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2018-10-20 03:43胡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精准扶贫实施策略

胡军

摘 要 精准扶贫是当前职业教育行使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词。面对三峡库区扶贫现状,库区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整合各方资源,跨界实施精准调研、精准研究、精准培养、精准培训、精准对接等精准扶贫举措,不断创新扶贫模式,提高扶贫效率,才能实现为库区贫困移民拔出贫根的目标,促进库区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 三峡库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9-0061-03

一、三峡库区精准扶贫的背景和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

三峡移民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发展,积极采取各种政策保障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贫困移民产生的原因多、范围广、领域宽,因此,扶贫攻坚工作还将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存在的艰巨任务。三峡库区能否通过精准扶贫,享受到政策的红利,让贫困移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三峡库区面临 的机遇与挑战。

(一)三峡库区贫困移民产生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

三峡库区基础条件差,生产资料匮乏,观念、文化水平较为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等,造成库区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均衡,因此成为国家级贫困连片区。而库区是百万大移民的发生地,移民的贫困问题是事关库区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大事。库区贫困移民的形成原因众多,通过对三峡库区万州、云阳、奉节、巫溪等5个贫困区县856户贫困移民的调查发现,贫困移民中农民占81.3%,只有中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6%,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18.7%;一些贫困移民在思想上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产生了安贫乐道与满足现状的思想;有些贫困移民家庭虽然拥有富余劳动力,但却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另外,大量库区外迁安置“返流”移民与就地安置移民缺乏一技之长,一些农村后迁移民耕地不足等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移民就业和生活困难,成为贫困人群。目前,“三峡库区仍有175.94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其中贫困移民占相当大比重,因此,让库区移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库区当前的紧迫任务。

(二)三峡库区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长期以来,三峡库区很多地方采取粗放扶贫模式,产生了诸如扶贫对象靠推测估算,扶贫过程靠请人填表,扶贫成效靠虚报数字,扶贫资金成“唐僧肉”等现象。粗放扶贫未能触及贫困根源,未能因人施策、因地施策、因困施策,導致扶贫低质、低效状况持续存在,贫困的恶性循环呈延续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等精准扶贫要求,是解决三峡库区粗放扶贫问题的一剂良药。目前,三峡库区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过渡的转型期,需要的人力资源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而贫困移民作为参与库区经济建设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也作为库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成分,他们的文化水平却普遍不高,尚未掌握脱贫致富的现代科学技术,这势必会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因此,库区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人,而教育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好方式。其中注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更成为现实所需,因此,加大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力度,使脱贫从治标转向治本,成为三峡库区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

二、职业教育服务库区精准扶贫的改革思考

(一)加强内涵建设以适应库区经济转型要求

为适应三峡库区经济转型要求,库区职业教育应根据库区产业发展实际,完善政、校、行、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各方资源的优化整合,真正实现开放办学的理念。通过政、校、行、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不断提升研发与教学水平;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名师工作室,完善能工巧匠进校园机制等,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加强社会服务机制、服务平台、服务模式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出多功能学习培训平台,建立成人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等,不断创新培训模式。这样,才能适应三峡库区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为贫困移民及其子女的培养培训、技术服务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四方联动平台以整合各方资源

构建体现多方利益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通过学校牵头、政府支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模式,打造以人为本、利益共享,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精准扶贫实施平台,实现人才流、技术流、资源流的合理流动共享机制。基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移民共同发展的原则制定精准扶贫标准,使扶贫标准体现政、校、行、企、人的相关利益。在此基础上,跨界利用各方资源,做到以创新为动力,通过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实施、精准评价,将利益链作为主线串联其中,政、校、行、企四方价值取向融为一体,但又和而不同,在实现库区贫困移民脱贫致富的前提下,使政、校、行、企四方共赢。

(三)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以提高脱贫效率

一是政策扶贫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使政府制定的政策有利于库区移民脱贫致富。二是产业化扶贫模式,通过技术及人才服务渠道扶持中小型企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等产业,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三是劳动力转移扶贫模式,利用政、校、行、企的职业教育资源,对库区富余劳动力进行再就业培训,实现贫困移民“零距离”上岗。四是结对帮扶扶贫模式,结合特殊贫困群体的内在需求,采取结对帮扶形式,从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一对一的对接帮扶。

