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周雍明
摘要:朴炳奎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于癌症患者始终强调“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治其身也”。治癌当先“调心”,即调畅情志,是最基本的“扶正培本”手段。对于癌症患者,坚持首先要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做到从心入手,让身心交互作用,以便更好改善癌症患者身体状况。在诊疗思路上,始终坚持精神内守法、坦诚相告法、正确认知法、移精变气法、顺志疏导法、劝诫教育法及综合变通法等调心特色方法,对于稳定癌症患者情绪、增强癌症患者抗癌信心和积极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均有很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朴炳奎;名医经验;肿瘤;调心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4.019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8)04-0067-03
Abstract: Professor PIAO Bing-kui has long been engaged in clinical work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cancer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erms of cancer patients, he always stresses that “Good doctors should firstly treat patients emotions, and then treat the body”. Treatment for cancer should first conduct “emotional regulation”, i.e. regulating emotions, which is the most basic means of “reinforcing the vital energy and consolidating the constitution”. For cancer patient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irst, start from the heart, and let the body and mind interact,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cancer patients. As for treatment and diagnosis ideas, Professor PIAO always adheres to the features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such as the spirit of law-abiding method, honest method, correct cognition method, transferring emotions and changing qi method, complying with emotions and counseling method, exhortation and education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adaptation method. These methods have shown obvious effects on stabilizing the emotions of cancer patients, enhancing cancer patients confidence and enthusiasm for fighting against cancer, and improving their life quality.
Key words: PIAO Bing-kui;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cancer; emotional regulation
自古以來,中医学就注意到情绪和心理与身体的生理疾病有很大的关系,意识到心理情志活动改善有助于生理病理的恢复。肿瘤的发生及预后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绝望、抑郁等情绪障碍。现代医学也关注到,长期紧张的情绪、人际关系不顺畅及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是心理致癌的3个重要原因。基于此,朴炳奎教授对于癌症患者始终强调“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治其身也”,治癌当先“调心”,即调畅情志,是最基本的“扶正培本”手段,坚持首先以心理疏导为主,做到从心入手,让身心交互作用,从而改善癌症患者身体状况。
1 “调心”具体方法
1.1 精神内守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首先提到“精神内守”,认为防治各种疾病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实际上是中医防治各类疾病的一个良方,对于癌症患者当然适合!朴老认为,让所有癌症患者“精神内守”,是所有临床大夫、患者家属和患者本身三者共同的责任,通过三者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他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影响癌症患者的情志因素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患者家属方面,由于患者家属知识的欠缺,或者出于“善意”,在癌症患者的就诊及确诊过程中,欺骗或隐瞒病情,导致患者本身对于自己病情不了解,直到病情进展恶化,患者才意识到自己疾病已经晚期,心理崩溃,一时间无法接受,乃至突然加重癌症病情,终生遗憾。另外还有部分家属及社会同事朋友因为患者罹患癌症,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些人对患者过度关心,让患者无事可做,自我怀疑生命是否面临终结,从而造成不良影响。⑵患者自身方面,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心理调节不到位,极易产生多种不良情绪,导致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等行为,进一步造成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紊乱及功能降低,从而使病情恶化,影响治疗效果。⑶医生治疗方面,对癌症的三大常规治疗手术、放疗及化疗,均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并带来不良反应,这些均会对患者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不得不中断治疗。另外,医生对于患者心理问题不够重视,患者得不到及时“调心”,一旦确诊为癌症,许多患者及家属沮丧、茫然、不知所措。倘若此时能够引导患者精神内守,必然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1.2 坦诚相告法
朴老认为,对于癌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应该先从患者家属入手,劝告家属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透露病情,让患者自己较为心平气和地接受事实。医生应该根据所患病情需要,密切注意患者心理状态,选取恰当时机坦诚相告,并与患者家属合作,共同帮助患者快速平缓地过度到接受期,从而使患者心理波动减小到最低。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应努力安抚情绪,使他们对于诊治过程尽量清楚,能够正确对待生与死的现实问题,坦然处之。并鼓励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定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
1.3 正确认知法
首先,医生需要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使其知道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的深浅轻重及其危害,避免家属由于知识的不足,以及观念的误导带来的紧张情绪影响患者。其次,多数患者得知自己所患癌症情况后,往往存在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复杂的情绪,其心理往往会经历否认期、怨恨期、妥协期、抑郁期和接受期。此时医生需要向患者讲解一定的医学知识,明确癌症不等于绝症,在多数情况下,积极配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甚至减轻癌症带来的影响,并根据患者所存在的思想顾虑,给予相应的破疑释误[1],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所患疾病形成正确的认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4 顺志疏导法
指一种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需要,用以治疗情欲不遂的病症的方法。古人早就意识到治疗疾病时顺志疏导的重要性。《灵枢·师传》言“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顺其志也”,金元时期朱丹溪指出“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小”,明代医家李中梓也曾说过“境缘不偶,所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所以,朴老经常采用不同手段和方法,让患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宣泄并理顺情绪。他认为,医生在临床上应该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亲朋,了解患者嗜欲和情趣以及与发病的关系,分析所得情况,找出真正原因。另外,针对不同癌症患者,朴老经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一些具有抗癌症功效的解毒之劑,比如白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一方面这些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确有一定抗癌效果,另一方面也有顺从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的作用。
1.5 劝诫教育法
对于某些癌症患者自暴自弃、焦躁、情绪低落、胡思乱想,绝对不可一味迁就和纵容,一定要采取严肃的劝诫教育法,应当善意而诚恳地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减轻工作负荷,避免过劳,保持身心健康,进行康复教育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增强其自救、自珍、自爱的信心和决心。
1.6 综合变通法
对于大多数癌症患者,朴老强调心身兼顾[2],将上述5种“调心”方法与中药方药甚至西医手术放化疗法进行综合变通,目的是在癌症治疗中,不仅治疗原发病,还要积极治疗抑郁障碍,并加强心理疏导,尽快缓解症状,那样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信心,意识到癌症治疗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够很好地维系医患关系,进一步坚定患者配合下一步治疗的信心。
2 小结
朴老治癌不仅“调身”,还强调“调心”,身心并重对于稳定癌症患者情绪,增强癌症患者抗癌信心和积极性,甚至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均有很明显的作用。这些方法都属于中医身心治疗的范畴,不仅适用于癌症患者,也适用于其他疾病,临床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林洪生.中医临床家·余桂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57.
[2] 王彦恒.中西医结合论治抑郁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75.
(收稿日期:2018-02-26)
(修回日期:2018-03-08;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