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乏因何而来

2018-10-17 02:10吕沛宛朱凤海
家庭医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薏仁中医理论阳气

吕沛宛 朱凤海

俗话说“春困夏乏秋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些人夏天总觉得特别困乏,不仅白天不够睡,晚上睡不好,而且干什么都没精打采的,整个人没力气。原因何在,如何矫治?请看专家为你解惑。

夏季,很多人都会觉得特别容易犯困,干什么都没精打采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在夏季如此“软弱”?

中医理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顺应自然界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变化,同样遵守“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的规律。夏天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万物生长主要靠的是其内部能量的推动。人体是以五脏为核心的统一整体,夏季机体运动活跃,能量消耗增多,同时因为天气炎热,体表毛孔张开,气血趋向于外,使供应给脏腑、尤其是大脑的能量相对减少,导致大脑及其他脏腑功能相对减弱,因此人体会觉得没精神、疲乏无力。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湿气较重。从中医理论来说,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而又重浊,最易困脾。脾被湿邪困遏,一来影响食欲,使进食减少,机体摄入的能量不足,不能支持身体进行长时间消耗;二来脾主管肌肉四肢,湿邪困脾会直接影响到肌肉四肢,表现为酸重乏力,不思运动,容易犯困。

人体不仅顺应自然界四季的变化规律,同时也遵守一天之中昼夜变化规律。长久以来,大家都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春秋季节昼夜长短相对较均衡,冬天则是昼短夜长,所以这三个季节基本上能够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但是夏季却是昼长夜短,日出早、日落晚,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让大家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出现季节性生物钟紊乱。活动时间延长而休息睡眠时间缩短,此消彼长之下导致了睡眠時间的减少,容易出现睡眠不足,因此总感觉身体困乏。

挥汗如雨是炎炎夏日的真实写照,大量汗液的排出,在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带给我们舒爽的同时,也带走了体内较多的钠、钾等离子。钠、钾等离子有助于人体神经、肌肉的正常运作,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出现钠、钾等离子的缺乏,从而影响到神经、肌肉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导致身体出现软弱、乏力、困顿等问题。

另外,还有诸多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在夏季容易被诱发。这些疾病或是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或是会影响血液循环系统,甚至是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最终因为能量供应不足、电解质的紊乱等问题,导致供应机体或者各脏腑、器官的能量不足或能量消耗增多,表现为疲乏无力、困顿倦怠。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夏乏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相对不平衡导致的,因为夏季气血趋向于外,所以体内阳气相对减弱,所以容易出现困乏的表现。中医理论认为,人体阳气推动人体运动,作用偏向于兴奋;阴气使人体安静,作用偏向于抑制。而困倦乏力属于身体机能被抑制的一种状态。因此,白天可适当地外出运动,让身体接触阳光,让体内的阳气充沛起来,以消弭体内阴阳的相对不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再有夏乏的感觉。

夏季昼长夜短,使人体产生季节性的生物钟紊乱,导致睡眠不足,容易困乏。那么解决办法就很简单了——晚上尽量早睡。现在一般晚上八点多天才黑,那么九点、十点左右就睡觉。当然,现在的娱乐活动很多,可能晚上正是很多人开始享受生活的时间,怎么愿意舍得把这大好时光用在睡觉上呢?对此,我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了能够解除夏乏带来的烦扰,让自己每天能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一天,适当的舍去是很有必要,也是很值得的。

或许很多朋友会说不是不想早点休息,只是白天气温太高,晚上热得睡不着,开着空调又怕受凉。其实如果天气特别热,我们也是不建议长时间高强度地使用空调制冷的,这方面我个人有个生活小窍门:开空调的时候把室内温度定在比外界气温低七八度,同时使用除湿功能,保证室内空气干爽,这样既凉爽又不会因为温度太低而受凉,也不会使得温度过低导致正常汗出的不畅。

说起休息,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午休。午休是在结束了一上午工作之后,开展一下午的工作之前,一方面可以缓解上午工作的疲惫,另一方面也能为下午的工作做好准备。一般而言,午休不宜过久,15分钟到半个小时就好。因为时间太短休息不够,时间太长又会睡不醒,所以要把握好一个度。

预防夏乏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饮食。夏季天气湿热,湿热困脾也是导致夏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夏季饮食可以重点放在健脾除湿上。这一类的食物有很多,而且很多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白扁豆和炒香的小米一起煮粥,不仅味道香甜,还可以健脾祛湿;还有薏米煮粥,也是祛湿佳品。

我自己夏天经常用的一个食疗方,感觉很不错,贡献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黄芪10克,白扁豆15克,炒薏仁15克,芡实15克,黑豆15克,莲子15克,陈皮3-5克。辨证阴虚者去薏仁,加枸杞15克;湿热者加绿豆15克,炒薏仁换成生薏仁;痰湿盛者加赤小豆15克;瘀血者加桃仁5克;气郁者加山楂5克;立秋后加麦冬或百合15克;气血两虚者加大枣5枚。先把黄芪和陈皮同煮40分钟,去药渣,入上述药材,小火煮2小时。一日两次服用。用于夏季气虚多汗、头蒙劳倦、纳呆泄泻、暑气伤津、腰酸口渴、小便频数或下肢水肿、带下脚气等。

还有一些芳香气味的植物也可食用,比如荆芥、山胡椒菜、薄荷叶、香菜等,都具有芳香化湿的功效;中药佩兰也是化湿健脾的佳品,但是有的人吃完会感觉有些燥,那么可以服用一些酸梅汤,严重的可以饮用绿豆汤来缓解。还有一些防暑粥,比如荷叶粥、竹叶粥、西瓜翠衣粥等,也都有一定化湿清暑作用。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夏季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因为天热会导致血压升高,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或者是出汗过多,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等,都是比较常见而且影响生活质量的,也是容易导致夏日困乏无力的原因。因此一定要记住避暑或清暑,避免这些疾病被诱发。

猜你喜欢
薏仁中医理论阳气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超高压处理对薏仁蒸煮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
Do you have stereotyping glasses?
黔西南小薏仁串起脱贫产业链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