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生新闻中的追踪报道

2018-10-17 09:47陈鹏飞陈涛
新闻世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

陈鹏飞 陈涛

【摘 要】民生新闻发展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但近些年不少民生新闻报道都是浅尝辄止,仅仅呈现了事件的表象,偏于琐碎和肤浅。通过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为观众呈现更全面详实的新闻信息,从而增强民生新闻的价值,提升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的追踪报道为例,谈谈民生新闻栏目追踪报道的方向和重要性。

【关键词】民生新闻;追踪报道;第一时间

民生新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关注民生,好看、有用,是民生新闻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对于关乎民生的新闻事件,不能仅仅停留在报道事件的表象,要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让新闻变得“好看”;并且要有持续的追踪报道,帮助解决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困扰,让新闻变得“有用”。

一、热点新闻,追踪形成公共话题

美國著名主持人丹·拉瑟,曾提出新闻传播的“后院篱笆原则”,他认为,主妇们每天傍晚倚着自家后院的篱笆墙相互交谈的话题就是媒体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墙聊天,一个问另一个:今天的重要新闻是什么?那么她们聊的多是黛安娜王妃的新生婴儿,而不是中东战争或者英阿之间的福克兰群岛之战。这三条新闻其实都很重要,但“王妃新生婴儿”成为热议的话题,原因就是这样的新闻接地气、观众感兴趣。

《第一时间》作为民生新闻栏目,其所关注的新闻,自然不能是猎奇、炒作的“王妃新生婴儿”之类的娱乐新闻,但“话题接地气,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依然是《第一时间》栏目关注的重点,这样的新闻线索值得我们追踪、追踪、再追踪。

2018年8月,《第一时间》报道了一条新闻《肿瘤科里来了个“怪”病人》,讲述的是,在庐江县人民医院,一名年轻女子,自称身患重病,并且身世坎坷,她到医院来,要捐献器官,却不接受医院的任何治疗。这名女子很快博得了医护人员的同情,但接下来剧情反转,她根本没有身患绝症,更没有捐献器官的打算,就连她提供的身份信息都是假的,这一切都是她的“精彩表演”,她的真正目的是到医院来骗取杜冷丁。这样一条新闻,在当天播出后,迅速引起了热议。一方面,观众谴责这名女子行为;另一方面,省内有很多医院的医生,联系《第一时间》栏目,称这个“怪”病人,曾经也在他们医院用同样的方式,骗取过杜冷丁。大家都在讨论,这个“怪”病人到底是谁、她现在在哪里、她用这种表演的方式在多少家医院骗取过杜冷丁、她为什么要骗取杜冷丁?这样一条引起热议的新闻,是《第一时间》需要追踪的选题,而观众讨论的内容,就是追踪的方向。

在接下来的追踪中,记者在淮南一家医院,找到了这名“怪”病人,阻止了她继续骗取杜冷丁的行为;同时揭开了她的真面目:她是一个瘾君子,在多个地方骗取过杜冷丁,还有过盗窃杜冷丁的前科。追踪到这里,观众的疑问解开了。但追踪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回答观众的疑问,要做到在追踪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深挖新闻背后的真相,让新闻事件成为公共话题。接下来的追踪报道,揭开了杜冷丁在黑市上交易的灰色链条,关注了医院对杜冷丁的管理,以及如何才能帮助“怪”病人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等等。

这一热点新闻,《第一时间》栏目进行了多次追踪,采访了医院、律师、警方,全方位地对“怪”病人事件进行了解读。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挖掘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甚至引出更大的事件,也让这一热点新闻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具有更为丰富的价值。

