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的典范

2018-10-20 08:58赵鹏麒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执行蔺相如形象

赵鹏麒

[摘 要]凡事若想成功,必谋划于先,执行于后。首先在策划整个过程之前,策划者必须要对自己所面对的人、事和所处形势均有细致的了解;其次,根据自身条件,设计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动过程;最后,对自己所能利用的事物及时机做出有利选择,在行动中坚决执行已有计划,才能成功。蔺相如的成功便来源于此。

[关键词]蔺相如;形象;分析;选择;执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1-0021-02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作者司马迁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处弱立安、低调内敛、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蔺相如,以其大智大勇的表现,彪炳于千秋谋臣史册。究其原因,是为其分析问题之透彻,把握形势之合理,选择有利条件与时机之得当,以及执行过程之果断。下面,就以上四个方面,结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几个故事做简要分析。

一、全面了解是成功的前提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当宦者令缪贤遭遇绝境时,蔺相如挺身而出,帮其渡过难关。不论是其对燕赵两国“夫赵强而燕弱”形式的对比,或是对燕王将以“束君歸赵”的方式来处理缪贤的推断,还是建议缪贤“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出发点始终基于他对赵王的了解。因为杀还是不杀缪贤,最终是由赵王来决定的。

蔺相如既然敢让缪贤向赵王请罪,而不是出逃燕国,其必然已经对赵王“吃软不吃硬”的心理,及燕王作为君主不会因一弃臣而得罪赵国的心理均有所了解。而这些了解不可能是在事发之后才突然醒悟的,必定是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了多种信息,并做足了功课后才有的结论。且作为宦者令的家臣,是没有机会接近这两位君主的,可见平时的信息归拢是了解自己及周边情况的基础。而事先的了解,则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转危为安。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指的就是对常态生活中信息的采集。

二、深入分析是成功的保证

“完璧归赵”这一章节中的蔺相如可谓威风八面,廷斥秦王,展现出他的大智大勇,可在他英勇的举动背后,藏着的却是他理性的分析。

当赵王不知所措时,蔺相如替赵王分析了赵国所面临的形势:“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如果不答应,很可能引来战争。同时就秦国以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件事,做了理亏与否的分析:“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短短几句话告诉赵王,秦国的提议一定要答应。

赵王问及谁能出使时,蔺相如表态:“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他展现出满满的自信,那么,这个自信从何而来?来自他对形势的理性分析。

就大形势而言,秦强而赵弱不假,但在秦武王举鼎而死之后,此时的秦国,虽然对山东六国依然保持高压态势,却也不愿意为一块和氏璧发动一场战争。秦昭王志在称霸天下,不会因此招惹赵国,因为赵国廉颇、赵奢一干人等尚在。蔺相如认定秦王只是想“空手套白狼”,用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占点小便宜,这个便宜能占就占,占不了也可以——城池是不可能给的,和氏璧能拿到最好,拿不到便作罢。

同时,山东六国对秦国向来不友善。在秦孝公启动商鞅变法之前,山东六国不但“不与会盟”,还曾试图瓜分秦国。秦国两代君主持续变法之后,突然崛起,六国又视其为虎狼。所以秦国如果贸然发动战争,很可能招来其余五国的麻烦。

秦国的顾虑,蔺相如不会没有考虑,他只是没有告诉赵王。也就是说,蔺相如之所以敢说“臣请完璧归赵”,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把和氏璧送给秦国,他去住秦国,只是去完成一个外交过程,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这才有了“璧有瑕,请指示王”。将和氏璧要回手中之后,廷斥秦王的桥段,很明显,如果没有对战国形势的理性分析,他也不敢做出一番玉石俱焚的样子来吓唬秦王,因为这种无谓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作为谋臣他不会没有顾虑。

但并不是说有了大形势的分析做底气,就一定能在这场外交斗争中获胜,这还要看他对小形势的分析。

如果我们把蔺相如奉璧入秦后的表现仅仅归功于随机应变,很明显是不全面,甚至不准确的。虽然秦国不会贸然动兵,但并不代表不会杀掉一个敢于戏弄秦王的他国使臣,因为即便秦国杀了蔺相如,赵国最多是“严正抗议”一下。那么,入秦之后,关键点就落在和氏璧上了。

蔺相如清楚地知道,只要和氏璧还在自己手上,秦王是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的——秦王想要和氏璧,而不是他的命。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秦王没有“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以表现出礼节不周,蔺相如也会找出其他理由告诉秦王“璧有瑕,请指示王”。因为只有和氏璧在手上,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才能兑现对赵王的承诺。

既然秦王想要的是和氏璧,他才会“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玉石俱焚不是秦王想要的结果。至于暗中将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只是在走完这出外交过场之后的必然。

可见,“完璧”之所以能“归赵”,关键还是在于蔺相如对所处环境的理性分析。当然,其后“臣请就汤镬”展现出了他的勇气,不论我们列举了多少秦国不会贸然招惹是非的理由,毕竟事情是会有万一的。可即便秦王处死蔺相如,“完璧归赵”还是实现了。

三、合理选择是成功的渠道

做好了事先的了解及分析,在执行过程中还要有对自身可利用条件及时机的选择。

“渑池之会”中展现出蔺相如对身边可利用条件的有利选择。当赵王中计,被秦国史官记载为“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后,蔺相如为挽回赵国颜面时的选择可谓恰到好处。在请秦王奏乐时,他选择了“缻”,一种瓦罐,土类乐器。为什么这个选择恰到好处呢?为什么不同样请秦王“鼓瑟”呢?

