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芬
【摘 要】自古以来,审美素养在人的个体发展中至关重要。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标识的时代,学校在审视核心素养“审美”指向的基础上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从而建构呵护“审美天性”的普及性校本课程,开发接“审美地气”的整合型课程群,实施照应“审美人本”的选择性课程等,努力在课程建构、开发、实施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审美本位的真实发展。
【关键词】审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发展
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形象而富有情感的关系状态。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解读,其实自远古时代的人类徒手捕猎,到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制作,直至工业时代的精细化职业分工、各种物件成品的打磨,无不印刻着人类对“美”的一种向往与追求。于教育来说,从古至今,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原始社会的巫术、占卜,即为初民的“美育”手段,我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基于“审美”的精品化教育(“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育;“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化训练;“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数”是指计算、数学的技术,也包含了简练、和谐、统一、对称、秩序、奇异等数学之美)。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等,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可以说,自古“审美”即为个体发展“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大主题。在这个以核心素养为教育标识的时代,如何引导儿童正确掌握“审美”的方式,并在正确把握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基础上去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进而不断提升其审美素养,理应成为教育的主题与办学目标的向导之一。
蕺山小学教育集团主体是一所千年学府,其承传了上至春秋时期、宋明时代、清末民国历代的教育文化,同时实践着当代深度课程改革的学术理念。新创办的迪荡校区,又是百年名校老成章小学的异地重建。两者文化的承传与碰撞,其相融相成之处,正如当年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追求“良善格致”,陶行知创办“工学团”与“育才学校”,追求“知行合一”。我们重审“审美”与“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之关系,提炼出“弘扬传统,开放维新;立足本土,走向国际”的办学思想,承载于弥足常新的“和美”教育课程文化中,并付之于实践。
在基于本土本校的课程建构开发过程中,学校依据基本的课程理念,执行与“核心素养”相辅相承的主动性教育行为,从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规划了以“美”为核心价值中心点的“顶层设计”,并形成了凸显“审美情趣”的课程体系,在统整择取中让核心素养之审美本位真正落地生根。
一、呵护“审美天性”的普及性校本课程建构
我们把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审美天性的教育与有关规范、量化的体制性教育和谐融通,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好地体现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的一体化,呵护学生“自主”和“活动”为特征的人格天性,使整个课程体系力求突出核心素养的审美价值观。
(一)具有人文激励效用的校史课程
集团下属学校中无论是千年学府蕺山中心小学,还是百年名校成章小学,均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我们凭借学校及越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行资源整合,以学校发展历程为主线,以校史陈列馆为教育主阵地,设置了校史考察课程。如书圣校区,分别从“起、承、转、合”四度发展空间,映照学校从南宋相韩私塾发轫,明清书院讲学,到民国开启班级授课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度转承发展及最近几年融合开拓形成集团化办学的进程,通过实物陈列、电子信息库展示、互动媒体演示等方式呈现。各学段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准择取校史文化精华,从新生入学始业教育,到毕业生离校感恩活动,再到各年级的蕺山文化考察活动,形成了具有人文激励效应的校史课程。
(二)传承书院传统古韵的国学课程
1.蕺山新书院国学课程
学校以校本教材《蕺山新书院国学读本》为载体,以“越文化”为主线,将国学经典、古越文化、蕺山文化等国学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形成具有传承意念与古韵重现的国学课程。通过每周一节的短课,分低、中、高三个学段授课。在各学段读本中,均有选择地分设“蕺山寻踪”“越州揽胜”“越中诗词”“古文雅誦”“古谜古训”和“孔孟百家经典采撷”等板块。由此发挥乡土资源在国学教育中的优势,深化儿童的乡土情怀。
2.蕺草园课程
蕺草园课程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大国学课程之一,分为“识蕺草”“采蕺草”“植蕺草”“研蕺草”四个阶段。该课程重视“体验”性审美,悉心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习中草药知识,体验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信息收集和应用的能力。
(三)审视生活情趣的“维新成长”课程
1.“走·学成章”课程
根据迪荡校区有关校园文经内涵建设的整体规划,开发了以“开放维新”为主题文化的“走·学成章”课程。课程教材分三册,每册均设有“身边的先烈”“身边的科学”“身边的技术”三个板块。以“身边的科学”为例,该板块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开发了“身体中的科学、自然界中的科学、天体中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等内容,激发学生从身边的科学现象中去探索科学原理。这样的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种植园生长课程
迪荡校区建有露天植物种植区,为实施种植园生长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通过亲自种植、培育、观察,以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现象,以科学实验的方式学习植物生长的知识。例如,学生通过“鱼菜共生”创新实验室,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生态共生系统,应用生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去探究生命科学。
