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刘丽萍(.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4000;.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四川644000)
妇科腹部手术是妇产科临床工作的主体,术后腹部切口愈合情况关系着患者预后,是术后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患者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疾病特征不一,年龄、肥胖、是否合并贫血、肿瘤性质,以及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手术时机、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等指标均不完全相同,而这些指标与手术切口愈合的关系需进一步明确以利于指导临床工作。本研究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腹部切口术后脂肪液化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并提供针对性措施,为妇科腹部切口液化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300例实施腹部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6~78岁。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是否合并内科疾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肿瘤性质、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切口类型等临床资料,并观察是否发生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1.2.2 切口脂肪液化诊断标准[1](1)多发生在术后5~7 d,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因素分析(n=300)
2.1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因素分析 是否合并贫血、糖尿病,以及不同手术时机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BMI,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不同手术方式、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切口类型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年龄、BMI、恶性肿瘤、手术方式、术中失血量、切口类型是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术后腹部切口愈合情况是对手术效果最直接、最简单的评价方式。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妇科腹部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会对患者身体恢复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故本研究从预防和控制出发,分析影响腹部切口愈合的危险因素。
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指手术切口处脂肪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液态脂肪,是一种无菌性炎症[2]。脂肪液化发生机制:(1)皮下组织切割、术中机械刺激、钳夹、缝合结扎过紧或过松均有影响,甚至破坏局部脂肪组织的血液供应,机械性压迫、切割、挤压导致的缺血、缺氧都是脂肪细胞坏死的主要诱因。各种诱因能诱导坏死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IL-1)-1等细胞因子,引发周围正常细胞的炎性反应,导致脂肪液化[3]。(2)高频电刀产生的高温直接作用导致脂肪细胞变性,甚至坏死。(3)脂肪组织产生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细胞因子,从而促进炎症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和诱导氧化应激[4],导致无菌性炎性反应,以上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但切口脂肪液化对切口愈合是一种恶性诱导,若炎症继续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会导致切口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为腹部切口有淡黄色油脂样,同时,伴脓黄色分泌物,需要及时给予处理和治疗。
本研究分析了患者的基本特征及手术相关资料,结果显示,年龄、BMI、肿瘤性质、手术方式、术中失血量、切口类型是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年龄、肥胖、手术时间与术后腹部切口愈合有关[2,5-6],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有研究表明,患者伴内科合并疾病,如糖尿病与腹部切口愈合相关[6],这与本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增加,可能与随年龄增加,人体素质和免疫力逐渐减退,导致机体应对外来刺激的能力较差有关,因此,年龄较大患者伤口恢复时间较长,切口愈合不良的概率增大。本研究结果显示,BMI≥25 kg/m2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率大于BMI<25 kg/m2患者,可能s是因为肥胖患者易发生切口部位脂肪液化、坏死、液体积聚[7],进而影响腹部切口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率增加,可能与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失血量多、切口类型等因素有关。同时,有研究表明,肥胖与许多恶性肿瘤有一定联系,如乳腺癌、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肝癌、直肠癌等有关[8-9]。年龄、BMI和肿瘤性质作为患者的个体属性,这些因素可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腹部切口的愈合。
妇科手术方式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到微创腹腔镜的改变,腹腔镜凭其创伤小、视野清晰、恢复快等优势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10]。腹腔镜也从仅具有诊断价值的辅助技术逐渐演变为诊治兼具的成熟诊疗技术。针对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比较,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均具有绝对优势,有利于腹部切口愈合,降低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尤其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优势更加突出。
有研究表明,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比较,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长期生存期并无明显差异[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腹腔镜手术对促进腹部切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术中失血量对切口愈合也有影响,恶性肿瘤患者、传统开腹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率发生率较高。更改为腹腔镜手术后术中失血量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率也降低[11]。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病案管理》规定,妇科手术切口类型常为Ⅰ、Ⅱ类。Ⅰ类切口[13]为清洁切口,指未进入炎症区域,未进入呼吸、泌尿生殖道的手术,通常为卵巢手术、子宫浆膜下肌瘤等手术。Ⅱ类切口[13]为清洁-污染切口,指进入呼吸、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的手术,通常为子宫、输卵管手术。妇科手术切口决定于肿瘤性质和部位,良性卵巢肿瘤手术为Ⅰ类切口,若为恶性卵巢肿瘤则为Ⅱ类切口,所以,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可能与肿瘤性质、手术范围、术中出血量相关。
综上所述,患者年龄、肿瘤性质、手术切口类型均不由患者及医生所控制,而BMI是相对可控制的,但在临床工作中患者通常无法在较短的手术准备时间内降低BMI,从而降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所以,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疾病特点和身体素质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同时,提高手术技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以促进腹部切口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