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瑜
摘 要:萧红一直被誉为文学界具有特殊天赋的奇才,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普世苍生,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注入了她的悲悯情怀。文章通过对萧红本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分析,洞悉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体会其中的悲悯情怀,从而更深刻的探析其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萧红;女性;悲悯意识
萧红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闪耀光环、备受文学界关注的女作家,她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动人的小说,她的创作天赋一直惊艳着每一位读者,使读者在阅读之余探析其命运的悲惨。萧红身为作家,读者或者研究者的关注点应该始终放在其文本上,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总结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而现今社会的研究目光集中于萧红人物本身,消费其人生的故事。这是一种错误的研究视角。文章将通过对其文本的研究,还原萧红作品最独特的魅力,体会其作品中女性的悲悯意识。同时也向这位孤独的游走在困厄时代的女性致敬。
一、悲悯意识源于个人生命经历
萧红创作中所蕴含的悲悯意识并不是脱离于实际生活的,其个人经历就是凄惨和悲凉的。她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但是从小就与父母之间保持着陌生的距离,与祖父相依为命。为了挣脱被安排的生活命运,她选择了逃离和背叛既定的生活,从此开始了她动荡和凄惨的一生。在创作道路上经历了人世的艰难和苦难,流浪于哈尔滨、青岛、日本等地,常年经受物质极度困乏的清苦生活,疾病缠身,饥饿常常伴随左右。情感之路更是步履维艰,逃婚、为了生计再次与未婚夫生活,自从认识了萧军后,却又陷入纠葛之中,不得已嫁给端木蕻良,最终在爱情的绝望之中死去。而正是这些人生的疾苦,爱情的痛楚让萧红更加能够体会人生的无常和悲凉。用悲悯的眼光看待人生。
二、时代造就悲悯意识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环境,萧红生于中国最贫困和动乱的年代,她的作品折射出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她出生东北,这片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发源地。当故乡沦为敌人铁蹄之下,萧红开始流落他乡,也正因如此,让她把目光投向了东北这片土地的贫苦百姓。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成了萧红写作的重要主题。《八月的乡村》《生死场》都是萧红对这一主题的描写,作品对苦难的人民展开描述。而纵观萧红创作的始终,会发现她的创作内容和作品特色始终是关注劳苦大众,在叙述作品的同时渗透着她对人世的同情和怜悯。比如后期的创作《呼兰河传》《汾河的圆月》《莲花池》等作品都是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持续关注,放低写作视角,体现出作家最真诚的写作情怀。就是这样一个动荡和战争的时代,让萧红把自身的悲悯情怀投入到作品中去,让我们在阅读之余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悲悯意识,以及那个年代所包含的凄惨的贫苦大众的生活。
三、从萧红作品中探析其悲悯意识
1.动荡时代民众生存困境的悲歌
萧红的一生可以用“悲惨”“凄凉”来形容。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把目光放到了那群贫苦、自卑、麻木、愚昧的劳苦大众中。萧红笔下的故事,看得人胆战心惊而又唏嘘哀叹。萧红写人的生、老、病、死,写出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其描写的深刻程度是十分少见的。《生死场》是萧红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书于萧红流落于青岛时期。描写了“九一八”战争期间,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农村百姓。乱坟岗、死尸、奄奄一息的庄稼、阴霾的天空。小说处处写满了悲情。也在悲情之中让人体会到了萧红对于人生的体谅。月英、金枝这些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女性,作者在描述她们的同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怜悯。明白她们的苦,却也只能旁观她们的苦。
1940年创作的《呼兰河传》,作者也是用冰冷的笔法刻画最现实的“小城”世界。看似冰冷和残忍,但是这种残忍的背后是作者最关切和悲悯的目光。“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萧红描写的死是多么的可怕。但是这个死却又一次次唤起了大众的同情心。正是这样的萧红,写着最残忍和悲凉的故事,却透露着慈悲的胸怀。
2.女性视角和生命体验
萧红是一位女作家,在人生歷程中饱受着女性的苦难。她知道女性在社会上的存在地位和社会价值,所以在文本创作时将写作的笔触转向了平凡的女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一社会的弱势群体,最终其塑造的形象中流露出她的悲悯意识和悲悯情怀。
萧红笔下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独立于女性的身份角色之外,像极了一些没有尊严和活力的动物,像熊、像爬虫、像猪、像狗、像老鼠、还像病了的猫……丑陋、悲哀、荒凉。这种角度的描写并不是更高层次上的审视,而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悲悯和理解。是萧红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升华,却也是描述自我生活的副本。比如代表作品《牛车上》,五云嫂是一个时代社会女性的缩影。一段再正常不过的路程上,萧红将时代动乱下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描绘得异常真实和冰冷。而萧红笔下的五嫂子,为了找到自己的丈夫,经受了人生的各种磨难,而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自己的丈夫将要被处死。一个悲惨时代之下女性的悲惨生活、女性坚强的品质、女性无能为力的处境,都被萧红囊括于故事之中。同时更是写出了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无论如何都得不到的爱情。
《生死场》对于女性处境的描写有所缓和。却依旧不改冰冷和悲伤的叙述基调。比如成业终于可以娶金枝的时候,是多么的幸福和兴奋,而婶婶却泼了一盆冷水:“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在那个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年代,萧红笔下的女性都是如此的悲哀而又麻木,她们无望的生活,却又生活着。
三、结论
萧红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她承担起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以自己的人生为模本,关注大众和苍生,在叙述作品的同时,展示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也是一位女性作家对于人生和时代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艺璇,刘国文.浅谈萧红女性意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4):194-195.
[2] 刘雅琴.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3] 杨洋,张立群.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职大学报,2016(02):27-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