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青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重要课程,如何通过该课程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项重要议题。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主观能动性,找准“纲要”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以及提高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参与度是让爱国主义进头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5 — 0119 — 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①。“纲要”课的性质和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高度契合,使其顺理成章成为青年一代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如何让“纲要”课的教学推动大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纲要”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主观能动性
“纲要”课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首先跟学生交流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从而打开学生读史的心扉,激发学生读史的热情。倘若忽略了这一环节,课堂上再多讲述也事倍功半,而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爱党情怀、长征精神、革命精神等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进而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为关键。
第一,学习“纲要”课有助于青年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进而解除自身疑惑,明辨是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②,这些都是近现代中国的关键性历史选择,大学生唯有主动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自己动手搜集史实资料,自己动脑分析历史事件,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选择,才能科学地看待党和国家的过去,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的现在,才能解除自身疑惑,明辨是非。
第二,学习“纲要”课有助于青年学生做好民族历史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一代代中华儿女对历史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龚自珍曾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在,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青年学生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不仅能更好地传承民族历史,承担起每个中华儿女应有的历史担当,而且能更好的从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汲取精神力量,继而奋力谱写民族发展的新篇章。在传承和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中进一步开拓属于这代青年人的更加辉煌的民族历史。
綜上,大学生不论自身专业是什么,身为中华儿女就有责任传承中华历史文化。青年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进而解除自身疑惑,明辨是非,而且有助于他们做好民族历史的传承者和开拓者。
二、找准“纲要”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
“纲要”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使其成为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而只有找准“纲要”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为爱国主义教育找到客观真实的历史素材,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从爱国主义角度来剖析和解读历史,才能更好的完成“纲要”课所肩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
其一,通过讲述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罪行进行国耻教育。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屠杀、割地、赔款相继而至,中国人民遭受的民族耻辱不胜枚举。在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及文化渗透等全方位侵略之下,中国完全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形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受阻,近代中国陷入了贫困落后的惨境。历史需要铭记,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日最多的国家,在国耻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这种仪式为载体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一代从近代中国的屈辱体味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可谓国荣我荣、国耻我耻,在此基础上树立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热爱祖国,奉献祖国。
其二,通过讲述爱国志士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近代的中国经受帝国主义的百般蹂躏侵略,与此同时中华儿女也奋起抗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的民族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①其中有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包括关天培、葛云飞、海龄(满族)、乐善(蒙古族)、邓世昌、林永升、冯子材、聂士成、左权、扬靖宇、张自忠、谢晋元等,他们前赴后继,顽强不屈,甚至以身殉国。上述爱国英雄的事迹都可以成为培育青年一代民族精神的着手点。
其三,通过回顾近代中国从备受欺凌到最终站起来的历程进行爱党教育。近代以来各个阶级都对国家出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们虽然最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但他们探索出路的种种尝试为后继者继续探索自强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经历了由技术救国到制度救国再到文化救国。受俄国革命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摸索终于建立了一个全新面貌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不是一个空洞的结论,而是三十年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伟大成果。通过讲述近现代“救亡图存”的历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寻找国家出路的不易,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胜利的艰辛,从而发自内心建立爱党的真情,激发为党奋斗的责任和热情。
三、提高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参与度
“教学”二字“学”才是目的,因此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核心作用在于学习方法上的高屋建瓴,在于疑难困惑的循循善诱。“纲要”课的教学方式就需要适时作出调整,将自主教学,实践教学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日常,并将学生参与度纳入“纲要”课考核体系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纲要”的参与度,让“纲要”课活跃起来。
首先,将自主教学理念贯穿于“纲要”课教学中。教师要做引路人,循循善诱带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寻真理。这要求教师科学设置提问、讨论、上台发言、演讲、辩论等环节,以这些环节为载体,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学习,主动找寻答案。“纲要”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列强侵华、傀儡政权、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长征、抗日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找相关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在课堂上图文并茂的作出展示。
其次,将实践教学融入“纲要”课日常教学中。历史的学习媒介不只是书本,还有海量的课外资源。诸如鼓励学生深入群众,走访身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或革命战士,形成口述历史;给学生推荐经典纪录片和艺术演出;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历史遗迹,特别是纪念馆中,展出的大量珍贵照片、文献、实物史实材料和反映当时场景的雕塑作品,能够让参观者从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参观考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课。学生在参观中了解、思考、感悟,由此生发对革命历史的情感,树立起为国家奉献个人力量的信念。
最后,将学生参与度纳入“纲要”课考核体系中。“纲要”课鼓励学生课堂上踊跃参与,鼓励学生课外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就不能单凭期末考试一纸定成绩,而应同时将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考核纳入到最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让“纲要”考核评价标准与鼓励方向一致,这样有利于发挥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陈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回顾、基本经验和探索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9):67-73.
〔4〕李琼.新形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4):143-14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