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娥,胡良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庆400016)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常收治一些需呼吸支持的患者,如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这些患者往往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机体免疫力低下,反复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灌洗等有创操作,故RICU是细菌高发区域,且细菌耐药严重。因此,了解RICU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对临床医生经验用药、抢救患者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对入住本院RICU患者的各种标本培养出的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标本来源 收集2015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本院RICU患者分离的菌株559株,如相同患者选取同一部位多次送检培养出的相同菌株,选取第一次培养阳性的菌株。
1.2 方法
1.2.1 培养、鉴定、药敏试验 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分离培养菌株,采用法国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采用Oxoid公司的药敏试验纸片进行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判断标准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14年标准。
1.2.2 质控菌株 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流血嗜血杆菌ATCC49247、粪肠球菌ATCC2921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肺炎链球菌ATCC49619等。
1.3 数据处理 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1 送检标本情况及构成 559株分离菌中来源于痰样本 364株(65.1%),纤支镜灌洗液标本 78株(14.0%),血液标本 53株(9.5%),尿液标本 32株(5.7%),分泌物标本25株(4.5%),其他标本(胸腔积液、大便)7株(1.3%)。见图1。
图1 559株临床分离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
2.2 病原菌分布 559株分离菌中革兰阴性菌443株(79.2%),革兰阳性菌 57株(10.2%),真菌 59株(10.6%)。排在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37.0%(207/559)、15.2%(85/559)、10.0%(56/559)、5.0%(28/559)、4.5%(25/559)。见图 2。
2.3 革兰阴性菌药敏试验结果
图2 559株分离菌中病原菌构成
2.3.1 非发酵糖革兰阴性菌 559株分离菌中分离出非发酵糖革兰阴性菌31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07株(64.9%),铜绿假单胞菌85株(26.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5株(7.8%),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株(0.6%)。鲍曼不动杆菌中未见对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在90.0%以上,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在80.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73.8%、44.6%。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耐药率均在95.0%以上,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敏感性均较高(50.0%以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100.0%,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耐药率分别为20.8%、8.0%。见表1。
表1 主要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药敏试验结果比较(%)
2.3.2 肠杆菌科革兰阴性菌 559株分离菌中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113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6株(49.6%),大肠埃希菌28株(24.8%),阴沟肠杆菌9株(8.0%),黏质沙雷菌6株(5.3%),奇异变形杆菌5株(4.4%),其他9株(8.0%)。肺炎克雷伯菌未发现对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均较高,分别为94.6%、96.4%,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均在70.0%以上,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更高,达96.4%。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均为89.3%,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耐药率均高达80.0%以上。见表2。
表2 主要肠杆菌科革兰阴性菌药敏试验结果比较(%)
2.3.3 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广泛耐药菌(XDR)及耐碳青霉烯菌情况 主要革兰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中XDR及耐碳青霉烯菌比例最高,分别占61.4%、94.7%;铜绿假单胞菌中XDR较少,但耐碳青霉烯菌较多;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中XDR、耐碳青霉烯酶菌均较少。见表3。
表3 主要革兰阴性菌XDR及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分布[n(%)]
2015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本院RICU患者分离非重复的病原菌559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排在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 37.0%、15.2%、10.0%、5.0%、4.5%。送检呼吸道标本占79.1%(442/559),主要为痰及纤支镜灌洗液,可能与本院RICU收治的患者多为肺部感染,同时,呼吸机辅助通气可加重或引起新的肺部感染有关;血液、尿液及其他标本较少,可能与临床医生对这些标本的重视程度不够、送检率相对较低有关。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多为条件致病菌,致病力低,分布于健康者皮肤、呼吸道、肠道及自然界,但随着临床新型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在药物的筛选下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侵袭力、致病力逐渐增强,且出现多耐药现象[1]。本研究分离出的非发酵革兰阴性菌排在前3位者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64.9%、26.6%、7.8%。
鲍曼不动杆菌检测率居非发酵革兰阴性菌首位,可能与RICU患者病情危重、合并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接受多种(静脉穿刺、插管、气管切开、纤支镜灌洗等)有创操作等有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剂量抗菌药物、有创操作、严重疾病、住院时间长、重症监护病房是获得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高危因素[2]。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R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状况形势严峻,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在90.0%以上,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在80.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73.8%、44.6%。XDR占61.4%,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高达94.7%。本院R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比例及XDR比例明显高于2016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报道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耐药机制复杂、多样,目前主要认为与以下几种机制有关:(1)产生耐抗菌药物的酶,如产生β内酰胺酶,主要是D组OXA-23酶[3-4];部分菌株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目前认为,OXA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分布[3]。另外,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5]。(2)药物靶向作用点改变,如拓扑异构酶gyrA、parC基因突变导致对喹诺酮类耐药或armA基因等16S rRNA甲基化,导致不能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结合[6]。(3)到达靶向位点药量减少。鲍曼不动杆菌富含外排泵,可将进入的某些抗菌药物排出[7]。本研究尚未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临床培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若为XDR,目前推荐治疗发物选择替加环素合用其他药物(碳青霉烯类、舒巴坦复合制剂)[8-9]。
本研究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率居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第2位,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耐药率均在95.0%以上,对第3、4代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敏感性均较高(50.0%以上)。故临床高度怀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经验用药不能选择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等,这几种药物耐药率高,很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可以选择第3、4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为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患者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中XDR较少,但耐碳青霉烯酶菌较多,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5.3%、42.4%,高于2015年全国CHINET统计数据[10]。故本院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经验性用药选择碳青霉烯类时需谨慎。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测率占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第3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与多种内在因素有关,如膜渗透性低、多耐药外排泵、抗菌药物修饰酶等[11]。目前推荐治疗药物有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2]。本研究结果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100.0%,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耐药率分别为20.8%、8.0%。故推荐首选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噁唑,若不能耐受该药,可选择米诺环素或左氧氟沙星。
本研究结果显示,肠杆菌科中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于大肠埃希菌,与CHINET的报道略有不符,可能与本院为三甲大型综合教学医院,收治的患者类别不同有关。本院收治的患者以肺部感染较为常见,呼吸道标本是送检最多的标本,而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部感染高于大肠埃希菌[13],故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大肠埃希菌。两种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均高达94.4%,提示β内酰胺类药物不适于临床使用;对酶抑制剂,第3、4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均较低,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保持良好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敏感性高达89.3%,肺炎克雷伯菌普遍敏感性高于94.0%,XDR较少。多重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导致的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仍是碳青霉烯类。
综上所述,本院RICU患者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形势严峻,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较多。耐药菌增多使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日益艰难,实时动态检测病房主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对常见细菌耐药率进行定期监测,可为临床医生快速、准确选择抗菌药物提供数据,为危重患者的抢救争取时间[14]。同时,应建立良好的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积极收集相关标本送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