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娟,康艺龄,曾祚萍,唐开秀(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2.党委宣传部,四川泸州646000)
2009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正式开始实施。2015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深化医改,讨论通过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拉开了“十三五”新医改序幕。随着新医改的不断进展,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与推行,新医改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得到了极大改善,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医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1-2]。本研究通过调查在“十三五”新医改相关政策推进情况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就业观——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例,旨在为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供对策及建议。
1.1 调查对象 2017年4—6月选取西南医科大学2013、2014、2015、2016级5年制医学本科生30个班1 000名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选取对7个专业(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的本科医学生,各年级分别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0个班1 000名医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或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医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和择业观、“十三五”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医学生下基层及医师多点执业意愿等。医师多点执业指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后受聘于2个及以上医疗机构按注册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3-4]。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2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秩和检验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982名医学生中2013级医学生125名(12.7%),2014级医学生 339名(34.5%),2015级医学生 295名(30.0%),2016级医学生 223名(22.7%);专业:临床医学436名(44.4%),中西医临床医学159名(16.2%),麻醉学 97名(9.9%),口腔医学 88名(9.0%),影像学 101名(10.3%),预防医学 54名(5.5%),临床药学47名(4.8%)。
2.2 医学生就业观现状
2.2.1 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和态度 大部分医学生认为,本专业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75.1%(737/982)的医学生认为非常严峻,11.4%(112/982)的医学生认为比较严峻,11.8%(116/982)的医学生认为不严峻,1.7%(17/982)的医学生表示并不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多选)为就业期望过高[77.5%(761/982)]、供求不匹配[66.8%(656/982)]、就业单位择人门槛高[64.4%(632/982)]、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不扎实[63.8%(627/982)]、就业信息欠缺[48.9%(480/982)]等。在“十三五”新医改政策不断推行背景下,医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态度依次为迷茫(46.3%)、比较有信心(27.2%)、担忧(17.1%)、充满信心(5.9%)、其他(3.5%)。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就业前景认识和态度为“充满信心”构成比与2016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1,P=0.011)。随着年级的升高,表示“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人数呈下降趋势,而表示“迷茫”和“担忧”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年级越高,医学生对未来就业越没有信心。见表1。
表1 不同年级医学生对就业前景认识和态度比较[n(%)]
2.2.2 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 982名医学生中仅3.4%的医学生将自己定位在基层医疗机构,17.1%的医学生将自己定位在县级医院,55.2%的医学生将自己定位在三级医院。工作环境(81.4%)、薪酬高低(80.7%)、工作稳定性(70.7%)在医学生择业影响因素中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父母的期望(57.6%)也对其择业具有较大影响。对当初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父母意愿(57.5%)、救死扶伤(53.1%)、兴趣爱好(49.3%)是主要的原因,医生收入高(43.5%)、有利于亲友就医(39.8%)也占一定比例。见表2。
表2 医学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n=982)
2.2.3 职业生涯规划 对未来的职业规划,12.7%的医学生有想法、有具体设计,72.8%的医学生有想法、无具体设计,14.5%的医学生没有计划。显示大部分医学生都只是有大概的规划,并没有具体的计划和努力的方向。随着当前本科医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医学生时代应早做规划,并逐步实施,多关注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各单位招聘信息。然而86.0%(845/982)的医学生不了解本校开展的就业指导,11.7%(115/982)的医学生选择“了解但不太满意”,仅 2.2%(22/982)的医学生选择“满意”。不同年级医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3,P=0.002),随着年级的升高,有想法、无具体设计医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见表3。
表3 不同年医学生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分析[n(%)]
2.2.4 多点执业意愿 对进入临床工作后是否愿意多点执业,81.1%(796/982)的医学生表示愿意,仅18.9%(186/982)的医学生表示不愿意。愿意多点执业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增加收入,积累诊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服务基层群众,提高个人知名度。见图1。不愿意多点执业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作压力大、时间长、没有时间多点职业,不感兴趣,缺少医师多点执业配套制度,怕承担更多医疗风险,见图2。
图1 愿意多点执业的原因
图2 不愿意多点执业的原因
2.2.5 对新型人才培养政策的态度 西南医科大学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所地方医学院校,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6年成为全国第1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试点院校。“5+3+X”和执医双考同时在本校试点,41.2%(405/982)的医学生表示不支持,增大了就业难度,39.9%(392/982)的医学生表示支持,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13.7%(135/982)的医学生表示不了解新政策,5.1%(50/982)的医学生觉得与自己无关。对以上2个人才培养政策、医学生所做的准备:43.7%(429/982)的医学生表示知道这2个政策,但没有任何准备;27.5%(270/982)的医学生了解相关政策实施进展,并认真学习,夯实基础;23.7%(233/982)的医学生不知道这2个政策,暂时没有任何准备;5.1%(50/982)的医学生选择放弃从医,准备毕业后转行。
2.2.6 本科毕业后选择的变化 选择毕业后“从医就业”者仅占27.4%,相比“5+3+X”和“执医双考”政策出台前减少了17.7%,选择毕业后“考研”者却增加了13.4%。政策出台前选择毕业后“从医就业”和“考研”比例与政策出台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95,P<0.05)。见表 4。
表4 “5+3+X”和执医双考政策出台前后毕业选择比较[n(%)]
2.2.7 基层就业意愿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提出,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5]。基层医疗机构不仅要首诊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同时,还要接受上级医院转诊下来的康复期患者。使基层就诊人数较前明显增多,基层工作人员将更为紧缺。面对此情况,50.9%(500/982)的医学生愿意去基层就业,49.1%(482/982)的医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制约医学生去基层就业的因素(多选)主要有基层就业发展前景[80.4%(790/982)]、基层工作待遇[76.5%(751/982)]、基层医疗及科研水平[66.0%(648/982)],这些均对其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为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医务工作者下基层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基层服务期满报考研究生或事业单位可加分、优先录取,可提前转正,免考专业技术职务外语考试等。而69.9%(686/982)的医学生对其并不了解,26.7%(262/982)的医学生仅部分了解,只有3.5%(34/982)的医学生真正了解。在了解相关政策的前提下,仍只有50.1%(492/982)的医学生表示上述优惠政策增加了其下基层的意愿。
