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1)任妮娜
1.1 一般资料 开展本次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对象抽取时间段为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下肢骨折的86例患者,并按照随机抽签原则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参照组患者43例、护理组43例。其中参照组患者中有女性22例、男性21例,年龄为30~55岁,平均年龄为(42.5±1.59)岁,下肢骨折分类有髋部骨折15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13例,骨折原因有交通伤33例、坠伤10例;护理组患者中有女性20例、男性23例,年龄为33~55岁,平均年龄为(44±1.60)岁,下肢骨折分类有髋部骨折14例、股骨颈骨折16例、股骨干骨折13例,骨折原因有交通伤30例、坠伤13例。对比两组患者资料观察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实施方法为下:①患者术前开展评估,对其基本资料、病史等信息进行搜集,并计算出患者的BMI。依照量表各项指标进行评分[1]。②术后监测护理,术后第四天使用彩超检查患者是否发生DVT,如发生由科室医生开展强化术后抗血栓治疗。同时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为低风险的患者采用基本预防护理:对患者的足底到大腿部位,进行由远及近的30分钟按摩,一天3次;踝关节指导其进行旋转运动,以30次为一组,一天进行6次;中风险患者以低风险患者为基础,借助间歇性充气加压设备增加物流预防护理,一次进行30分钟,一天2次;高风险患者则应及时通知提醒,以前两组为基础增加相应的药物治疗[2]。③心理护理干预,患者骨折后疼痛较为清冽,临床治疗的各种手段均会对患者增加不同程度的疼痛,造成患者情绪低下,不配合治疗。由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与其建立沟通,向其讲述疼痛产生的原因,并指导其开展疼痛转移的方法,鼓励患者,增加治疗的信心。第四,健康宣传教育,针对患者病症情况开展相应的指导及宣讲,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衣着、饮食、用药等方案给予科学、专业的指导,在有效提升患者对病情预知能力和自我护理后,降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参照组及护理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状况,具体内容有下肢浮肿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满意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满意度评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下肢浮肿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用n/%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数据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组患者下肢浮肿率为7.0%,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较之参照组的下肢浮肿率25.6%,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9%,差异显著(P<0.05)。且护理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临床恢复状况对比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与患者术后长期卧床静养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发生深静脉血栓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对患者的下肢功能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逐步丧失下肢功能的同时,还会引发继发性肺栓塞等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对此临床中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对参照组及护理组的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护理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中下肢浮肿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且其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分析综合护理取得以上护理成效的原因有:综合护理在术前对患者展开了科学的评分,并于术后开展及时的血栓检查,为术后开展积极的预防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内容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增强治疗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的预防工作中实施综合护理,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降低了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有利于患者骨折的快速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