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生新闻中的情感报道

2018-10-17 09:47吴薇
新闻世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当事人民生情感

吴薇

【摘 要】民生新闻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很多内容都可放在里面,如突发事件、投诉、趣闻等等,另外也少不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情感报道,观看民生新闻的人群,大多是由家庭主妇和老年人组成,如何在吸引这部分受众关注的同时,又免于流于低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目前一些电视台的情感报道类节目,系统分析了情感报道的优缺点以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生新闻;情感报道;换位思考

一、情感报道的题材

情感报道的内容多样,有家庭纠纷、情感援助、扶危济困等,这些都是观众爱看的内容。

(一)家庭纠纷

家庭纠纷,说白了就是家长里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记者该在其中充当一个什么角色呢?记者介入之后,要想着化解矛盾,而不是为了节目效果任由事件发展,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二)情感援助

情感援助是个敏感的话题,求助一方出于无奈心理,不得不自揭疮疤,想寻求解决之道。

此类报道通常会涉及到第三者,投诉者有时候是夫妻中的一方,有时是第三者,所以并不是谁求助就是谁有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摆正位置,务必做到公正。涉及到道德方面,即便是第三者有可怜之处,也要指出其不当之处,给观众以警醒,切不可本末倒置。

(三)扶危济困

扶危济困是提升观众好感度的重要途径。关注特困群体,但是要弄清楚其贫困的原因不是由于懒惰或者惹是生非。节目将报道对象的苦难现状,以及努力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让观众感同身受,愿意伸出援手,这样的报道就成功了。

例如,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个4岁男孩因为智力障碍,喜欢乱跑,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干活不能带着他,只好把他拴在家门口的木桩上。节目中着重体现了一个细节,就是父亲拿绳子拴孩子的时候,孩子非常配合,以为父亲在跟他玩游戏,当看到父亲离开的时候,孩子仿佛明白了什么,放声大哭。很多观众被感动,为孩子捐钱捐物,最终募集到了治疗费用。这些帮助挽救了这个家庭,让这个家庭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二、情感报道的表现方式

严格说起来,情感报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因为它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但是它又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情感报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不是摆出新闻要素就可以了,那只是骨干,要以内容为血肉,把它充实丰满起来。

(一)写作上的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在心理学中又叫同理心,指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在情感报道中,记者要融入采访对象的生活中,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他们的身上,才能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单纯作为旁观者。只有这样,写出的报道才会有人情味,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二)平民化的视角

情感报道不同于时政、财经等比较专业性的报道,有着特殊的关注群体,情感报道面对的是最普通不过的老百姓,其中还以家庭主妇和老人为主,讲述的时候要放低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另外,情感报道的采访对象也同样是老百姓,他们遇到的事情,观众也可能会遇到,具有贴近性,观众也想从中得到一些处理此类事情的方法。

(三)注重心理描写

情感报道说到底是对人物的报道,因为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故事,有些事件的当事人,由于表述能力问题,表达中情感不够充沛,很平淡,这时候就需要记者用文字来描写,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出来,让观众深入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历程,更有代入感。

(四)多用特写和细节

电视新闻报道中,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画面,而特写是最能体现人物情感的,比如随风飞舞的满头白发、藏满沧桑的深深皱纹、劳作皴裂的粗糙双手,占满整个屏幕,是最为震撼的。内容方面也要多关注细节,一个好的细节就可以抓住观众的心,甚至触动他们的泪点,比如孤儿为了生活,冬天到河边挑水,路上摔倒在雪地里;还有女朋友为照顾病重男友,用弱小的身体背着男友上下楼梯等等,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五)让报道内容和观众发生互动

一则好的情感报道,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和观众有情感交流,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观众看到的一定要是最关键的部分,而不是毫无意义的空画面,对重要内容要有多角度的交代,无需太多描写。

比如说到家境困难,不是一味地说如何如何苦,而是要拍摄家中的破房屋、衣柜里少得可怜的几件旧衣服,厨房里的剩菜等。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作为参与者,也就是观众的代言人,节目里要有记者的声音、记者的问话,问题要是观众最为关心的,代观众问出来,观众会觉得自己也参与进来了。

