全过程监控特征,其主要内容包含组织系统、运行系统和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其中质量监控运行系统是核心,组织系统和信息系统围绕着运行系统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管理和调节改进,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支撑。

首先,该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系统分工协作。在全方位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团(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在教学决策咨询、维护教学秩序、保障教学正常运行、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其次,该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系统运行有效。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的基础必须是明确的目标管理和严格的过程管理,该校实行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三位一体有机融合。除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集中检查和日常教学秩序分散检查外,还组织进行了毕业设计(论文)、试卷与教案检查等各种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了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工作评估以及专业、教学团队、实验室、课程等各种专项评估。借助这些专项检查与专项评估,强化了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同时,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团(组)成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校领导随机进行跟踪听课、按计划进行值周,特别是对新进教师开课、老教师开新课和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的教师进行重点跟踪、重点督导,促进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第三,该校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渠道畅通。近年来,先后建立、健全了教学信息反馈网和信息工作制度,教务处设有专门的信息联络员,定期与二级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教学督导团(组)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通过教学联席会、教务信箱、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渠道,收集和处理师生员工对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营造了更加透明、高效的环境。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历史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进一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地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育出大批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去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事业才能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7-10].http://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 0710_309042.html.

[2]邓成超,胡思成.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央视网.人社部:近些年大学生总就业率超90%鼓励基层就业[DB/OL].[2017-03-01].http://news.cctv.com/2017/03/01/ARTIRfxDBIyXCJUAkq 514oio170301.shtml.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

作者简介:邓成超(1971—),男,汉,四川达县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院校发展战略。

(責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质量监控本科院校培养模式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国内外做法与经验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我国公路监理在质量监控方面的科学措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