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摘要】“艺友制”思想引领下的幼儿教师入职培训采取“能者为师”的朋友式的学习方式,让新教师在平等互助的氛围中实现成长。本文阐述“艺友制”的内涵及其在新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并论述“艺友制”师徒结对的策略,即要从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创设形式多样的师徒结对形式、完善“艺友制”师徒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分享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
【关键词】“艺友制” 入职教师 培训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015-03
“艺友制”思想引领下的幼儿教师入职培训是指借鉴陶行知先生“艺友制”思想,在幼儿园里进行的,促使新教师在入职培训中与老教师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营造“能者为师”的朋友式的学习氛围,最终实现新、老教师共同成长、进步。本文以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的新入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观察、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对他们进行群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然后收集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并形成培训策略,将培训策略运用到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艺友制”的内涵及其在新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一)内涵
陶行知提出:“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可见,陶行知“艺友制”思想的核心就是“用朋友之道教人做教师”。在“艺友制”培训方式中,被培训的教师称为“艺友”,均为有志从事教师职业者,具有明确的职业意向;“艺友”的“导师”则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和“艺友”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以“朋友之道相处”。以朋友之道相处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导师”和“艺友”之间坦诚相见、互帮互助,既体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平等交流的精神,又能使“导师”和“艺友”在教学过程中共学、共教、共做,荣辱与共,在真诚友好与平等互助的关系中获得进步。于是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的过程,“导师”和“艺友”之间是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艺友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成长模式,不仅惠及新教师,还关注老教师在帮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其主旨在于建立“朋友式”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扩大教师求教的范围,教师不仅可以向本园的教师学习,还可以向其他幼儿园的教师学习,这种民主、平等、开放的幼儿园学习文化将会滋养每一位教师,让他们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既个性化地解决了教师的个人成长问题,也巧妙地实现了教师群体之间的联结,完成了由个体进步到群体发展的转变。
(二)作用
1.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良好的情绪对教师的工作心境和状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教师工作繁琐,心理压力很大,要想一直保持良好的情绪相对困难,必须有排解自身负面情绪的渠道和途径。“艺友制”主张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帮扶关系,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彼此排忧解难,形成“心理避风港”,有效舒缓教师内心的抑郁和烦闷。在日常工作中,幼儿教师会面临突发的教育教学难题,对此“无计可施”,困扰不已。这时,身边的同事正是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强力后盾。同伴的分享不仅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情感过程,教师在与“艺友”的交流中获得心理上的关怀,减少情绪波动,排解消极情绪,从而获得专业成长的精神动力。再者,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赞美是心灵的润滑剂”,朋友间的相互赏识能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信心,使得教师共同成长。“艺友制”带来的是赏识,是积极的工作情绪,是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能够充分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2.分享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
“艺友制”注重教师之间“共教、共学、共做”关系的建立,分享智慧,共同成长。“艺友”既是徒弟又是师傅,既是朋友又是老师,这种师生关系扩大了学习的对象及范围。教师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学习,使得自身的发展更加全面且具有针对性。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逐步形成,并形成学习型、合作型的“教学文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位教师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需要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二、“艺友制”思想引领下的入职教师培训策略
(一)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是幼儿园的一项常规工作,幼儿园要想减轻培训新教师的工作量,就必须改进工作方法。幼儿园在新学期开始前要把新教师入职培训当成一件头等大事来安排和研究,要以月为单位,设置时间节点,划分重点培养的内容。一般刚开始的师徒结对,要求新教师对师傅边观察边模仿,师傅要给予新教师关怀与提醒,帮助新教师克服刚入职的迷茫与不适应,减少离职的情况。还有要从一开始就对新教师进入岗位进行初步的成长规划,这种规划不是徒弟或师傅单方面制定的,而是综合考虑新教师和师傅自身的条件及所带班级的孩子实际情况等因素后进行制定。
