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颖
【摘要】本文论述合理运用MS-EEPO有效教育的要素组合、平台互动课型开展练习课教学,应先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听、看、讲、想、做、动、静七要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练习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要素组合 平台互动 练习课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134-02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新授课传授新知教学的升华,是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型,而“要素组合”及“平台互动”则是MS-EEPO方式中最基本的课型方式。MS-EEPO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给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那么,怎样合理运用MS-EEPO有效教育的要素组合及平台互动课型,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确定明晰的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好不好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息息相关,而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首先取决于课堂上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其次取决于怎样去实现这些目标。“MS-EEPO有效教育”把教学目标看成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要素组合把听、看、讲、想、做以及动、静等七个基本元素组合排列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课时,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熟悉计算法则,能正确而熟练地计算小数加、减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方法的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数学跟生活关系密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懂得,“三维目标”密切相联,但又各有不同的“使命”,“知识与技能”是目标、是“载体”,“过程与方法”也是目标更是“媒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三者有机整合,对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及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最终,本课因为能将教学目标这条线收放自如,从学生的反馈情况适时调整预先创设的教学流程,学生积极参与、兴致昂然,所以整节课生动活泼,教室里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
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轮换使用,组合并用,并有机进行动静转换,这样的要素组合方式课型教学效果才是更好的。在练习课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讲故事、玩游戏、猜谜语等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一是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听、看、讲、想、做。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中,笔者先是把一组分数呈现在屏幕上:[14]、[89]、[320]、[213]、[415]、[319]、[1330]、[760]、[517],然后提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有哪些?能化成纯循环小数是哪些分数?能化成混循环小数的有哪些?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任意出示分数考老师,或者学生出题让老师判断,这样每名学生都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老师的解题技巧。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动静转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时,上课伊始,笔者告诉学生班级将开展“好读书”的活动,课件出示了安全教育读本、科技书、故事书、英语、字典的单价,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所给出的信息提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吗?学生认真思考并作答,后来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知识。
三是创设活动情境促使学生在想中学,做中想,提高课堂实效。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练习课时,笔者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算是三角形?如果用小棒當作一条条线段,给你任意的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很多学生都回答说肯定能。笔者先不做评判,而是分给每名学生三根小棒,让他们围一围。学生信心十足地纷纷动手围起来。不久,有的学生顺利围出了三角形,有的学生则摇摇头,百思不得其解。看到这情景,笔者微笑着对学生说:“看来并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个秘密是什么呢?我们同心协力找出这个秘密好吗?”接下来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围三角形并讨论能或不能围城三角形的原因。最后笔者积极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整个教与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让学生亲历收获知识的过程。七个要素轮换使用,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充分发掘和用好人力资源,提高练习课的实效
据相关资料显示: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度来自于内容的占15%,来自于声音的占30%,来自眼神、动作和表情的占55%。这表明一节课上如果学生少了交流,其思维是很难获得发展的。“要素组合方式”课型,就是通过利用教师资源、人力资源、要素资源,对知识关键点不断强化训练,这种训练还要体现梯度、多向度,这也符合平台互动方式的特点——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向度、高难度、结构性、主体性、知识性和高效率等,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并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这种平台互动方式的课堂,教师只是服务者、引导者、激励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互动交流,在讲中学、做中学、玩中学;在想中学、听中学,进而在要素组合、平台互动的合理运用中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要素组合、平台互动课型把知识点清晰地梳理出来:1.看一看课本有关的内容,回想所学过的所有运算定律。(4分钟)2.预设向度:①加法交换律;②乘法交换律;③加法结合律;④乘法结合律;⑤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整理知识点。在小组中每名学生整理一个运算定律(分别把每个定律从概念、用字母表达式、举例子并把易错点写出来),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互相交流、汇总。3.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各组互相点评、鉴赏。本环节教师要巡堂指导,各小组内交流修改本组所举的例子后,再在全班上比较、鉴赏、点评各组的学习成果,最终让学生理解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最简便的整理方法,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各小组展示汇报后,教师再把所有运算定律的知识网络图以课件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内容有整体的感知。通过想、讲、看、做和动静转换及用平台梳理知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练习课的实效。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我长高了》一课时,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好奇”的心理特点,笔者构建了以下平台展开教学。
平台一:猜一猜,逐步感知,结合要素组合的讲、想、做,提高课堂效率
在平台一中,笔者先和学生谈话,提出“猜一猜我们的课桌和我们教室窗户的长度”这个问题,让学生逐步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一些学生能脱口说出一些比较接近的长度,而一些学生则会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边比划一边说出自己所比划出来的长度。这样经过自由猜想,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设置平台,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平台二:动手测量,掌握方法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既要让学生理解重点,又要突破难点,因此,笔者给每名学生发一把卷尺,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课桌和教室窗户的宽度和长度,分6人小组合作开展测量活动,并要求学生每人都填好一份测量记录表。然后小组交互,互相提问、讨论测量的结果,让学生验证各自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笔者把学生的测量结果收集整理在一起,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会测量出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仔细思考后知道了那是因为一些同学在测量时用的方法不正确,所以出现了误差。笔者顺势就这个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进行测量才是正确的呢?在学生讲述后,笔者再亲自展示测量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要求学生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平台的设计及要素组合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课堂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突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也在这个环境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进而在参与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和共同探究。由被动变为主动,让课堂变得活跃的同时,也让知识点的强化次数获得快速地攀升,更好地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