3.1 医学生方面
3.1.1 提高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 就业胜任力是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自我形象、价值观的结合体,综合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力[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也从2010年的74.80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预计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04岁[7]。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型医疗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且高年级医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越没有信心。63.8%的医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不扎实是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夯实基础知识,实习期间认真学习临床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自身就业胜任力,达到临床操作技能过硬、自身修养文明、敬业精神较强,以寻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才干,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
3.1.2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地方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医学生大多将自己定位于三级医院,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本科医学生非常少。同时,毕业后选择考研者占很大比例,“十三五”新医改政策出台后,考研比例更有增加的现象。此外,医学生由于欠缺对相关政策及我国医疗卫生现状的了解,绝大部分医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明确,就业期望值高,缺乏个人职业规划,盲目跟随“考研潮”,进而导致“就业市场供求不匹配”“热门专业挤破头,冷门专业无人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无人坐诊”等现象[8]。新医改政策作为各地区政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风向标,不仅关系到医改及其发展,也关系到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医学生应及时、深入地了解最新的医改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结合社会需要及自身实际条件,对自身理想就业层次合理定位,勇于弥补基层人才缺口,到县级、乡镇等基层医疗机构体现更高的价值。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更能实现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完美结合。
3.2 医学院校方面
3.2.1 加强新型人才培养,与医疗卫生现状对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1月4日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卫生计生人才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临床心理、产科、生物安全、病理、麻醉、康复、急救、重症医学、传染病、老年医学、遗传咨询等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能力。”[9]地方医学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及当下就业形势,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人数,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本科阶段而言,医学生培养应着重注意全科医学的学习,升华自身修养,提高自我认识,以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结构,去适应当下社会的极速发展,适应国家新医改政策,为医学生谋一条长远的发展之路[10]。
3.2.2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就业指导普及率较低,86.0%的医学生不了解本校开展的就业指导,11.7%的医学生选择“了解但不太满意”,仅2.2%的医学生选择“满意”。作为医学人才的培养之地,各医学院校不仅应做好教学工作,还需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其专业认同感,积极和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广泛宣传国家政府部门有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医学毕业生准确定位,帮助医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首先可结合新医改政策,搭建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新医改和就业政策的宣传,消除医学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偏见[11]。此外,还可通过加强学校与就业单位的联系,追踪历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利于开展在校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向就业单位推荐医学毕业生。
3.3 基层医院方面 基层医院应加强自身建设,引进优秀人才。本次调查以“十三五”新医改为背景,结果显示,基层的就业发展前景和工作待遇仍是制约医学生下基层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基层卫生人力综合工作满意度不高,机构、省份间差异明显,且现有基层人力政策往往遇到部门协调、政策保障不足的问题[12]。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将逐渐增大,基层医疗机构应紧紧抓住新医改的发展机遇[13],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努力改善自身环境,提高医疗设备配置,优化薪酬制度,协调好各部门工作;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吸引广大医学本科毕业生。(2)主动与各地方医学院校联系,积极推荐并招聘医学本科毕业生,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3)正视自身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将国家相关政策与医院自身特点相结合,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并落地实施,从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真正做到医疗人才“下得去、留得住、能发展”[14]。
3.4 政府部门方面
3.4.1 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财政医疗卫生预算 2016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 154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7.0%。虽然自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依旧未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使公立医院保持其公益性,同时,优化医疗资源的地区分布,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共建“健康中国”,政府应继续优化财政医疗卫生预算安排,统筹考虑预算的持续性和充足度,解决因预算不足带来的投入绩效不理想的问题。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以绩效为导向,立足全民健康的目标,从保障基本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角度,对医疗卫生筹资进行系统的绩效评价,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应共同协调,以提升医疗卫生筹资的投入绩效。此外,还应建立追踪问责机制。对筹资到位情况、资金使用绩效等实行奖惩挂钩,追踪问责,并以此作为核定政府补助的依据,以调动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的积极性[15]。
3.4.2 继续健全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新医改自2009年推进至今,国家、地方政府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在此进程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我国医疗卫生现状的政策法规,涉及医疗卫生领域中医疗、医药、医保、医教等各个方面。对已建立的政策法规,应逐步全面推行,同时,做好监督管理,考核政策施行进展情况,并对不按政策法规改革的机构予以一定惩罚,以推动全面深化医改的进程;对正在试点中的政策,应做好统计调查,及时收集各试点的反馈信息,分析现存问题,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以促进相关政策的建立健全;对一些政策法规还未涉及的方面,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医疗卫生行业管理经验,再结合我国实情,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案。此外,政策的宣传也是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新医改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一方面反映了医学生不太关注该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策宣传不到位。故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法规的作用。“十三五”新医改只是我国新医改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我国在促进医改、共建“健康中国”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