三、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服务库区和现代农业为主线,牵头与库区17所中高职院校、2个区县成立了三峡库区职教集团,签订了县校合作协议,搭建起政、校、行、企精准扶贫合作的平台和框架。

(一)对扶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以明确扶贫任务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重庆市万州区,以万州区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既是山区又是库区,11个区县中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绝对贫困人口284242人,占全市绝对贫困人口总量的51.7%,贫困人口发生率为3.3%(其中农村贫困移民占82.5%)。作为重庆市唯一一所定位于围绕现代农业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致力于加强内涵建设,承担起库区扶贫特别是农村移民的扶贫任务。学校组织了10个团队共70人深入贫困区域现场调研,深入研讨并从政策研究、培养培训、对接帮扶等方面出发,制定出扶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实施办法。

(二)影响区域教育政策的制定以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于2007年开始实施单独招生试点,是重庆市高职单独招生首批4所学校之一。为确保移民学生进得来,学校十分重视招生制度改革,开展了“高职教育服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研究”课题研究,就解决移民子女就读高职的问题向移民局、市教委报告了“切块定向”的想法与举措,得到了大力支持并组织实施。此后,学校总结经验提出了“利用高职单独招生试点,切块定向招收三峡库区移民学生”的建议,被市移民局、市教委采用。同时,在做好各类常态的奖助学金帮扶、生源地贷款等工作的同时,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三峡移民高职学历教育资助政策研究”的课题研究,被市教委、市移民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文件《重庆市三峡移民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管理办法》采纳,决定给高职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此外,万州区政府也根据文件精神,以地方政策的形式给予万州籍就读高职学生每年每生补助2000元。这些举措使贫困移民学生解除了入学的后顾之忧,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多措并举提升移民学生技术技能以去除贫困根源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教育信息化改革,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诊断与改进体系。学校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和优化社会实践模式,自2012年以来,每年组织7支重庆市级重点团队、15支院级重点团队,共2000余名学生(其中移民学生2/5),赴库区的万州等区县开展科技支农、支教、政策宣传、文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近3年来,移民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0项。学校与市农委合作开展了4届“重庆市农机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星火计划”人才培养,近3年为库区培养农机高端紧缺型人才160名;通过集团企业订单培养,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办学机制,组建订单培养班级28个,依托校企合作一体化平台,培养了移民学生1200名。通过各种举措,使移民学生学有所成,移民学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四)引领移民学员创新创业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人社部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实验基地、重庆农机高端应用人才星火计划培养基地、重庆市三峡库区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万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万州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等为依托,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完成各类移民培训15461人次,其中技术培训13916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545名,再就业率为85.6%,为实现库区移民百姓创富增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学校建成9501平方米集企业办公、创客聚集、商务洽谈、会议交流于一体的绿叶众创空间和35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园;打造了创业一条街,将临街的21个门面以零租金的方式租给移民学生和参与培训的移民开展创业帮扶,仅2015年就有18名移民及移民子女成功走上创业之路。目前入驻学校创业实体店17个、创新创业项目125个、成功孵化典型29个,入住创客150人。

(五)利用先進实用技术分层对接实现扶贫的无缝契合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依托建立的现代农业科技培训讲师团、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等,积极开展对接服务。与区县对接,完成了区县现代农业产业项目规划7个、大型产业基地服务8个、承担应用技术项目研究12项,其中承担的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优质林果蔬菜种苗脱毒快繁基地建设”,发展了优质脱毒林果蔬菜5000余亩,移民间接受益6000余万元[2];与乡镇对接,规划并启动了3个贫困移民乡镇的猕猴桃等基地种养项目15个,为库区移民获得经济效益近1000万元;与村社对接,结对帮扶了万州区、巫溪县的白土镇大林村、郭村镇三根村等4个贫困村,完成了贫困户的入户摸底、结对帮扶等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李文静,等.三峡库区移民贫困致因的精准识别与减贫路径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36-144.

[2]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破解职业教育难点添力现代农业发展[N].重庆日报,2016-05-16.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精准扶贫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