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市高校教育实践情况的调查

2018-10-19 01:44冯明舒
文教资料 2018年15期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天津市

冯明舒

摘 要: 天津市全面启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国家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鼓励高校建设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未来4年,创建40个左右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精心培育20个左右市级协同创新中心,认真遴选和扶持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本文将对天津市10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进行考察,旨在加快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 天津市 高校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计划的主旨是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的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本文对天津市高校协同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高校协同中心建设现状,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其未来走势。天津外国语大学调研组于2014年5月—12月间对天津市10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天津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1.调查目的。

本调查将对天津市10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对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天津各高校在校企联合成功经验及教训,为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加快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国家和天津市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2.调查对象。

从学校的综合实力,即硬件、软件条件考虑,确定10所调研高校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其他院校由于规模小、硬件软件条件相对滞后不具代表性,因此,本调研暂不予考察。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以下是2012年至今(2014年12月)天津市10所高校新建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天津市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天津市10所高校共计成立协同创新中心13个,其中国家级1个,部级1个,市级2个,校级9个。天津市的龙头高校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依据自身的学科和人才优势,联合市内外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牵头组建了“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成为首批国家认定的1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另外,2012年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7家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及中药制药企业共同组建了教育部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以集群创新优势开展协同创新。除此之外,南开大学和天津市城建大学分别牵头成立了2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还有9所院校成立的9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下面结合天津市高校的实际情况,将天津市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现状按照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天津市市属高校(市属普通本科高校)进行分类叙述、比较。

1.部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迅速,成绩显著。

天津市有代表性的部属院校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依据自身的学科和人才优势,联合市内外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共成立协同创新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个,市级中心1个,校级中心4个,两所高校拥有的协同创新中心数量几乎持平于其他8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总和,从协同中心的级别看明显高于其他8所高校。

2.市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稳步发展,师范大学面临零立项窘境。

调查中的市属高校共计8所,建立协同创新中心7个,除天津师范大学没有协同创新中心之外,其他7所大学每个高校拥有一个协同创新中心,市属各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数量虽不及部属高校的数量多,协同创新中心级别大部分不及部属高校的级别高,但可以看出市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已经起步,并正在稳步发展、走向正轨,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拥有一项部级协同中心项目,天津城建大学拥有一项市级协同中心项目,从协同单位来说,虽不及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协同单位,但不乏像中央编译局、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央国家机构和国内一流大学。相信在国家和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市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师范大学应尽早突破零立项窘境。

三、天津市10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需要多个(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部门、多种人员对多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亟须政府在政策、组织、平台、经费、评价等方面予以推动、规范和扶持,天津市政府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支持应尽快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1.政府相关政策亟待完善。

2013年,天津市全面启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鼓励高校建设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目标是未来4年,创建40个左右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精心培育20个左右市级协同创新中心,认真遴选和扶持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但是至今天津市出台的关于开展高校协同创新的实施细则的文件有限,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划、范围和条件,申请与推荐,评审与立项,支持措施,实施与管理,考核与验收”等方面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涉及政策支持的内容较少。这种政策缺失与我国整体性高校协同创新政策滞后高度相关。

笔者认为,政府相应政策的制定可以大大地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协同创新工作发展至成熟阶段,新主体独立自主地行使创新进程中的各种事项。政府主体将以政策、制度在场的方式推动和协调高校协同创新工作,而非政府官员的意志、主张强势在场,主导协同创新工作。这是协同创新工作发展的政策作用远景。因此,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试行、确立将决定该项工作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果。

2.国家级、市级协同创新中心数量偏少。

2013年,天津市全面启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计划未来4年,创建40个左右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精心培育20个左右市级协同创新中心,认真遴选和扶持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为止时间已过半,但协同中心的数量远未达到当初目标数量的一半,国家级协同中心只有1个,部级协同中心1个,市级协同中心只有2个,校级协同中心9个,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市级协同创新中心的数量,本调研调查的是天津市10所高校,天津市高校数量共计20所左右,按照目前的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速度,4年后,市级的协同创新中心是8所,和13年计划的培育20个左右市级协同创新中心目标相距甚远,这与天津市未出台关于开展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实施细则文件不无关系。

3.市属普通本科院校学科优势、可利用资源不足,很难申请到高级别的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市属普通本科院校学科优势、可利用资源不足,缺乏启动资金,领军人才难觅。参与调查的8所市属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中心所依托的学科国内排位不够靠前,除临床医学、中药学和建筑学少数学科排位在前20名左右外,多数学科排在30名以后,国内竞争优势不足;缺乏市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且企业对此类高校的创新能力信心不足,资金投入较为谨慎;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的“距离”拉不开,部分高校出现同一班人马做同一件事情的应付现象,没有针对“创新”要求进行调整。市属普通本科院校未来的目标应该是在市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申报市级及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力争成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

天津市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释放出更多的创新要素的活力之后,才有可能建立起規模合理、数量适中、层次性明显的符合创新要求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2]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EB/OL].http://baike.baidu.com,2017.5.11.

猜你喜欢
高校人才培养天津市
有趣的云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
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浅析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市排水专项规划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