(六)通过音乐烘托气氛

情到浓时,音乐响起。音乐是情感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体会报道的内涵,也更容易投入感情。一段好的音乐,对情感报道来说,是一个点睛之筆,恰到好处的音乐,会让整个报道效果得到升华。

三、避免情感报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偏听偏信

新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真实性,必须用事实说话,必须充分尊重每一方的表达权利,偏听偏信很易导致报道失实。

报道做到客观公正,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采访双方当事人,情感报道的一方通常是投诉者,控诉对方无情无义,或者坑蒙拐骗,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会有夸大其词的成分,这个时候就要求记者积极联系被投诉者,给他说话的机会、辩解的机会。退一步讲,如果被投诉者不愿意接受采访,也要展示寻找的过程,对方故意躲避的行为要拍摄下来,并且告知其利害关系。这是对被投诉人的保护,也是对记者本身的保护,以免节目播出之后产生纠纷。

双方或多方的采访会相互印证,节目中不需要给予定论,观众自己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让新闻最大可能地接近真实。

(二)暴露隐私

在情感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隐私问题,记者没有权利在没经过对方允许的情况下,就公之于众,否则,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2017年7月,网上曝出河南周口一个12岁女孩被老师强奸的恶性事件,警方还没调查清楚,有些媒体就开始攻击这名老师,甚至公布老师的个人信息和照片,导致这名老师有家难回,只能住在宾馆,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警方调查后并未发现女孩被强奸的事实及证据,于是对涉嫌妨碍作证和编造发布虚假信息的人进行了刑事拘留。

虽然警方最终还了老师的清白,但是造成的影响却很难完全清除,对老师的名誉造成了巨大损害,心理上的创伤也无法弥补。所以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用词不当

有些采访对象确实做了坏事,为人所不齿,但是如果记者在报道中用“渣男”、“十恶不赦”、“恶魔”等字眼,就是很明显的在故意渲染,记者将自己的感受,直接粗暴的用尖刻的语言表达出来,输送给观众,是一种很不道德也很不专业的行为。应该把采访对象的所作所为展现出来,暴露在观众面前,不用多说;过分渲染,很容易适得其反,引起观众反感,质疑记者的专业性。

四、民生新闻中情感报道的未来走向

民生新闻类节目是情感报道的大本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情感报道,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胃口,于是情感报道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专题化

以往情感报道只是民生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已能成为单独的一档节目,比如央视的《等着我》,2014年推出,是全国首档国家力量全媒体大型公益寻人节目。每一集都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它真实得有些残忍,却又让大家充满期待。

《等着我》自开播后不仅收视率屡创新高,网络话题也持续升温,节目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据统计,该节目开播后多次位居微博电视指数前三位,在引力传媒公布的收视率排行榜上,《等着我》也曾是央视和各卫视台电视剧和综艺栏目中最高的。

(二)演播室化

以往情感报道都是记者采访回来之后,经过编辑才播出,如今为了增强现场感,节目在播放前期采访的同时,还把当事双方请到演播室,演播室化成为一种趋势。

拿《一转成双》来说,它是一档由山东影视频道和江苏综艺频道联手打造的大型婚姻调解真人秀节目,于2013年1月5日起播出。节目对自身的定位是为遭遇婚姻危机的当事人提供调解平台,运用多种电视手段调解矛盾,解决问题。

每期两组当事人来到节目寻求帮助,节目开头通过VCR展示当事人的生活现状,遇到的矛盾危机,然后回到现场,主持人、调解专家对于当事人的矛盾进行挖掘、梳理、调解,调解结束后,最终通过决定是否转身的形式,得出调解是否成功的结果。

节目开播以后,收视节节攀升,多次打破江苏地面频道周播节目省网市网收视纪录。

虽然节目自称秉承“拯救婚姻捍卫爱情”的宗旨,但是一直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和诟病,说当事人有表演的成分、嘉宾咄咄逼人等,这方面也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M].北京:中國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吉元,刘鼎.在平衡原则下把握导向[J].学术百家,2008(05).

[3]王雄.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告有限公司,2016.

[4]左军,束秀芳.沟通·和谐:调解型电视民生新闻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帮女郎帮你忙》主持人)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当事人民生情感
我不喜欢你
情感
台上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从梦想到现实
民生寄语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