二、接“审美地气”的整合型课程群开发
在“审美”主题引领下,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整合校本课程資源,努力让课程接地气,形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独立体系——整合型课程群。
(一)体育健康课程群
集团在开足体育课的前提下,积极开设体育健康课程群:每周增加一节足球游戏课;大课间活动打破班级建制,提供跆拳道、轮滑、武术等体育项目供学生自选。各校区还因校制宜,开设体育特色课程,如书圣校区的羽毛球课程、迪荡校区的高尔夫球体验课程等。
(二)多科阅读课程群
集团通过整合语文、英语、数学、科技等学科内容,开设以主题串联为特色的多科阅读课程群,以“同年段同读一本书”的形式开展阅读指导,使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
(三)艺术创造课程群
艺术创造课程群结合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将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例如,在原有的戏曲、剪纸、十字绣、艺术字等艺术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性改良,形成了以“数字化油画”“文本式戏曲”“会说话的英语字母”“山山水水在歌唱”等为特色的艺术创造课程群。
(四)年级特色课程群
1.一年级幼小衔接“全融合”课程
学校以儿童立场、学生需求作为课程构建、调整和优化的根本依据,尝试打破学科壁垒,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创生或借鉴国内外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开发了满足一年级学生发展需求的“全融合”课程群,包括“喜欢你,在一起”“我爱我自己”“我们的学校”等综合各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
2.四年级十岁成长课程
学校围绕“十岁的样子”“十岁的感恩”“十岁的责任”“十岁的展望”等主题活动,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特色的级部制课程群,旨在通过具有人格品质修养、生命感悟、感恩父母等审美元素的实践性体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成长的美丽,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3.六年级“成童礼”课程
学校围绕“成童礼”开发了“五个一”毕业活动课程。即“许下一个心愿,写下一段感言,献出一份爱心,铭记一段情谊,启动一列‘专车”。通过该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六年级学生在“习礼、明孝、感恩、立志”的毕业文化氛围中留下一份难忘的记忆,让毕业季升华为“成童”教育,使之变得更从容、更充实,也更励志、更有意义。
三、照应“审美人本”的选择性课程实施
学校立足自身特色,以“七彩课程超市”的形式,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极大地拓展了课程的有效空间,从而满足了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课程创建
学校根据校本文化和办学特色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以“慎独之‘知”“慎独之‘美”“慎独之‘行”三大板块为纲,分别建构了动力组块的知识拓展课程、健雅组块的体艺特长课程和创新组块的实践活动课程。
1.动力组块的知识拓展课程
此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内容,如蕺山新书院国学、电脑编程、英语故事、数学思维等,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健雅组块的体艺特长课程
此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内容,如国际象棋、羽毛球、轮滑、健美操、铜管乐队、科学漫画、书法等,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创新组块的实践活动课程
此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内容,如科学实验、电脑模拟飞行、剪纸艺术、特色编织、科学小发明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选课模式
学校根据课程整体规划和师资状况,完成了《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两校区共开设98门课程。同时,学校编制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学生实现多样化的自主选课。
1.“自主招生”,体现课程延续性
某些对学生身体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如管乐队、健美操、羽毛球、排球等,由专业辅导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提前“自主招生”。
2.现场报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为了强化“选择性”思想,尊重学生的意愿,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校在统一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现场咨询和报名,实现自主选课。如发生课程冲突或其他问题,则通过微调方式解决,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评价方式
学校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绿色评价体系。多元绿色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从参与课程的学习态度到作业完成的质量,从课程的学习成果到对课程的喜爱度等均被列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绿色评价体系以学分制的方式进行评价,依据考勤、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作业完成、主动参与等)、学习成果(学业检测、学习展示、作品发表等),分别按30%、30%、40%的比例统计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采用个体展评或团体展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如“才艺展示秀”“个人画展”“团体操表演”等。
“和则生智,智及地天”(出自《小学举要》),蕺山小学教育集团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审视核心素养“审美”指向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价值教育观。对课程施以“美”的审视,形成对课程之“美”的体验与提升,实现对课程之“美”的创新,使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文化内涵得到最有效的充实,在课程建构、开发、实施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审美本位的真实发展。
(浙江省绍兴市蕺山小学教育集团 312000)