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振锵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设计制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将“设计制作”的导学设计分为“确定项目”“构思方案”“动手制作”“交流展示”“反思改进”这五步,采取“先评估后定项”“先尝试后指导”“先‘粗化后优化”等实施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设计制作;导学设计;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设计制作”是一种融合各类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并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活动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将“设计制作”的导学设计分为“确定项目”“构思方案”“动手制作”“交流展示”“反思改进”这五步,采取“先评估后定项”“先嘗试后指导”“先‘粗化后优化”等实施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着力本质分析,明确导学任务
“设计制作”在本质上需要的是深度参与实践性设计、协作学习,以及运用计算思维、工程思维、创造思维等,从而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的导学任务。
(一)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设计制作”的项目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源于学生的真实问题,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破解难点,激活创新思维。如《制作不倒翁》一课,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不倒的原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就此突破制作不倒翁的难点。
(二)抓住设计构思的创新点
构思是设计的灵魂所在,创新是设计构思的本质。构思是设计者对设计对象进行科学分析,挖掘其设计内涵,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进行意象、作图、制型的过程。只有抓住设计项目的特点,凸显设计“新”意,构思才有创意。如《奇妙的绳结》一课中,奇特的绳结式样是编织绳结的创新点。
(三)领会动手制作的技术点
将设计构想转化为现实作品,还需动手制作进行创意物化。制作不仅需要了解材料特性,更需要掌握制作技法,尤其是制作的技术点,即关键性的技能技巧。如《创意木艺坊》一课中,只有掌握木块插接、钉接和粘接连接方法以及木条直线、曲线锯割等木工制作的技术点,才有可能制作出创意木制品。
二、采用“五步”导学,力求设计优化
基于导学目的和任务,结合学情,“设计制作”的导学环节可分为“确定项目”“构思方案”“动手制作”“交流展示”“反思改进”这五步,力求设计制作的最优化。
(一)确定项目,奠定设计制作基础
“设计制作”项目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项目的确定也是基于自我需求、他人需求、学校需求或社会需求。例如《学做简单的家常菜》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设计制作建筑模型》来源于社会生活,《创意设计与制作(书包)》来源于学习生活。
项目确定,不仅关系到项目的研究价值,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后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一看、二究、三定”来确定项目,为“设计制作”奠定基础。“一看”,是指从生活中的“问题”、社会中的“疏漏”去发现项目,如学生发现自己的班级没有“Logo”,为此提出了“班级Logo设计与制作”项目。“二究”,是指研究分析该项目设计制作的实用价值与可行性。“三定”,即定设计制作的项目、定使用的工具、定选用的材料。
(二)整体构思,对制定方案有底
方案是学生对活动的整体构思,是设计制作的蓝图。教师在制定前、制定时、制定后对学生进行方案制定“三引导”,能帮助学生整体构思,科学制定方案,对后期制作做到心中有底。“三引导”是指:制定前,引导学生围绕项目设计搜集相关信息;制定时,引导学生拟订设计制作方案,尤其要细化构思步骤,即设计分析、方案构思、设计表达(绘制草图)、交流汇报;制定后,引导学生筛选出自己最满意的方案,并结合同学、老师、家长的建议再次修正方案。
(三)动手制作,强化操作技术
动手制作是将创意物化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动手制作“四部曲”,强化操作技术。即课前尝试制作,旨在通过搜集项目制作的信息,尝试制作,初步学习制作的方法;课始信息分享,通过学生分享相关制作信息和尝试制作中遇到的问题,提炼制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课中动手操作,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创意构思物化成作品,实现技术的锤炼和匠心精神的培养;课后测试优化,是指通过评估、测试对作品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尤其是信息类作品,更应检测调试,不断优化作品。
(四)交流展示,实现成果辐射
