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摘 要: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导师制,但是发展速度较慢,实施效果参差不齐。本文从高校导师制的内涵和工作内容切入,分析高校导师制在导师和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提高学生学术科技能力作为推行高校导师制的探索路径,为合理有效地实施高校导师制提供方法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导师制;学术科技;问题;探索
一、高校导师制概述
高校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后由中国留学者引入国内高校。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高校掀起了导师制研究的热潮,引起了高校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综合来看,高校导师制是指由导师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为学生选择课程等提供建议,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业和生活等方面,以定期见面或不见面的交流、指导等形式实现。
高校导师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点是要解决一些学生的共性问题,包括指导学生的学业进程设计,如选课、调整学习方法、协助制定学习计划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课题研究、阅读专业书籍、撰写专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正确处理学习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正确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制定适合个人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
同时,高校中存在专门的德育教育师资队伍,面向全体高校学生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因此,从工作分工和资源优化的角度,导师制的核心作用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科研实践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养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
二、高校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来看,导师制并没有在全部高校廣泛推行,从高校学生的实际教育效果来看,导师制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从导师层面分析
一是没有认识导师制多种工作内容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导师制的工作重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应是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事宜。
二是没有认识教师教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工作仅局限于课堂授课,而对学生如何选课、如何学习、如何学好则事不关己。
三是没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些高校教授、专家认为自身的主要任务是做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对本科生的教育教学不感兴趣。
四是没有处理好本职与兼职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担任导师是一种奉献,在时间上、精力上都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不愿承担导师工作。
(二)从学生层面分析
一是没有尽快转变角色。部分学生在入学时没有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对高校的学习生活适应较差,没有融入专业教育,逐渐产生心理落差。
二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生习惯了中学时期的“灌输式”教学,在课余时间较多的“宽松式”高校教学模式中,不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是受到外部环境干扰。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新媒体、新热点的冲击,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休闲娱乐,对学习不感兴趣,丧失进取心。
四是存在排斥导师情绪。一部分学生思想上产生偏差,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教师产生了固化形象,厌倦了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与督导工作模式,没有履行导师制中的学生义务。
高校导师制的推行,还包括运行模式、制度建设、经费支持、激励机制、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因此,高校导师制是一项系统而具体的庞大工程。从实际出发,导师不能专事专做,导师和学生作为高校导师制的核心环节,如何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契合点、搭建一个适合推广导师制的载体和平台,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从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探索推广导师制的实施路径
(一)以科研课题绑定导师与学生
导师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大量科研课题,可以尝试将学生纳入课题小组,由学生承担一部分基础性工作,这就相当于直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起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兴趣,直接实现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在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周期,学生将运用大量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掌握前沿的学术信息,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在课题期间,学生可以参加科研交流,能够结识更多的优秀学生,通过分享科研经历,进一步促进良性循环。
(二)积极参加学术科技活动,提升高校导师制的含金量
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触到许多学术科技活动,包括“挑战杯”等传统的学术科技竞赛,现在还有很多某些行业院校之间的、更靠近专业方向的学术竞赛。很多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就是导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将研究项目自产自销的过程。学生的选题项目可以来自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加以变化和改动;而且,导师和学生完成的学术科技项目,可以重复参加不同的竞赛,每一次参赛都是一次进步和提高的过程。
(三)加强实践探索,做好高校导师制的过度与延续
导师在以学术科技作为导师制的平台时,通过这种长期与学生的直接沟通交流,可以了解学生今后发展规划,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一方面,学生通过提高学术科技能力,牢固了专业知识,非常有利于考研深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转向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或者在毕业年级努力将相关学术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产业,为今后自主创业做好计划。
(四)积累科研成果,保证高校导师制的实质效果
学生经历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要面临就业出口的问题。高校实施导师制,本身就是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增加“砝码”,而学生最终可以得到社会各行业公认的成果就是学术科技活动和学术科研成果,这正是实施高校导师制的本质内涵,是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最终检验,符合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全面实施导师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和具体工作,但是高校导师制的主体参与者与核心环节不会变。因此,以提高学生学术科技能力作为实施高校导师制的切入点,是很多高校值得研究和推广的,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