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襄城县中医院,河南 襄城 4617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为临床多发脑缺血性疾病症候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四肢麻木、耳鸣等症状,对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影响极大[1-2]。目前,临床西医主要采取对症干预措施对VBI予以治疗,包括扩张脑部血管、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3-4]。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VBI临床治疗中较常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整体治疗效果不佳,与临床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临床将VBI治疗研究重点转向中西医结合[5]。中医无VBI病名记载,但根据其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将其归类于“厥症”、“眩晕”等范畴,并认为虚、火、风、痰、瘀等因素均可引发VBI。活血补气祛痰汤为临床常用中药方剂,有活血化痰、补气行血等功效,在VBI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临床关于活血补气祛痰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VBI中具体应用价值的报道研究较少,基于此,笔者选取我院86例VBI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上述联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VBI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与研究组(n=43)。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6~71岁,平均(58.69±10.78)岁;病程1.3~4.9年,平均(3.08±1.02)年;基础疾病:高血脂15例,高血压21例。研究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4~73岁,平均(59.02±11.11)岁;病程1.1~5.2年,平均(3.13±0.98)年;基础疾病:高血脂14例,高血压2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VBI诊断标准[6];②经超声等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③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及对药物具有过敏史者;②外伤所引发眩晕者;③伴有不稳定性高血压者;④并发消化性溃疡者;⑤存在明显出血倾向者;⑥并发肾肝功能重度障碍者;⑦并发脑出血或脑梗死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口服6 mg/次,3次/d。研究组: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活血补气祛痰汤,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用量、用法同对照组;活血补气祛痰汤药物组方:甘草10 g,红花6 g,丹参12 g,半夏12 g,陈皮12 g,地龙10 g,茯苓12 g,川芎12 g,当归12 g,黄芪35 g。气虚者加党参30 g;血瘀者加红花、桃仁各12 g;耳鸣者加石菖蒲15 g;头痛头重者加僵蚕10 g;白芷10 g;失眠者加五味子12 g,柏子仁12 g,酸枣仁12 g;以水煎煮,1剂/d,收汁300 mL,早晚分2次服用。两组均治疗15 d。
1.4 疗效判定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予以评估,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且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0%为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且中医证候积分降低60%~89%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且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59%为有效;未至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血流动力学,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基底动脉(BA)及左右侧椎动脉(VA)血流速度。③生活质量,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依据SF-36量表予以评估,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8]。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0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左侧VA、右侧VA及B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左侧VA、右侧VA及BA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SF-36分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SF-36分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SF-36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组别例数 左侧VA 右侧VA BA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332.02±5.9735.12±6.31∗32.81±4.9638.35±7.05∗40.18±4.8742.10±4.08∗研究组4331.66±6.2441.09±7.25∗#32.32±5.1743.19±6.07∗#39.46±5.5247.49±3.5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 两组SF-36分值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VBI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其发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具有密切相关性,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疾病易反复发作,并随病情进展引发急性脑血管疾病等。近些年,VBI发病率持续增高,如何对其进行安全有效治疗仍是当前研究热点。
目前,临床上治疗VBI主要措施包括改善脑代谢、给予扩血管药物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抑制前庭系统兴奋药物等。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VBI临床治疗中较常用,其属双氨氧化酶抑制剂,可有效扩张椎-基底动脉系统,增大脑部血流量,改善脑循环状态,且可降低血压、提升耳蜗及脑底血流量。有研究[9-10]还指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还可对抗儿茶酚胺缩血管作用,并抑制血浆凝固和二磷酸腺苷所诱导血小板聚集。同时,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还可提高血管通透性,促进腺体分泌。宋雨鸿等[11]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单药治疗VBI后,患者总有效率仅为73.3%,与临床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VBI属中医“眩晕”等范畴,中医虽无其病名记载,但对其认知较早,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关于疾病治疗,张仲景采取五苓散及泽泻汤对患者予以干预,并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表明“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同时,中医认为VBI病位在于清窍,因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致使清窍失养、脑髓空虚,或瘀血阻窍、痰火上逆、肝阳上亢抑制清窍扰动发生眩晕,和肾、脾、肝三脏具有密切相关性[12]。活血补气祛痰汤为临床中医参照VBI病因病机所制方剂。本研究结果表明,疗程结束后研究组左侧VA、右侧VA及BA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陈婉兰[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基础上,联合采取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以此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活血补气祛痰汤中黄芪可通经活血、补中益气;川芎能祛风止痛、活血行血;当归、丹参有安神、清心除烦、祛瘀、活血凉血等功效;半夏擅燥湿化痰;甘草可调和诸味药材;红花有散瘀止痛、行气活血功效;陈皮可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地龙有息风止痉、清热通络之功;茯苓能安神健脾;诸药联用可共奏活血、化痰、补气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研究组SF-36分值增高幅度较对照组更加显著,表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活血补气祛痰汤联合治疗VBI,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能与该联合治疗方案可更有效改善疾病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
综上,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