(二)创设多样的师徒结对形式
传统的师徒结对一般是由幼儿园统一调配、安排,将徒弟安排给师傅,然后师徒双方签订结对计划,然后师傅根据计划定期对徒弟的成长进行跟踪检查。在“艺友制”思想指引下,师傅和徒弟是亦师亦友的新型关系,师傅少了些严肃,徒弟少了些胆怯,甚至发展到后期,师傅和徒弟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所以,幼儿园应调整师徒结对的传统形式,先让双方熟悉对方的基本情况,在结对之前做好铺垫。例如开展师徒的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师傅和徒弟在结对之前互相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针对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师傅或徒弟。在选择时采取“民主加集中”的模式,即让师傅或徒弟先选出三个候选结对伙伴并上交,幼儿园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为了满足师傅和徒弟的心愿,幼儿园可以改变“一师一徒”的惯例,一個师傅可以有多个徒弟,一个徒弟也可以有多个师傅。
(三)完善“艺友制”师徒管理机制
为了帮助师徒在日常工作中根据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稳步提升,幼儿园要规范和完善师徒管理机制。管理机制设总负责人和各年级小组,由园长担任总负责人,由各年级组长担任该年级的二级负责人,然后落实到班级,班级的师傅就是该班级的班长,徒弟作为配班。园长定期根据师徒结对计划,对各年级开展的培训活动进行跟踪管理和研究,如发现问题就及时调整方案。年级组长则统一组织、开展集体备课等活动,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有意识地分配结对共进的任务给师徒,帮助师徒在集体活动中共同进步。班级活动建立在友好氛围的基础上,在管理机制中额外加入“师徒关系”的评价要求。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前徒弟一人获得成绩的单线考核,丰富了师傅的专业提升要求及师徒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评价,相比以往的评价更注重师徒关系的评估。
(四)改革传统的教研模式
随着“艺友制思想引领下新入职教师案例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亦师亦友的新型师徒关系研究逐渐渗入我园一日活动组织的各个环节。围绕“艺友制”的三个精髓——“共教、共学、共做”,我们提出了“共研”的问题,选择集体备课为切入点,探寻“艺友制”思想引领下的新型教研模式。我们调整了集体备课的时间、人员、理念及模式,总结了相关教研策略:“调整备课人员,让师徒形影不离;释放备课时间,保证集体备课的全面性;整合备课内容,让备课自主愉悦;丰富备课的形式,为‘艺友制增添时代活力;寻求个别化支架,展现师徒不同风采;构建师徒学习共同体,最大化发挥师徒共进效能。”教师相互切磋,协调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就集体备课来说,大家共同参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收获最大的效益。将“艺友”理念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将师徒建立成一个完整的共同体,帮助教师整合资源、发挥效益、共同发展。
(五)建立反思型教师队伍
反思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而不少一线教师往往忙于应对日常教育教学,疏于反思。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一方面可将新教师的实践作为一面批评的镜子,来反射出自己行动的影像,时刻提醒自己要勇于以一种陌生的眼光反思自己以往的经验,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目标要求,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拓展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新领域。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师傅不仅是在培养徒弟的教学反思能力,帮助徒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自己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反思意识和水平。可以说,师傅在促进徒弟反思的同时,自己也借此机会进行了教育教学经验反思,并提高了与他人的协同反思能力。新教师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更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具有自己个性的方法,因为“一朝学习,终身受用”已不再可能,必须不断学习和进取,否则就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六)培养稳定牢固的职业幸福感
陶行知先生提倡的“艺友制”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步入教师岗位的新教师进行敬业、乐业的职业操守培养。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加上课程改革、游戏化实践,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主观方面感到职业倦怠,厌烦每天的繁琐工作,不愿进行课程改革方面的创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那么任何师徒结对都是低效的。所以我们以高尚的职业情怀为基础,以专业素养为发展方向,在师徒结对过程中提倡培养教师职业幸福感,让师徒享受自己努力后的成就感,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我们和南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静波教授合作开展了“培养幸福教师”的项目,每双周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内容科学系统。在刘教授的指导下,我们的师徒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找到自己幸福感的关键点。幼儿园建立教师“心灵加油站”,每天安排半小时,鼓励师徒在“心灵加油站”读书、聊天、思考。幼儿园还请来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对一些合作中出现问题或工作中觉得压力大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减压训练。这些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得到师徒们的一致好评,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責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