交流是思维的碰撞,展示是能力的表现。教师应为学生搭好成果展示台、答辩互动台,使学生分享成果和喜悦,实现成果辐射,携手共同成长。成果展示台,旨在采用多种形式展示优秀成果。展示可以是静态的,如作品说明、模型实物等,也可以是动态的,如现场制作、作品试用等;既可以在班级内展示,也可以在年级、学校、社区对外展示,从而推广学生的优秀成果,实现成果辐射。答辩互动台,重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设计制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梳理和总结,采用互动答辩的形式进行汇报并虚心倾听他人的质疑或建议,以提升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
(五)反思改进,力求设计最优
反思改进是导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对自己“设计制作”过程、制作结果进行再认识,对检验的问题进行再改进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反思“三要素”,即内容的反思可以涉及设计制作流程、工具和材料的选择、自我成长等,力求反思内容全面;方法的反思可以是针对观察过程、观察作品的,也可以是针对自我提问或同伴质问的,还可以针对小组或集体讨论的形式,力求反思方法多样;形式的反思包括自我反思、小组反思、集体反思等,力求反思形式多维。在反思“三要素”的基础上,实施改进“三策略”,即改进整体设计、改进工具和材料、改进设计制作的方法。由此,促使学生学会在活动中时时反思,处处反思,在反思中找问题,在问题中求改进,实现设计制作最优化。
三、实施有效策略,培养创新精神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设计制作的特性,实施导学环节时可采用“先观察后定向”“先尝试后指导”“先‘粗化后优化”的策略,以提高导学的有效性。
(一)先评估后定项
学生选择设计制作的项目,常常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五个方面对选择的项目进行评估。一是评估项目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二是评估项目的興趣点,即明确该项目是否自己最感兴趣的。三是评估项目的促进点,即该项目在哪些地方能促进自我发展,对危害自己成长的项目要坚决摒弃。四是评估项目的生长点,即该项目能否深化主题或联动其他学科。五是评估项目的应用点,即能否解决生活、学习或社会的实质问题。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自我评估,学生进一步厘清选择项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提高了确定项目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二)先尝试后指导
有的设计制作看似简单,但学生动手实践后方才发现并非如此,问题迭出,无从下手。若能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信息、观看微课或图解、观察参照样品这三种路径进行自主尝试,可以提早“暴露”问题,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把握学生最渴求同伴、教师指导的时机,教师运用“三提炼”适时适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指导,即以观点共享、方法互补的形式,归纳方法;以质疑问难、共同商讨的形式,提出策略;以思维拓展、智慧碰撞的形式,提炼经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先“粗化”后优化
小学生因认知水平有限、缺少动手实践所限,在“设计制作”中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有创意构思,但无法用草图表达;有创新设计方案,但无法按图制作;明确设计制作要求,但技能有限无法落实……倘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改变这种现象,学生对设计制作的兴趣会淡化,创意物化的目标难以实现,设计制作的意义将荡然无存。
先“粗化”后优化无疑是“设计制作”由易到难的脚手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谓“粗化”,是指依据设计制作的要求,初步构思设计制作的框架,然后进一步细化,再不断优化,精益求精。如《学做简单的家常菜》一课,在学生确定烹制的家常菜后,实施“四粗”行动:粗略构想这道菜的色、香、味、形,初步建构家常菜的“雏形”;“粗陋”搭配,思考烹制大致需要的食材和调料,并进行简单搭配;“粗浅”练手,学会烹饪这道菜的一种方式,如炒、煎、炖、蒸等,初步掌握烹饪技能;“粗疏”炒制,依据炒制方法,进行简单家常菜炒制,初步掌握炒菜技能技巧。学生第一次学做家常菜,只需要培养学习兴趣,初步了解炒菜过程,掌握一种比较简单的烹饪方法即可。随着兴趣提升、技能熟练,学生不断丰富菜谱、创新炒法、优化技能,烹制出美味佳肴也不会是件难事啦!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设计制作”包含了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它并非是简单的劳技制作和简易的计算机操作,而是“基于项目”和“基于设计”的学习,是深度参与的思维体验,是高度锤炼的技术实践,强调手脑并用,注重技术融通,在设计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孔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昕.标志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钱旭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设计制作”:内涵、价值与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17(1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实验小学北校区 31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