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君
摘要:自学互助的环节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会自主学习。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无序、难收的现象。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控”、“收”二个环节,把握好“控”与“收”的“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控收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7-040-1
“控”即调控、驾驭,是指计划执行中出现偏差和内外环境条件变化时,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整和纠正。语文教学中的“放”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控”,以定向控制、定度控制、定式控制三种不同的方式,对“放”进行规约和调整,从而使课堂自由而有序。
“收”,是指把学生的自学所得,引向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使之对所学知识明确化、条理化、科学化,将学习方法不断完善和优化。如果只“放”不收,犹如抛弃风筝而无价值,教学就无效果;如果“放”而乱收,犹如使收回的风筝乱线一团,显得杂乱无条理,教学也就无意义。“放”得开,是为了收得广;“控”得当,是为了收得实。而“收”也需要把握时机,巧妙运用。
一、语文教学中的“控”
1.定向控制
定向控制就是一种目标的控制。放,是为完成一定的目标进行的,正如“放风筝”要展现它的风姿必须由操作者借助“线”来控制一样,如果无的放矢,则导致漫无边际。教学中的“放”,既是要让学生放开脚步自由走,同时还要朝既定目标迈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放”前将该次训练目标的有效信息输给学生,无关的信息不要输出。因此,有效的信息就不会被无效的信息淹没。然后在此目标控制下,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明题、思辨、讨论,并随时在学生中加以引导,并根据学生讨论、发言的反馈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对失控情况进行调控、校正,使课堂教学始终不偏离方向。
2.定度控制
“放”要把握好“度”,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尝到甜头,但不应该太简单,容易获得。因此,在“放”中给的目标以及这个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准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现实进行控制,因为要求太高,学生感到难以实现而失去信心,激发求知欲望;要求太低;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犹如风筝放得过高难以讓人看清,甚至失控,放得过低又无法展示其风采而失去意义。因此,教学中的这条控制线高低深浅须恰当,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3.定式控制
学习小组是课堂学生自学的主要方式,如何划分小组,如何讨论是需要教师妥善指导和加以控制的地方。在小组划分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的异质性和同质性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平、沟通技巧和纪律,将班级划分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人,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在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方面,分为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教师应规定,在小组沟通之前,每个学生都应该独立思考和自学(有时要求学生写出关键的思考点)。组间交流就是让小组间相互检查,相互激发、形成良性的组间竞争。
这里“控”与“放”看似一对矛盾,实则是统一的。“控”只是在大目标和要求上限制,而其他如何分析、思维、理解却是放开的。因此,两者各行其责,都指向学生能力。因势利导,点拨启发,疏导思路,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必要时作点暗示,让学生有种“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的感觉。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发现学生初读文章后似乎对文中蕴含的感情体会不够深刻,于是适时提出:文中父亲说了哪些话?请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听了后立刻在文中寻找勾画,马上回答:父亲共说了5句话。笔者便接着问,那么你能理解父亲的每一个字所涉及的感情吗?这样,经过我简单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起来,通过交流的讨论,同学们理解这些平凡的词意义是丰富的,特别是对父亲的爱。
二、语文教学中的“收”
1.遇到共性困惑,是“收”的大好时机
学生在阅读时无所适从,遇到了共性困惑,这个时候是“收”的大好时机。将学生思考、讨论的分散的零星的困惑集中起来。并试图从规律上总结,容易掌握学生,创造性的理解,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精彩的总结与点拨能让学生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自学,教师大胆地“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了阅读感悟,是“收”的大好时机
当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体验后,想把自己在阅读中的心得感悟说出来的时候,是最佳“收”的时机。例如:笔者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学生理解全文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学生们立刻回答,有的想起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有的说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时笔者对学生说,先不要忙着回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这种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解读课文。问题很快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在自然分材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而“控”“收”则是具体的操作艺术。“收”的巧妙,有利于“放”的开展。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句话:势来不可遏,势去不可留——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这是教学的机智,是教师的素养。这样看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放手把整条龙让学生来画,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点拨,在关键时刻指导学生“点睛”,学生和老师能够默契地互动,就能让整个语文课堂呈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处理好了“控”与“收”的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参考文献]
[1]杨金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9).
[2]许丙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