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煜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3。
1.组织口算。
25+4= 32-5=
25×8= 16×5=
25×4= 32×5=
25×40= 56÷7=
2.选择研究算式,明确研究对象。
师:你觉得上面哪些算式与积的变化规律有关?
学生选择“25×4=100,32×5=160,25×8=200,25×40=1000,16×5=80”这几个乘法算式。
结合乘法算式回忆各部分的名称。
3.寻找关联算式,形成研究题组。
师:你会选择哪几个算式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针对学生的算式选择,整理为两大题组:
25×4=100 32×5=160
25×8=200 16×5=80
25×40=1000
师:为什么会把这三个算式分成一组,另外两个算式分成一组?
生:左边算式中都有一个因数25不变,右边算式中都有一个因数5不变。
师:我们今天来重点学习研究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形下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思考:尽管学生早在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找规律,但在本课之前都是局限于一行数据的观察(如找规律:1、3、5、7……),而积的变化规律需要借助一组算式加以观察发现。从一行数据转向一组算式,学生需要感知的强烈刺激。由于教材整体呈现了两组乘法算式,算式之间的关联感知刺激强度不够。为此,设计中通过选取关联算式形成研究题组,让学生初步感悟到积的变化规律需要在多个有关联的算式之间进行,同时明确了题组乘法算式的特点。】
1.集体观察题组中的部分算式,引导学生描述因数与积的变化现象。
师:观察下列题组中(1)、(2)两个算式,你有哪些发现?
生:8是4的2倍。
师:因数从算式(1)中的 4怎样变化为算式(2)中的8?
生:因数从4到8,乘2。
(教师箭头标注“×2”)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200是100的2倍。
师:积从算式(1)中的 100怎样变化为算式(2)中的200?
生:积从100到200,乘2。
(教师箭头标注“×2”)
师:从算式(1)到算式(2),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生:因数25到25不变,另一个因数从4到8乘2,积从100到 200乘 2。
师:那从算式(2)到算式(1),因数与积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梳理小结:在两道算式的比较中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或除以2,积也乘2或除以2。
【设计思考:积的变化规律看似简单,实际上学生对题组的整体观察与联系描述存在困难。学生对题组的自主观察,往往停留于两道算式中单个元素(如某个因数或积)的观察比较,缺乏对因数、积两个元素变化的同步对应观察。同时,学生对因数与积的变化现象的描述缺乏逻辑性,像学生习惯表述的“4乘2得8”“100乘2得200”在本质上不是描述变化规律,而是在应用规律推算积的结果。针对这一困难,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因数从4到 8,乘 2”“积从 100 到 200,乘2”的句式描述,并借助箭头标注,帮助学生建立起描述因数与积变化现象的话语系统。】
2.自主观察、描述分析题组中因数与积的变化现象,形成规律猜想。
师:比较下列题组中的算式(1)与(3)、(2)与(3),在学习单上算一算、标一标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与同桌说一说变化现象。
生:算式(1)到算式(3),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从4到40乘10,积从100到1000也乘10。算式(2)到算式(3),因数 25不变,另一个因数从8到40乘5,积从200到 1000也乘5。
师:那算式(3)到算式(1)、算式(3)到算式(2),它们的因数和积又是怎样变化的?
师:根据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现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小结:在这一组算式中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但这只是猜想,还需要在其他乘法算式中去验证。
【设计思考:通过题组观察比较、描述分析的模仿活动,学生经历了因数与积的变化现象的完整探索,为后续独立探索积累经验。在规律的发现、归纳中,让学生明确由例到类的猜想需要验证,才能确认结论。】
1.出示题目:独立验证指定算式的规律。
验证要求:用箭头图标注说明下面两个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再根据题组自己写一个相关的乘法算式,并进行验证。
32×5=160 (1)
16×5=80 (2)
2.反馈。
(1)指定算式的验证。
反馈上述算式(1)(2)的验证情况,得出“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2或除以2,积也乘2或除以2”。
(2)扩充算式再验证。
反馈验证学生自己补充的算式(3),如“8×5=40”“16×10=160”“96×5=480”。先检查这些补充算式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再验证算式(3)与算式(1)或算式(2)之间积的变化规律结论是否成立。
(3)独立编写题组验证。
学生自己独立按照题组举例,验证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结论是否成立。指名反馈,发现结论成立。
3.总结规律。
师: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在我们举的例子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不是乘同一个数的,有吗?
生:4×0=0 与 8×0=0,因数 0不变,另一个因数从4到8乘2,积从0到0可以乘很多数,不一定是2。
师:在积的变化规律讨论中,因数不能为0,因数与积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要除外。
小结:在规律验证中,既要找许多符合规律的例子,也要找不符合规律的反例。只要出现了反例就需要修订或推翻结论。
【设计思考:验证规律是规律探索活动的核心环节,既是对结论进一步明晰的过程,又是对不完全归纳推理思想方法的认识过程。通过题组中指定算式之间验证、根据题组自己扩充算式再验证、独立编写题组验证,由扶到放,学生掌握了题组编写和验证的方法,并形成了大量的例证。最后通过反例的讨论,修正了结论,也让学生对规律验证的全面性、科学性有了初步了解。】
1.根据每组第一题给出的积,完成后面的计算。
第一组: 第二组:
37×3=111 24×15=360
74×3=( ) 24×( )=120
37×27=( )( )×15=()
第一组重点反馈:你是根据给出算式的哪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来思考的?
第二组重点反馈“( )×15=( )”,结合学生练习中的“24×15”“24×45”“24×3”和“24×15”“48×15”“12×15”等材料形成题组进行观察,学生发现,这道开放题只要一个因数保持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答案不唯一。
2.解决问题。
如果长不变,宽要增加到24米,扩大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算式,图示验证)
【设计思考:第一题的题组一是“37×3”的组块训练,后两个算式围绕给出算式的两个因数进行了变化,防止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产生思维定势;题组二采用学生编题、形成题组的练习方式,要求学生从积的变化来思考因数的变化,并在学生给出的材料基础上再次形成题组,内化规律。第二题积的变化规律与生活中的面积问题相结合,拓宽了规律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