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万丛亚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9.27±12.56)岁。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9.33±12.6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按照静脉药物配置的常规流程予以预防和控制感染,内容措施如下。①配置前详细了解药物的作用、配伍禁忌及配置有无特殊要求(是否避光等)。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三查七对”原则进行药物配置。③输液现配现用,避免药物分解、药效下降和不良反应物质产生。④配置完毕后检查液体有无浑浊、沉淀、变色;药物是否完全溶解,有无药物结晶、未溶颗粒及瓶塞颗粒。(2)观察组予以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具体如下。①科内成立院感小组,由专人负责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健全院感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②配置室管理。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有效期在7天以内,应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干手设施及速干手消毒剂。③严格执行消毒。加强配置室内空气、环境消毒,定时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等措施,每周用95%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1次,每日用含有效氯消毒剂的湿拖把拖地,常规清洁操作台面1次,每月进行3次空气细菌学检测;每月进行3次护士的细菌学检测。④注射器一药一具一销毁,不得交叉使用;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4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⑤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将抗生素的使用效果最大限度提高,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环境物品检测情况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环境物品情况可以比较空气检测合格率、手检测合格率、配置药物检测合格率,其中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500cfu/m3为合格,手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为合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环境物品检测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空气检测合格率、手检测合格率及配置药物检测合格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院内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2例(5.71%),对照组为8例(22.86%),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5)。
附表 两组的环境物品检测情况对比[n(%)]
有的医院因为治疗室无菌条件有限,配药过程中会有尘埃、药物粉末等微粒散落,这些都会成为院内感染的污染源,容易引起患者发生静脉炎、血栓、热源反应等[1][2]。因此给予静脉药物配置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改变了以往的管理方法,从多个层面实施干预措施,可确保配置过程中的无菌性及药物的安全性。本研究在静脉药物配置的工作中予以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空气检测合格率、手检测合格率及配置药物检测合格率均较高,而院内感染发生率较低,充分证实了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的作用。由于科室条件有限,输液质量易受影响、患者安全用药难以保证。故予以院内感染预防控制,通过院感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理念,通过配置室管理、消毒工作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静脉药物配置的过程中实施院内感染预防控制,能显著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