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杨村煤矿职工医院(472431)张征凯
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是常见损伤疾病,需及早治疗[1]。本研究分析了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2017年3月98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短肌腱组和骨膜组。骨膜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21~71岁,平均(50.24±2.34)岁。短肌腱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21~72岁,平均(50.35±2.1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短肌腱组采用短肌腱移位手术治疗,根据受伤情况选择切口,切开伸肌支持带,向外拉伸肌腱,促进外踝前动脉暴露。在远端腓骨前内侧合适部位做长形骨膜瓣,注意紧紧叠合下翻和下胫腓韧带,再进行下胫腓韧带修复,最后止血缝合。骨膜组采用骨膜移位手术治疗。截断靠近腓骨短肌腱部位的外侧半肌腱,使其和踝关节平面保持0.5厘米距离,将腓骨前后缘骨髓东川,用丝线引导,整合处理腓骨短肌腱零碎组织,再缝合踝关节前侧、肌腱末端和周围软组织,促进下胫韧带重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恢复效果;手术操作时间、损伤恢复时间;干预前后患者踝关节功能分值。显效:损伤恢复,关节背伸、拓屈功能正常;有效:损伤好转,关节背伸、拓屈功能改善,活动幅度增大;无效:症状、功能无改善。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恢复效果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作计量、计数数据录入比较,输入数据后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1 两组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恢复效果相比较 骨膜组显效33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96%(48/49);短肌腱组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1.63%(40/49),骨膜组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恢复效果高于短肌腱组,P<0.05。
2.2 干预前后踝关节功能分值相比较 干预前两组踝关节功能分值相近,P>0.05;干预后骨膜组踝关节功能分值高于短肌腱组,P<0.05。见附表1。
2.3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损伤恢复时间相比较 骨膜组手术操作时间、损伤恢复时间短于短肌腱组,P<0.05,见附表2。
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需及时治疗,固定受伤处,以免影响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手术治疗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方法主要有短肌腱移位、骨膜移位,对不同患者,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但相对来说,骨膜移位可减少组织损伤,更好维护血供,加速损伤修复和功能恢复[3][4]。
附表1 干预前后踝关节功能分值相比较(±s)
附表1 干预前后踝关节功能分值相比较(±s)
注:每组前后比较,#P<0.05;两组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期 踝关节功能评分骨膜组 49 干预前 54.14±5.14干预后 93.03±6.02#*短肌腱组 49 干预前 54.46±5.67干预后 84.46±5.41#
附表2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损伤恢复时间相比较(±s)
附表2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损伤恢复时间相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操作时间(min) 损伤恢复时间(d)短肌腱组 49 87.49±2.77 84.49±3.57骨膜组 49 59.51±1.41 60.51±2.61 t 8.145 9.054 P 0.000 0.000
本研究结果显示,骨膜组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恢复效果高于短肌腱组,P<0.05;骨膜组手术操作时间、损伤恢复时间短于短肌腱组,P<0.05;干预前两组踝关节功能分值相近,P>0.05;干预后骨膜组踝关节功能分值优于短肌腱组,P<0.05。
综上,骨膜移位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康复时间,改善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