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

2018-10-16 01:18唐玉洁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课程游戏化

唐玉洁

摘 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其说是某种特定的游戏形式在幼儿园中的实现,不如说是幼儿园对游戏精神的召唤。这种精神包含着幼儿的自由自主、自律自控和自我更新。这三者三位一体,以自由自主为前提,以自律自控为保证,以自我更新为方向和目的,使幼儿能够在快乐中获得健康成长。教师要做的,是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学会理解规则和内化规则,并帮助幼儿把偶然闪现的灵光变成可以实际操作的行动方案,完成幼儿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生成。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游戏精神 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211-02

2014年江苏省颁布《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由此在省内各园所展开了新一轮的幼儿园课程变革:课程游戏化。提出课程游戏化的出发点在于近年来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严重,大量的读、写、背的任务既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又不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幼儿的好奇心、主动性、创造力与想象力。课程游戏化的核心在于融游戏之精神于课程之中,去除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使得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自由地思考、表达与成长。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行过程中,不少传统的幼儿教师和家长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不要“教学”,只要“玩”,这实际上不仅是对“游戏”的误解、更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误解,正确认识课程游戏化的前提了解到底何为游戏,何为游戏精神,才能够实现课程游戏化,促进幼儿成长。

1 关于游戏与游戏精神

赫伊津哈说:“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它以自身为目的并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1]。

首先,游戏是自愿的,其次又是有规则的,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和道具,它能给人带来愉悦,有的时候又伴随着紧张,而且一旦进入游戏就有一种强烈的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所以游戏绝不是随便玩一玩那么简单,近代美学把游戏放到了更高的地位,正如席勒所言:“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2]。游戏是自由的活动,它的目的指向人自身,带有强烈的主体性。当人进入了游戏,人才真正成为了“目的”,而非“工具”。游戏就像一种场域,它有自身的规则和意识、它本身就在那里,當人自主进入了游戏这个场域,游戏就在人身上体现了出来,同时人又绝对地依照游戏本身的规则行动。

比如,最近在年轻人中非常火爆的一款游戏“密室逃脱”。游戏者进入一个精心设计的密室,寻找密室中的线索一步步推理解谜最后走出密室。人们进入密室是出自自我的意愿,甚至很多城市里的“密室逃脱游戏”所费不菲。进入密室之后就步步依照着这个密室所建立的规则来行动,违反规则的人是无法享受到这个游戏所带来的乐趣的。游戏过程伴随着紧张、疑惑、游戏者之间甚至会因见解不同而争吵,一步步走到最后终于打开最后一道门的那一刻,所有的游戏者都感到欣喜而激动和巨大的成就感。

可见无论游戏不是“随便玩”,简单的或是复杂的游戏都对规则有着严格的要求。游戏者在游戏中,既要严格遵守规则,又能够通过商讨改变规则以改进游戏,并在游戏中体验着紧张与愉悦。正如伽达默尔所言,游戏呼唤这么一种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

2 课程游戏化中的游戏精神

2.1 自由自主

游戏的第一要则就是自愿,所有被要求进行游戏的,都算不得拥有游戏精神。

案例一:某个幼儿园里有很多特色的游戏活动,比如小剧场。某天园里迎检,为了表现出幼儿园重视游戏而且会游戏,幼儿园老师特地对当天的游戏内容进行了精心安排,其中小剧场这一块更是被重点关照。幼儿园老师安排了一些小歌唱家、小演员等,轮流上“舞台”进行表演。事后前去参观幼儿园的指导老师找到一个小朋友,问他游戏好玩吗?小朋友摇摇头说这不是游戏。

这是很讽刺一件事,被幼儿园老师精心安排的游戏在小朋友眼里居然连游戏都算不上,更谈不上什么好玩不好玩。这是因为这些游戏都不是幼儿自发进行的,既然不是自主选择的,怎么又谈得上游戏呢?

案例二:在自由活动的时间,小朋友扎堆地玩娃娃家或是其他什么区域游戏,十几个孩子挤在一个区域里,推推搡搡,谁也不肯退出。这时候老师过来“调解”,劝说部分小朋友换一种游戏玩。大部分被劝说的小朋友会满脸不高兴但又顺从地换其他游戏来玩。

老师的这种“调解”行为,看起来好像卓有成效,毕竟经过调解后每一个游戏区域里都均匀分布了小朋友,不会出现游戏材料不足的情况。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正是对游戏精神所要求的“自由自主”的违背。课程游戏化要做的应该让玩具适应幼儿的游戏,而不是让幼儿的游戏去适应玩具的数量。依照游戏精神,这时候老师不应该出来进行自以为是的调解,而应该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向再做出相应的安排,比如适量增加某种游戏的材料或者扩大某种游戏的区域等等。