首先,瑟是需要一定演奏技巧的乐器。假如他当时选择了瑟,秦王恰好不会(会也坚决说不会),那么,他找回颜面,让秦王奏乐的目的是无法达到的,反而会使自己难以下台。而缻是打击类乐器,演奏门槛比较低,不论会不会演奏,总能敲一两下(秦王只要敲一下就算达到目的)。在这一点上,秦王不好推辞。

再者,缻是瓦罐,如果作为武器,肯定比瑟管用。如果因秦王不肯而选择与秦王翻脸,那么,手里举着瑟是无法“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的,也无法达到胁迫秦王的目的。就此两点,可以看出,蔺相如在对自身可利用条件的选择上,是非常机智和慎重的。

除了条件上的选择,在实际上的选择也很重要。“将相和”章节中,蔺相如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时,在选择处理问题的时机上,把握得也很到位。

当廉颇说“我见相如,必辱之”时,蔺相如有两种选择:一是及时解决;二是过后解决。蔺相如选择了后者。

从后来他对自己门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说法,加之他一贯“谋定而后动”的作风来看,蔺相如并不是当时没有办法,直到想出了这样一个理由,才选择事后解决问题的。

如果蔺相如选择及时解决,那么“我为趙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的廉颇正在气头上,本就对蔺相如不屑的廉颇不但不会听什么“国家之急”,反而会使世态更加恶化,结果是“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这不是蔺相如想要的结果。所以他选择示弱,从一开始的“不与廉颇争列”,到后来的“相如引车避匿”,都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廉颇消气的时机。“负荆请罪”的故事证明了他选择的正确性。

就这件事而言,还有第二层选择,就是由谁来解决问题。同样,蔺相如有三个选择:一是自己解决;二是找赵王解决(就“渑池之会”前与廉颇的对话,可看出赵王并不昏庸);三是让门客传话。他选择了第三种。

第一种方式前文已经分析,不再赘述。第二种方式应该也能解决问题。赵王会明白“党争”的危害,也会出面调停。可问题是,即便暂时解决了问题,也会留下隐患,因为廉颇心理仍然会有疙瘩——“拿领导来压我”。如果是这样,日后问题将更加严重。再退一步,即便廉颇心中不会有疙瘩,那么蔺相如在赵王心目中又会留下一个怎样的印象?会不会有“就这事都处理不了”的印象?

所以,他选择了让社会地位比廉颇低很多的人来传话给廉颇,一来廉颇不会有被人训斥的感觉,反而会有自己觉悟不高的羞愧感;二来“文人相轻,武人相重”,廉颇毕竟是武将,消气之后的心胸和气度还是有的。当年“孟懿子问孝”时,孔子便是通过樊迟来传的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有效执行是成功的支柱

在做好了事先的了解、分析及选择后,既定策略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实施,也是一件事是否成功的关键。

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在有效执行之前,是怨不得天的。在“完璧归赵”的过程中,不论蔺相如对形势分析得再透彻,对秦王心理把握得再妥当,如果没有冒生命危险骗回和氏璧,没有舍生取义般“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没有送回和氏璧后依然面见秦王且从容表示“请就汤镬”(而不是一起逃回赵国),那么,不但赵国失去和氏璧,蔺相如也将埋骨他乡。

同样,在“渑池之会”上没有坚决执行用手中的缻去胁迫秦王的谋划,赵王注定会贻笑大方;“将相和”中没有为了解决“国家之急”而对廉颇的迁就与隐忍(连门客都引以为羞——“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赵国宗庙也许会被烧得更早。因而,不论计划多么完美,有效地执行,才是成功的支柱。

其实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做的每一件事都结合了“了解、分析、选择、执行”这四个要素。本文只是选取了“蔺相如成功四要素”在每一件事中所突出表现的一面来写。比如“智救缪贤”中,也有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利弊的选择;“完璧归赵”里,也有对秦王的了解和对主要矛盾(和氏璧)的选择;“渑池之会”上有对秦王的揣测和对赵王面临形势的分析;而“将相和”的过程,更是将各种要素融会贯通。

可见,所谓“了解、分析、选择、执行”并不能单一存在,要想做好、做成功一件事情,要将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让其为实现目标产生合力,才能走向成功。这也就是司马迁和蔺相如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执行蔺相如形象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如何走进高三孩子的复习阶段
财产刑执行的检察监督的现状及思考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