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重庆市长寿区开发格局不够合理,存在局部发展超载的问题,创新政策引导不够,推进实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思路,推进开放式协同创新,坚持绿色导向,构建支撑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7-0029-04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并把科技创新提升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代重庆市要实现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特殊区位优势,做实做靓“内陆开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对于仍存在着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重庆市长寿区来说,以创新驱动推进实现绿色发展,既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
一、实现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绿色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脱离自然、超越自然而存在,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384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对人类社会来说具有优先性和客观性,因而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既要开发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然而,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人类从自然界攫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资源,自然界业已成为人类无节制地征服和索取的对象,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导致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对此,恩格斯强调指出,人类不能过分地陶醉在对自然界过多的掠取,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38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在资源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突出矛盾而提出来的,也是对我国原有的粗放发展方式的自我纠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人民群众对能够自然地呼吸清新空气、享用干净的饮水及环境优美的要求日益强烈,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2]211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摒弃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二)綠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卡逊出版并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随着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的发表,更进一步促使人们对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这使得绿色发展理念,亦即强调通过对资源环境产品和服务进行适当的估价,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挑战,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并力图通过实施绿色新政促进经济发展转型。从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加快实现绿色发展既是实现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为国计民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低水平、成本过大、代价高、环境污染及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并且这种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肆意破坏为代价而形成的低成本优势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绝对量不断下降,其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创新驱动发展不仅强调科技的创新,还包括资源、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而这种创新不仅能够相对减缓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而且科技创新的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以创新驱动推进绿色发展,既能够使生态环境得以修复,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及资源消耗,解决环境和资源难题,打造更加和谐的生态和生活环境。当前,创新驱动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充分凸显,这种重要性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的实践中,也体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既能够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重庆市长寿区创新驱动助推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开发格局不够合理,局部发展超载问题凸显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的快速发展,重庆市长寿区已基本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城镇和产业布局,划定了城市开发的边界,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园区化、集中化发展。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长寿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局部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从工业发展层面来看,按照中央和重庆市关于长江沿线工业布局的红线管控要求,长寿区在沿江1公里和5公里的范围内,还存在一些化工企业,并且这些企业不论是治理抑或是搬迁,难度都较大。从农业现代化发展层面来看,长寿区畜禽养殖环境总容量为90万头,目前养殖规模约为60万头,虽然从总体来看并未突破环境容量,但过去在桃花河流域沿线集中了大量禽畜养殖场,局部过度开发,因而引发了严重的区域性水体污染。近几年来,遵循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思路,长寿区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搞畜禽养殖“三区划分”,科学确定什么地方能发展什么产业及发展多大规模,逐步构建起合理的产业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但是,由于历史积淀,长寿区全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由“重”转“轻”不可能一蹴而就,改善资源消耗大、污染排量大等问题也绝非旦夕之功,因而资源环境还将承受经济活动的较大压力。
(二)创新政策引导不够,创新要素驱动不足
一是聚商选资方向引导不够。重庆市长寿区虽然加快了助推实现绿色发展的产业承接步伐,逐步构建以综合化工、钢铁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支撑的五大主导产业,但目前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缺位。二是创新载体功能不完善。长寿区现有政府主导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仅有2个,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及平台25个,尚未建成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机构独立法人化进程的仅有云天化及瀚恩新材料,实现绿色发展的创新载体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三是创新人才保障不到位。现有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对外交流合作程度不够高,存在引不进、留不住高端人才的情况。四是创新金融支撑不健全。政府股权引导基金尚未建立,未建立科技专营金融机构,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比较狭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和科技保险等多项政策需进一步细化明确,辅导企业上市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推进实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创新意识滞后。由于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由专利发明或知识产权的竞争性带来的“逐利”效应逐渐开始渗透到企业及企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活动中,但与此相应的管理手段未能及时跟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及科研人才创新活动的深入全面开展。二是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存有偏差。这主要表现为专利激励的泡沫化,政府支持减轻了企业创新成本,但是财政出钱模式导致专利发明成果的转化率非常低。三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格局尚未形成。长寿区虽然已基本建立推进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制度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但这些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完善,在严格执行方面还不到位;而且全民参与绿色发展的动员机制、激励机制、宣传教育机制有待完善,企业和民众重视环保、参与环保的力度还不够。从人才方面来看,长寿区科研院所较少,国家级研发机构更少,人才输送渠道不畅通,高端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关于绿色创新研究,创新团队由于规模较小,成员知识结构、技能及思维方式同质现象严重,缺乏多元化的理论知识,难以产生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
三、创新驱动推进重庆市长寿区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构想
(一)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思路,推进开放式协同创新
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重庆市长寿区域内的企业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从事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二是积极引进科技创新驱动资源。一方面,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的有效引导,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构建公平公正、优质高效的资源分配体系;另一方面,长寿区要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和长远发展需求,在注重引进制造业项目的同时,加快引进重庆市内外创新科研机构、领军人才和优势技术等各类创新资源。三是深入开展区域创新合作。重庆市长寿区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坚持共享发展和合作共赢理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强与国内外地区和周边区县的合作對接,着力构建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战略合作关系。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契机,聚焦金融服务、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等新兴产业,主动承接两江新区产业溢出效应,开展协同创新,促进全区产业多元化互补发展。
(二)深化产业转型,提升推进绿色发展的创新能力
推进实现绿色发展,既需要切实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也需要推进产业转型,提升促进绿色发展的创新能力。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准入,严格产业环境空间准入。实现工业升级转型,走绿色工业道路,限制重化工产业和污染负荷量大的产业,落实产业投资禁投清单政策,确保项目引进符合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约束要求。二是积极推进绿色工业产业发展。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支柱产业提档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强化节能降耗,促进能源综合利用。三是全面推动企业达标排放。推动长寿区内所有固定源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推进长效管理。对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重点督查和监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对达标无望的要彻底关闭,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要依法实施关停。四是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物质循环利用程度为核心,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在企业、园区和全社会三个层面打造“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
(三)坚持绿色导向,构建支撑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推进实现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建构起支撑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一是加强法制体系建设。配合重庆市市级部门推进独立进行资源环境行政执法,完善生态文明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环境保护、能源监察、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生态文明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协调联动执法。二是大力完善过程严管制度。绿色发展的整体性,决定了不能各自为战,应打破区域界限,从监测预警、污染治理等方面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合理布设环境监测点位,增加监测断面和监测频次。推进信息化能力建设,大力推进长寿区“数字环保”建设和“数字长寿”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三是严格落实监管制度。健全“三同时”制度,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注重多要素、多区域、多领域联动防治协调机制,配合重庆市市级部门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切实防止过度开发。四是健全后果严惩的责任追究制度。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直是环境治理广受诟病的现象。要用铁腕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终身难忘的沉重代价;通过强化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绷紧环境安全这根弦,绝不能容忍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坏了,然后拍拍屁股走人的现象。五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有效发挥环保考核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严肃问责。
总之,以创新驱动推进重庆市长寿区实现绿色发展,既需要集聚各类创新驱动资源,提升长寿区全区科技型企业与科技型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应当出台鼓励创新和适宜创新的综合性政策,营造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陈国富,男,河南省商水县人,法学博士,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