自由自主的游戏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师尊重幼儿体验,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权上。这要求幼儿教师给予幼儿选择的权利,并赋予幼儿选择的能力。不能以幼儿没有选择的能力为借口,堂而皇之剥夺选择的权利。实际上,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幼儿从来没有获得过自主选择的权利,或者只是表面上有而实际上没有,那么幼儿就很难发展出自主选择的能力。相反,随着幼儿自主选择能力的提高,他所能自主选择和决定的事就会越来越多,他所能享有的自主选择权利的范围也应该随之扩大。

2.2 自律自控

游戏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相反,游戏对规则有着极高的要求,但这种规则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部生成的。当我们想要尽情享受一款游戏时,我们必然会完全依照游戏的内部规则进行行动,此时我们虽然是在玩,但是却处在高度自控的状态,我们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并将这种意识付诸于实践。游戏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裁判,甚至当游戏仅仅只有一个人参加时,这个人的个体意识也会监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游戏规则。

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园的游戏中,小朋友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尽管这种规则没有写成文字贴在墙壁上,也没有老师在旁三令五申。

案例三:某幼兒园的幼儿在玩“公共汽车”的游戏时,公车只是一个由四块高半米的硬纸板所围合起来的一个四方形空间,当中放着几把椅子。所有参与这个游戏的儿童,他们分工明确:司机负责方向盘、负责喊到站和出站、负责开门关门;乘客要排队前门上车、后门下车、在车上的时候要坐稳扶好。当小司机的游戏者则往往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好像生怕弄错了顺序。每一个小乘客上车之后,就会做出紧握扶手的动作,他们还会互相提醒说车发动了,要扶好。如果有小乘客跨过板子离开公车而不是从后门下车时,他会受到其他所有游戏者的纠正和指责:“你不应该那样下车”。如果有哪一个幼儿不了解游戏规则,或者漠视、违反游戏规则,他就会被其他游戏者拒之门外。

自律自控要求以自由自主为前提。如果不是自愿参加某个活动,那么活动的规则对于参加者而言就变成了外部的束缚,而自律自控则需要规则本身对参加者是有内在意义的,换而言之,只有在自愿的基础上,规则才能完成“内化”的过程,自律自控才有可能内实现。

自律自控要求规则本身对幼儿是有意义的。正如游戏中一样,如果不按照规则行事,则所有人都无法享受游戏的乐趣,这种规则对游戏者是具有内在意义的。幼儿园的规则要对幼儿具有内在意义,需要从幼儿的需要和经验出发制定规则,甚至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参与到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另外,自律自控还要求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规则,了解规则之于他们自身的意义,而不是用强迫的手段要求幼儿服从命令。对于习惯不假思索服从命令的孩子而言,当外部的束缚消失时,他们就会要么迷茫,要么捣乱。

2.3 自我更新

游戏的一大魅力,就是游戏本身具有无限可能性。游戏本身有规则,但这种规则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换而言之就是游戏应该具有开放的结构。

在游戏中,游戏者虽然会依从游戏的规则,但是有些情况下,游戏者会试图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来改进游戏。

案例四:在上文中的“公交车游戏”中,随着游戏的发展和游戏者经验的增加,游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过游戏之后和教师的集体谈话,小游戏者们提出应该要在“公交车”上加入了“刷卡机”、“爱心专座”等等,因为他们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碰到这些元素的。

与幼儿这种略显“粗糙”的生成式游戏相比,成年人所玩的游戏就显得“精致”却“僵硬”。因为成年人的游戏通常有繁杂的设计和精细道具,这种结构复杂的游戏很难被普通的游戏者所改进,即使游戏者在游戏中有了什么样的奇思妙想,也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缺乏能力(以电子游戏为代表)而无法真正着手去改进游戏。很难说这不是游戏者的一大损失。

在幼儿园中渗透自我更新的精神,实质上是要求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如果说自律自控是给幼儿的行为画上了条条框框,那么自我更新就要求幼儿从内部去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让幼儿对外部世界保持着积极开放的态度。但自我更新必须以自律自控为前提,如果缺乏对规则的内化和理解,那么打破旧有规则就会沦落为单纯的“违反规则”,而这两者区别甚大。

自我更新对教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敏锐的教育智慧,能够发现并抓住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所闪现的那一抹想象和创造的火花,并帮助幼儿将这些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念头变成可操作的行动方案。教师在此的作用正像维果茨基所言的那样,提供“支架”,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帮助者,帮助幼儿抓住自己的想法、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变成行动方案、为幼儿的行动方案提供必要的材料、在幼儿在行动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点拨指导。

课程游戏化,与其说是某种特定的游戏形式,不如说是对游戏精神的召唤,这种精神要求幼儿的自由自主、自律自控和自我更新,这三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自由自主是前提、自律自控是保证、而自我更新则是方向和目的,教师要给予幼儿自由,教会幼儿自律,并最终帮助幼儿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生成。只要幼儿能够实现这三种精神,那么这种活动,无论称之为课程还是称之为游戏,它都能够让幼儿体验到快乐,并在这种快乐中获得通往未来幸福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荷)赫伊津哈,成穷译.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4.

[2] (德)席勒,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80.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课程游戏化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小花籽开出幼儿园五彩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