二、舆论监督,追踪促进解决问题

新闻传播的驱动力是从“有用”开始起步的,民生新闻怎样做到有用,自然是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舆论监督类报道是帮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最主要形式。而采用追踪报道进行舆论监督,可以在披露某个新闻事件后,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透视和剖析,追踪、探索它的来龙去脉,以利于观众全面、准确、充分地了解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对事件本身有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印象,形成强烈的舆论氛围,扩大舆论监督效果,促进问题的解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第一时间》有一个子栏目《第一调查》,这是《第一时间》的拳头产品,曾经获得过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第一调查》正是通过不断的追踪报道,最终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以《第一调查:拖拉机的秘密》为例,长丰农民毛兰理投诉新买的农用拖拉机有质量问题,老是坏。调查发现拖拉机的合格证有问题,但农机局认定,拖拉机没问题。在接下来的追踪报道中,记者找到了更多有同样遭遇的农民,同时证实拖拉机的合格证是伪造的,经销商在售假坑农。但这还不是追踪的终点,持续的追踪将舆论的氛围营造起来,记者最终通过历时半年,前后18次的追踪采访,揭开了拖拉机老是坏的秘密——卖给农民的是翻新的旧机器;背后还隐藏着农机局的官员和售假经销商官商勾结的黑幕。因为持续不断的追踪,最终勾结经销商的官员被追责,安徽省农委还改进农机招标相关规范。

《第一时间》自开播以来,推出了两千多条《第一调查》,其中绝大多数都要进行追踪报道,持续的追踪,会引起各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最终促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比如《第一调查:被暗算的车辆保险》促成当时的省保监局要求各家保险公司对理赔信息实时上网公布,防止骗保现象的发生;《第一调查:寿县再现黑砖窑》解救了几十名智障农民工,黑心老板最终被判刑;《第一调查:俞岗村低保乱象》促进民政部门加强对低保发放的监管等等。这些报道,是舆论监督的胜利,也是追踪报道的胜利。

三、动态事件,追踪关注最新进展

追踪报道主要是结合新闻事件的进程而展开的,和事件结束只写一篇新闻报道相比,追踪报道不仅具有时效性强的优点,同时还具备篇幅简短的优点,更符合新闻的特性。[2] 《第一时间》作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动态类报道是其重要的报道内容。对于一些重大的或者社会影响大的动态事件,栏目要求必须追踪,这一类新闻的追踪报道,就是结合新闻事件的进程而展开的。

2008年8月,《第一时间》报道了一条动态新闻《六安一男子暴打女服务员》,这条新闻讲的是,一名男子在饭店吃饭,和服务员发生口角,之后暴打女服务员,打伤女服务员之后,嫌疑人逃离了现场,整个过程被饭店监控完整的记录下来。这条动态新闻播出之后,社会影响非常大。对于这类社会影响大的动态新闻,它的每一点新进展都是追踪报道的内容,同时这样的追踪报道,也会推动事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记者每一次追踪报道,都会对这一事件进行回叙,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概述上次事件的核心事实,给不了解事件的观众有个交代,让了解事件的观众加深记忆;第二,就是精彩内容的回放,这一点对电视新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精彩内容的回放,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具体到这条新闻的追踪,将打人视频在每一次的追踪报道里重放一遍,既能激起观众的义愤,也能引发观众对这一事件的持续关注。从一开始的打人男子被网上追逃,到受伤女服务员医药费无人垫付,再到嫌疑人投亲靠友、窝藏者被刑拘,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嫌疑人最终投案自首,随后被批捕。十几次的追踪报道,一直和新闻事件的进程紧密结合,时效性非常强;同时,持续的追踪,也起到了推动事件解决的作用。

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观众的见识变得越来越广,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一次性的浅显报道,而是希望看到全方位的、立体的深度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时,一定要追踪、追踪、再追踪。2018年1月到8月,《第一时间》栏目,一共播发了四百多条追踪报道,这些追踪报道,给观众带来好看、有用的新闻,同时也让民生新闻栏目更具有深度。

注释:

[1]林美忠.增强舆论氛围 立足解决问题——浅议从追踪报道看舆论监督[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02).

[2] 许静.援助性新闻的社会效果呈现[J].新闻前哨,2011(06).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
以民生新闻为视角的城市电视台媒介生态研究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从“民生新闻”向“民生服务”迈进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